放手之爱:父母与子女的婚姻边界课

倚梅听雪

<p class="ql-block">周末的家庭聚会上,我家表妹又一次当众数落表妹夫:“连碗都洗不干净,要不是我妈天天来帮忙,这家早乱套了。”六十岁的姨妈立刻接话:“就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哪会过日子。”坐在角落的表妹夫低头扒饭,眼神黯淡。这样的场景,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饭桌上并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好的父母应该像一堵墙,既能挡风遮雨,又要懂得适时退后。”可现实中,许多父母以爱的名义,在子女的婚姻里筑起了密不透风的围墙。朋友小林结婚前天,她母亲偷偷塞给她一本手写的“驭夫手册”,从“如何掌握财政大权”到“怎样对付婆婆”,事无巨细。这份沉重的嫁妆,最终成了她婚姻的第一道裂缝。</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周边,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一位丈夫因为岳母每天不请自来整理衣柜而濒临崩溃;一位妻子因公公擅自决定他们的购房计划而陷入抑郁。这些看似琐碎的矛盾,背后都是边界感的集体缺失。就像两株本可以各自生长的植物,被强行嫁接在一起,最终谁都难以茁壮。</p> <p class="ql-block">当然,在我的身边也有在孩子们的婚姻生活里进退有度的父母。邻居李教授夫妇的做法令周围邻居称赞:女儿结婚时,他们只送了一幅自己婚姻三十年的合影,背面写着“我们会在你需要时出现,但永远尊重你们的二人世界”。这种体贴的爱,反而让女儿的小家充满活力。每次看见小两口有商有量地买菜回来,就想起心理学家海灵格的话:“健康的家庭序列里,夫妻关系永远优先于亲子关系。”</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强调“原生家庭创伤”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父母对子女婚姻最好的祝福,不是永恒的庇护,而是得体的退出。就像教孩子骑车,总要松开扶车的手;就像幼鸟离巢,总要经历第一次振翅。真正的亲情智慧,在于相信那些你曾呵护的生命,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飞行轨迹。</p> <p class="ql-block">插图来自网络和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