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古逢秋悲寂寥,<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言秋日胜春朝。</span></p><p class="ql-block">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p><p class="ql-block"> 这首唐刘禹锡《秋词》(其一),他很喜欢,曾不止一次对人言:吾名虽带春,实乃喜秋也。</p> <p class="ql-block"> (一)昨早在翠岗菜市场乘电梯而下,箱体内仅有他和一年龄与他相仿佛的看起来颇为精干利索的阿姨。虽从二楼下到一楼只在须臾之间,可一男一女两个陌生人在电梯的情景不免会令人生出莫名的不自在来。</p><p class="ql-block"> 这种莫名的不自在让人不舒服,就想要挣脱它打破它拆解它。于是,他们都不由自主地看向对方,都不分先后地相视一笑,初生的不自在未及蔓延就立马转化为自在的氛围和舒服的心理。</p><p class="ql-block"> “你没买西瓜呀?明天立秋了,作兴要吃西瓜的。”一手提半个西瓜一手提一兜菜的她看着手中无瓜的他略表关切地问道。</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没话找话说是打破沉寂、和解陌生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而承接和回应是起码的礼貌和善意释放。于是,他捡起话题答道:“昨天买了半个还没吃完呢,家里就两人,明天再买半个正好应对立秋。”</p><p class="ql-block"> 此刻电梯停到了一楼,门也开了。她在他的礼让下边往外走边说:“其实到了夏天,我每天都买半个瓜。多吃瓜好,补水祛暑又降温。再说‘啃秋’呢,有钱天天立秋!”</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她还蛮热心健谈的,称得上是话题不落地的“话搭子”,如果就这么一直聊下去,他相信再走里把路也不会寂寞。此时已走到菜场出入口,他赶忙附和一句“是啊,有钱天天吃瓜。呵呵,再见吧!”</p><p class="ql-block"> 说罢,不待她继续,他就朝着停车位置疾走而去,耳畔隐约听到风传过来她一句“好的,拜拜”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二)今日立秋,记得买西瓜哦——被她反复叮咛后的深刻和清晰,就像听到“今天孩子们要回来,别忘了多买些好吃的”一样。他怎么能忘记?他怎么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明月湖走晨结束,他照例地进氾水镇长鱼面馆一碗煎蛋中卧清汤面——因为连着两天吃了李士林家油饼茶叶蛋就绿豆粥配芽姜板蓝根开胃小菜——面吃完后留下小半碗裹挟着鱼骨鲜胡椒辣和小菜香的面汤。他一口接一口地喝完后,由衷地感叹,真地不要太好喝啊!</p><p class="ql-block"> 面叉尽,汤见底,身微热,口余香,身心俱爽。再续上“饭后一根烟”,此刻的他真地感觉自己赛如活神仙。日子的平凡与不凡,全在于自我制造。幸福总是碎屑化地存在,就看你是否留意并俯首捡取。</p><p class="ql-block"> 走到西南对面的菜市场,还是昨日那家堆满桌面地面的西瓜摊,而今天他感觉到那是在昨日基础上的堆了又堆。毕竟“立秋吃西瓜”是沿袭很久由来已久的民俗,所以昨日张罗准备今日堆了又堆就易于理解——夏季俏市能几回嘛!</p><p class="ql-block"> 瓜摊前一张旧纸盒片上写着“今日立秋,西北美都瓜,3.8元一斤。”既说明了立秋时节,也亮明了产地品牌,还标明了单位价格,不管真伪与否,可谓一目了然。他想虽价格略高于平时,但不冲品名冲立秋,百姓人家大抵能消受。</p><p class="ql-block"> 瓜切两半,颜值可观,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一眼望去,举凡来菜市场买菜者,多为顺带半瓜拎,到处行走着立秋节令的沉甸甸的氛围感。身在其中,不欲免俗,此刻的他竟感受到一种随风入流存在感的别样温馨。</p><p class="ql-block"> 午后气温尚在34度,空调火力全开难免怀念不久前台风吹来的清凉。上班时的午休转变为退休后的午睡,在他看来睡到自然醒才是真正的午休。突然被她叫醒的诧异随即转为一场哭笑不得——“下午1点51分19秒到了,快起来吃瓜!”于是,他缓缓起身开始大口吃瓜,西瓜的清凉沙甜令午休不尽兴的无奈瞬间全无。</p><p class="ql-block"> 人之将老,有时候学会听话顺从和装傻卖萌,也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若愚。吃完瓜后,他不由地自作聪明起来。 </p> <p class="ql-block"> (三)手机日历上注明“8月7日,13:51:19,立秋”。不少的人们都信以为真,以为迈过了今日这一时间的门槛,便是“天凉好个秋”。也许在农耕社会时代,那时候地球气温没这么高且四季分明,所以祖先们设立“四时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所谓“物候历”以指导农事,大抵是准确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进入到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瞬息万变,尤其是太阳黑子、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一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无奈。时过境迁,人们仍愿意相信古代“物候历”,是否意味着对农耕文明的深切怀念和刻意坚守。</p><p class="ql-block"> 现代气象学上,将连续5天日均气温或5日滑动均温稳定低于22度,且后续气温不再复辟至该阈值以上,称为秋季的到来——这应该是科学理论。他查看了一下未来二十天天气预报,扬州市区都在38-25度线上游移徘徊,离“科学的秋天”甚远矣。</p><p class="ql-block"> 由是观之,相信现代气象学,秋天尚在遥远处,现实很残酷;相信古代物候历,秋天已然到来,明天更美好。立足现实,焉知秋高气爽何时将至;回望历史,一夜醒来已是秋满人间。他相信,精神的丰盈可以战胜现实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重温了一下《逸周书》中关于“立秋三候”,犹感“不是秋光,胜似秋光”——一候“凉风至”,即便酷暑难当,“心定自然凉”;二候“白露降”,晨起草尖凝露,“愉悦湿鞋帮”;三候“寒蝉鸣”,时闻疏桐流响,“欢歌颂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