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巴尔干(2025.6.15~7.6)之波黑、塞尔维亚

叶公

<p class="ql-block"><b>6月27日(第13天)今日行程安排:游览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克罗地亚),结束后前往波黑滨海城市涅姆。</b></p> <p class="ql-block"><b>若有人问天堂的模样,那么你不妨踏上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这座依山傍海的古城,如一颗镶嵌在亚得里亚海蓝绸缎上的珍珠,将中世纪的时光封存千年,凝固成红顶白墙的诗篇。</b></p> <p class="ql-block"><b>乔治·萧伯纳曾驻足此地,凝视着城墙上斑驳的砖石与教堂尖顶刺破苍穹的轮廓,轻声赞叹:“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去杜布罗夫尼克吧!</b></p> <p class="ql-block"><b>我们乘车通过蜿蜒的山道来到山顶,俯瞰全景,红瓦屋顶连绵成燃烧的云霞,城墙蜿蜒如银色项链,将城市与大海温柔相系。</b></p> <p class="ql-block"><b>杜布罗夫尼克的美,是海与城共谱的恋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石灰岩半岛上</b><b style="font-size:18px;">林木葱郁如翡翠毯,海水清澈见底,泛起果冻般的粼光。</b></p> <p class="ql-block"><b>杜布罗夫尼克的历史始于公元7世纪,拜占庭与罗马帝国的余晖曾在此交织。杜布罗夫尼克,斯拉夫语中“橡树林”的寓意,恰似其坚韧的生命力。1667年大地震摧毁半数建筑,20世纪的战争炮火又添新伤,但每一次劫难后,古城如凤凰涅槃。</b></p> <p class="ql-block"><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修复计划让哥特式教堂重现尖顶的锐利,巴洛克喷泉再度涌流,城墙裂缝被花岗岩温柔缝合。</b></p> <p class="ql-block"><b>走进旧城,仿佛穿越时空的裂隙——高大坚固的城墙以花岗岩砌成,厚五米、高二十二米的屏障如巨龙盘踞,护城河静默流淌,将千年沧桑锁入城墙内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b>漫步其间,罗马风格的拱门与柱廊诉说古罗马的庄严,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刺向云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雕琢着人文主义的优雅,巴洛克纹饰则在转角处绽放华丽的曲线。</b></p> <p class="ql-block"><b>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无不散发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杜布罗夫尼克的卢扎广场钟楼,它是杜布罗夫尼克老城中心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于1444年,最初是作为城市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变为城市的重要地标。钟楼上有一个大钟,钟面设计独特,时针和分针呈放射状,类似于太阳的形状,因此也被称为"太阳钟"。</b></p> <p class="ql-block"><b>位于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中心地带的圣布莱斯教堂,是该市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圣布莱斯教堂建于18世纪,以纪念杜布罗夫尼克的守护神圣布莱斯。教堂的建筑风格为巴洛克风格,外观典雅,装饰精美。教堂正面有一个大型拱门,上方有圣布莱斯的雕像,两侧还有其他宗教人物的雕像。</b></p> <p class="ql-block"><b>微风拂过,带着海的气息,送来远处教堂的钟声。那钟声悠扬而深沉,仿佛穿越了时空,将古城的过往与现在紧紧相连。</b></p> <p class="ql-block"><b>在杜布罗夫尼克古城,时间仿佛凝滞,海面泊满船只,似在守望古老故事。城墙巍峨,见证往昔繁华与沧桑。</b></p> <p class="ql-block"><b>杜布罗夫尼克圣母升天大教堂,这座教堂是杜布罗夫尼克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该市的地标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杜布罗夫尼克大教堂建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采用了巴洛克风格,外观宏伟壮丽。教堂内部装饰华丽,拥有许多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和文物,包括著名的《杜布罗夫尼克圣母像》等。</b></p> <p class="ql-block"><b>踏足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的西班牙楼梯,似翻开历史篇章。石阶蜿蜒,承载岁月故事,每一步,都邂逅古城独有的浪漫与风情。</b></p> <p class="ql-block"><b>狭窄的石板路蜿蜒曲折,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街边的建筑古朴典雅,红瓦黄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人们悠闲地走着,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我沉醉在这古城的街巷中,感受着它的历史与文化,它的浪漫与风情。</b></p> <p class="ql-block"><b>当脚步轻轻踏上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那沧桑而坚实的城墙,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每一块被岁月磨砺的石块,它们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风雨。</b></p> <p class="ql-block"><b>极目远眺,一边是那湛蓝得如同梦幻之境的亚得里亚海,它宛如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在阳光的温柔抚摸下,闪烁着迷人而璀璨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海面上,皮划艇宛如灵动的叶片,在微风的轻拂下缓缓摇曳,桨叶划破水面,泛起层层细腻的涟漪,那节奏舒缓而惬意,仿佛是在与大海低语呢喃。</b></p> <p class="ql-block"><b>游泳的人们如同欢快的鱼儿,在海水中穿梭,他们尽情享受着大海的拥抱,每一次划水都伴随着畅快的笑声和愉悦的呼喊。</b></p> <p class="ql-block"><b>那些勇敢的跳水勇士,他们站在高高的岩石上,身姿矫健如鹰,眼神坚定而充满无畏,在那一刻,他们仿佛是大海的王者,毫不犹豫地跃向大海的怀抱,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宛如晶莹剔透的珍珠,散发着勇敢与激情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转身回望城内,那是一片红色的海洋,连片的红色屋顶如同燃烧的火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b></p> <p class="ql-block"><b>那一座座教堂的尖顶,宛如直指苍穹的神圣之箭,高耸入云,它们的轮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而神秘,仿佛是连接人间与天堂的桥梁。</b></p> <p class="ql-block"><b>街巷如蜿蜒的丝带,曲折而幽深,它们静静地躺在古城的怀抱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可以想象,在那狭窄的街巷里,曾经走过无数的行人,有过无数的欢声笑语和悲欢离合。</b></p> <p class="ql-block"><b>每一座古老的建筑,每一扇雕花的窗户,每一块铺路石,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b></p> <p class="ql-block"><b>行走在这城墙之上,微风轻轻拂过面庞,带来大海的咸鲜味和古城的古朴气息,那是历史与自然交织而成的独特味道,令人心醉神迷。</b></p> <p class="ql-block"><b>6月28日(第14天)今日行程安排:前往位于波黑南部的莫斯塔尔,游览莫斯塔尔老城、莫斯塔尔古桥等,结束后前往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城市观光。</b></p> <p class="ql-block"><b>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南、西、北三面与克罗地亚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大部分地区位于迪纳拉高原和萨瓦河流域,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首都是萨拉热窝。</b></p> <p class="ql-block"><b>波黑莫斯塔尔的弗朗西斯教会教堂,也被称为方济各教会教堂。这座教堂位于波黑莫斯塔尔老城的西侧,是该市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标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弗朗西斯教会教堂建于19世纪后期,采用了哥特复兴风格,外观简洁而庄重。教堂的钟楼高耸入云,顶部有一个十字架,象征着基督教的信仰。教堂内部装饰精美,拥有许多宗教艺术品和文物,是莫斯塔尔市民进行宗教活动和集会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莫斯塔尔古桥,这座城市的灵魂地标,自1566年由土耳其建筑师以石材雕琢而成,便以“迎接银河的彩虹”之名惊艳世人。</b></p> <p class="ql-block"><b>石拱桥长29米,宽4米,拱顶距水面27米,其弧度如新月般优雅,两端桥头堡巍然屹立,守护着河两岸的和谐。</b></p> <p class="ql-block"><b>它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文明的纽带——老桥将穆斯林族与克罗地亚族的社区相连,石砌的纹理中沉淀着数百年的共生记忆。然而,1993年波黑战争的炮火摧毁了这座“彩虹”,使其化为河底的断石。</b></p> <p class="ql-block"><b>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社会的协力下,古桥以原石与新材重生,于2004年再度横跨内雷特瓦河。修复后的古桥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成为民族和解的象征,桥身上每一块石材都镌刻着人类对和平的祈愿。</b></p> <p class="ql-block"><b>正在桥上跳水的勇士。</b></p> <p class="ql-block"><b>莫斯塔尔依山傍水而建,内雷特瓦河如一条银带贯穿城心,将两岸的文明紧密相连。</b></p> <p class="ql-block"><b>自15世纪鄂图曼土耳其人建城起,这里便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铁路要站与铝土矿开采使其成为经济重镇。然而,莫斯塔尔的灵魂,始终萦绕在那些中世纪的石头建筑与蜿蜒的河畔小巷之中。</b></p> <p class="ql-block"><b>走进莫斯塔尔老城,仿佛踏入一座活着的博物馆。狭窄的街道上,地毯店悬挂着手织的几何图案,珠宝首饰的银光在橱窗中闪烁,传统服装与烟斗陈列如艺术品,领带与刺绣品则散发着波斯尼亚特有的美学韵味。</b></p> <p class="ql-block"><b>在这里,每一件商品都承载着故事:或许是一枚复刻古桥造型的吊坠,或是一幅描绘跳水者飞跃河面的油画,时光与商贸在此凝结成触手可及的文化符号。</b></p> <p class="ql-block"><b>今日的莫斯塔尔,内雷特瓦河依然流淌,古桥的倒影在阳光下粼粼生辉。它不仅是波黑乃至巴尔干半岛的旅游地标,更是一座以历史为锚、以文化为帆的城市。</b></p> <p class="ql-block"><b>在莫斯塔安的游览结束后我们乘车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萨拉热窝的红色屋顶,像一片燃烧的枫叶落在巴尔干的山谷中。站在老城高处俯瞰,鳞次栉比的红色瓦片在阳光下泛着斑驳的光泽,仿佛凝固了某个世纪的呼吸。</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截图</b></p><p class="ql-block"><b>这座被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文明交织的城市,每一片瓦都浸染着历史的温度,每一块砖都镌刻着战争的伤痕。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将这份血色与不屈,化作永恒的银幕诗篇。</b></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的建筑一分为二,东边奥斯曼的穹顶与西边奥匈的棱角在街巷间对峙,而红色屋顶恰似一条温柔的纽带,缝合了两种文明的裂痕。这抹红,或许来自黏土烧制的天然色泽,又或是岁月沉淀的锈色。</b></p> <p class="ql-block"><b>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丘陵之间,萨拉热窝市政厅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矗立于城市的中心,将新古典主义的优雅与摩尔风格的瑰丽交织成一首凝固的诗。</b></p> <p class="ql-block"><b>这座建筑不仅是波黑首都的经济与文化心脏,更是无数新人眼中最神圣的婚纱摄影殿堂。当白纱与西装邂逅百年石阶,当快门声回响在几何纹饰的穹顶之下,一场关于时光与爱意的永恒交响在此悄然上演。</b></p> <p class="ql-block"><b>拉丁桥的石拱沉默地横跨米里雅茨河,桥身斑驳的弹孔是永恒的伤痕。1914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此遇刺,枪声划破了欧洲的平静,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b></p> <p class="ql-block"><b>如今,桥畔的弹痕被岁月磨成暗褐,却仍如匕首般刺向历史深处。站在桥头,仿佛看见百年前暗涌的仇恨与野心,如何将一座桥变成世界的火药桶。</b></p> <p class="ql-block"><b>圣心教堂的尖顶刺向苍穹,教堂前的广场曾见证无数悲欢。电影中,这里或许上演过秘密集会或生死离别;现实中,教堂内彩绘玻璃折射出圣光,而外墙的弹孔却如未愈合的伤口。教堂既是精神的堡垒,也是战争的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老城钟楼是萨拉热窝的脊梁。这座1667年建起的建筑,历经地震、战火与修复,塔身融合了哥特式的尖顶与巴洛克的雕纹,如同一位沧桑的守夜人。</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截图</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电影中,瓦尔特在此与德军展开生死对决,绳索从楼顶垂落,游击队员如鹰隼般滑向地面,枪声在钟鸣中炸裂。现实中的钟楼,如今是游客仰望天际的支点。</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截图</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截图</b></p> <p class="ql-block"><b>铜匠街的铜器敲打声,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手工业心跳。自1489年起,这条巷子便回荡着金属与锤子的交响,匠人们用双手锻造咖啡壶、盘子与器皿,将奥斯曼工艺代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截图</b></p> <p class="ql-block"><b>电影中,瓦尔特与战友在此迷宫般的小巷中与德军周旋,铜器的声响成为掩护的屏障,匠人们的作坊成为情报的驿站。如今,游客驻足于铜匠铺前,看匠人敲打红铜,火光在金属上跳跃,恍惚看见游击队员的影子在火光中闪动。</b></p> <p class="ql-block"><b>今日的萨拉热窝,红色屋顶下已无战火。咖啡馆飘出土耳其浓缩的香气,老桥边游客拍照留念,铜匠街的手工艺仍在传承。但那些弹孔墙、墓碑城与永恒之火纪念碑,仍在无声诉说:和平,是无数“瓦尔特”用生命换来的馈赠。</b></p> <p class="ql-block"><b>当暮色染红屋顶,萨拉热窝的天空不再颤抖,空气不再燃烧,唯有电影的情怀与历史的伤痕,在红色瓦片下永恒呼吸。</b></p> <p class="ql-block"><b>6月29日(第15天)今日行程安排:到达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参观铁托花房(铁托墓)、游览圣萨瓦教堂、瞻仰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b></p> <p class="ql-block"><b>塞尔维亚共和国,简称塞尔维亚,是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东北与罗马尼亚,东部与保加利亚,东南与北马其顿,南部与阿尔巴尼亚,西南与黑山,西部与波黑,西北与克罗地亚,北部与匈牙利相连。国土面积为8.85万平方公里,共有30个州,下辖198个区。现任总统为阿莱克桑达尔·武契奇,首都贝尔格莱德。官方语言塞尔维亚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b></p> <p class="ql-block"><b>塞尔维亚铁托花房(又称铁托墓)是南斯拉夫联邦著名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安息之地,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心脏地带,融合了历史、政治与纪念意义,成为巴尔干半岛重要的历史遗迹与旅游胜地。</b></p> <p class="ql-block"><b>铁托墓坐落于贝尔格莱德城南的一座小山之巅,四周被翠绿草坪与古松柏树环绕,环境静谧祥和。其核心建筑被称为“花房”,源于铁托生前对花卉的热爱——他生前在此办公、生活,并常驻足于这座精致的花房。遵循其“死后一切从简”的遗愿,人们将原官邸内的花房改建为陵墓,未另行修建宏大陵寝。</b></p> <p class="ql-block"><b>墓冢由洁白大理石雕琢,与周围四季鲜花相映,形成温馨而庄严的静谧氛围。墓旁环绕白色岩石,增添肃穆感,门前设有喷泉,周边点缀象征南斯拉夫多民族的雕塑《五少女泉》,体现了铁托对民族团结的重视。</b></p> <p class="ql-block"><b>纪念活动展区:记录铁托逝世后的追悼场景与历年诞辰纪念活动(每年5月25日,塞尔维亚及前南地区民众仍献花纪念)。</b></p> <p class="ql-block"><b>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展示南斯拉夫革命时期的文物、二战游击队武器、战役地图及战士书信,以及不结盟运动期间各国赠予的礼品(如外交文书、工艺品),呈现南斯拉夫的政治历程与国际交往。</b></p> <p class="ql-block"><b>铁托墓的存在超越了单纯的纪念功能,成为巴尔干地区历史争议的缩影。南斯拉夫解体后,尽管各国对其评价存在分歧,铁托墓始终保持着特殊地位,是缅怀其政治成就、反思联邦兴衰的圣地。</b></p> <p class="ql-block"><b>贝尔格莱德圣萨瓦教堂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与文化象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教堂西南侧矗立着圣萨瓦的青铜雕像,双手持圣经与十字架,姿态庄严,成为教堂与公园的重要视觉标志。</b></p> <p class="ql-block"><b>圣萨瓦教堂是为了纪念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圣萨瓦·奈马尼亚而建。圣萨瓦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的宗教领袖与民族英雄,他推动了塞尔维亚的宗教独立,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形成。教堂选址于弗拉查尔高原,这里是1595年奥斯曼帝国焚烧圣萨瓦遗体的地点,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b></p> <p class="ql-block"><b>教堂占地1800平方米,主体呈正十字形(四边等长),长91米、宽81米,高度达70米,加上所在地海拔134米,成为贝尔格莱德天际线的绝对焦点。</b></p> <p class="ql-block"><b>圣萨瓦教堂通体采用纯白色大理石,象征教会的圣洁与威严。四角配备钟楼,南钟楼略高,共悬挂49口铜钟(最重6200公斤),钟声悠扬覆盖全城。</b></p> <p class="ql-block"><b>主穹顶为青铜材质,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清真寺,是巴尔干地区之最。穹顶及十字架总重4000吨,1989年通过16台液压起重机历时20天安装完成,成为建筑史上的壮举。</b></p> <p class="ql-block"><b>内部以华丽的壁画、马赛克图案和金色装饰为主,中央穹顶的基督像由数百万块马赛克镶嵌而成,展现现代宗教艺术的巅峰水平。</b></p> <p class="ql-block"><b>贝尔格莱德圣萨瓦教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塞尔维亚民族精神的实体化身。其百年建造历程、宏伟的拜占庭设计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向世界诉说着塞尔维亚的历史坚韧与信仰力量。</b></p> <p class="ql-block"><b>结束圣萨瓦教堂的游览后我们来到了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前,凝视着那片承载着悲壮历史的土地。二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外交的堡垒,却在1999年5月7日的暗夜中,被北约的导弹撕裂成废墟。硝烟散尽,断壁残垣间,唯有烈士墓碑静静矗立,镌刻着永恒的伤痛与不屈的尊严。</b></p> <p class="ql-block"><b>遗址前的纪念碑庄严肃穆,黑色大理石上,“缅怀烈士,珍爱和平”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凝视碑文,仿佛感知到历史的温度: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烈士的名字如星辰般凝固在时空深处。他们的鲜血曾浸染这片土地,而今天的塞尔维亚微风拂过,似乎仍在轻声诉说那段震撼世界的暴行。</b></p> <p class="ql-block"><b>纪念碑旁,贝尔格莱德市政府立的碑上,塞尔维亚语与中文交错,铭刻着两国人民对逝者的共同哀思与对和平的深切渴望。</b></p> <p class="ql-block"><b>新建的中国文化中心大厦在遗址旁悄然矗立,玻璃幕墙折射着现代文明的光芒。老子与孔子雕像静立于门前,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与儒家“仁义礼智”的精神,在此地与烈士英魂交融,诉说着中华文明对和平的永恒追求。</b></p> <p class="ql-block"><b>6月30日(第16天)今日行程安排:游览卡莱梅格丹城堡、贝尔格莱德共和广场、贝尔格莱德城市观光,结束后前往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b></p> <p class="ql-block"><b>米兰·拉基奇的雕像,他是塞尔维亚著名的诗人,其作品以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著称,对塞尔维亚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雕像底座刻有他的名字,背景绿树成荫,周围点缀着紫色和黄色的小花,营造出宁静而庄重的氛围。</b></p> <p class="ql-block"><b>“感恩法国纪念碑”,是塞尔维亚为纪念法国在一战期间的援助与共同战斗胜利而建立的纪念性雕塑。由著名雕塑家伊万·梅斯托洛维奇创作,他同时也是塞尔维亚其他重要纪念碑的设计者。</b></p> <p class="ql-block"><b>纪念碑旨在感谢法国及其军队对塞尔维亚的支持,特别是在1918年11月5日,法国元帅路易·弗朗谢·德斯佩雷与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率领的法军与塞军联手解放贝尔格莱德,击败占领该城的德军和奥匈帝国军队。雕塑风格兼具飘逸与力量感。</b></p> <p class="ql-block"><b>卡莱梅格丹城堡又称贝尔格莱德要塞,坐落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老城西北角的制高点,俯瞰萨瓦河与多瑙河交汇处。</b></p> <p class="ql-block"><b>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凯尔特人建立的军事据点,此后历经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等多文明的更迭与重建。现存建筑主体形成于17世纪奥斯曼统治时期,融合了罗马基石、中世纪箭楼、奥斯曼拱门及奥匈帝国城门设计,成为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军事要塞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城堡依山势而建,城墙沿河岸与山丘蜿蜒,内部保留伊斯兰风格墓地、土耳其浴室,以及奥地利工程师设计的城门。</b></p> <p class="ql-block"><b>观景台可俯瞰两河交汇的壮丽景观——萨瓦河与多瑙河在此交汇,日落时分水天一色,被誉为贝尔格莱德最浪漫的观景地。</b></p> <p class="ql-block"><b>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心脏地带,卡莱梅格丹城堡的制高点矗立着一座震撼人心的雕塑——维克多纪念碑(胜利者纪念碑)。这座以赤裸男性形象为造型的青铜巨作,右手紧握长剑,左手托举猎鹰,如同一位跨越时空的守护者,凝视着萨瓦河与多瑙河的交汇处。它不仅是一战胜利的见证者,更是塞尔维亚民族精神的化身,在历史的洪流中,以永恒的姿态诉说荣耀与伤痛。</b></p> <p class="ql-block"><b>维克多纪念碑诞生于1928年,为纪念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败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辉煌胜利。雕塑由克罗地亚艺术家伊万·梅斯特罗维奇倾心打造,其选址极具战略意义——城堡最高处,俯瞰两条河流的交汇点,此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b></p> <p class="ql-block"><b>雕像以裸体男性形象呈现,这一大胆的艺术选择绝非偶然。裸露的身躯象征着纯粹的力量与无畏的勇气,剥离了世俗的修饰,展现出胜利者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右手持长剑,既是胜利的宣告,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和平需要以力量捍卫;左手的猎鹰展翅欲飞,鹰眼锐利地凝视远方,暗喻塞尔维亚民族对自由的永恒追求与对威胁的敏锐警觉。</b></p> <p class="ql-block"><b>远处贝尔格莱德现代建筑与对岸自然风光相映,河面船只穿梭,构成动静结合的画卷。</b></p> <p class="ql-block"><b>卡莱梅格丹城堡是塞尔维亚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其地理位置与建筑精髓凝结了欧洲两千年的文明交融。远眺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河流奔涌不息,城堡静默守望,共同书写着巴尔干半岛的沧桑与新生。</b></p> <p class="ql-block"><b>漫步在贝尔格莱德的街道,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商铺相得益彰,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贝尔格莱德金字塔纪念碑,也被称为“贝尔格莱德零公里”标志。这个纪念碑呈金字塔形状,底座上刻有文字,标明了贝尔格莱德与世界上其他一些城市的方向和距离。这个纪念碑不仅是贝尔格莱德的一个地标,也是游客们常来参观和拍照的地方。它象征着贝尔格莱德作为塞尔维亚首都的地理和文化中心地位,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贝尔格莱德与世界其他城市关系的有趣视角。</b></p> <p class="ql-block"><b>贝尔格莱德的街道上,飘扬的旗帜和热闹的人群,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热情。无论是历史遗迹的庄重,还是现代生活的多彩,都在这座城市中完美融合。</b></p> <p class="ql-block"><b>一条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巷。“咖啡梦”的标语映入眼帘,街边的露天咖啡座上,人们尽情享受着阳光与咖啡的交融。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可以静下心来,品味生活的美好。</b></p> <p class="ql-block"><b>贝尔格莱德共和国广场,作为塞尔维亚首都的心脏,不仅是城市的地理中心,更是民族记忆的承载之地。广场中央巍然屹立的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铜像,如同一座穿越时空的丰碑,以金属的质感镌刻着塞尔维亚人民挣脱枷锁、迈向自由的壮丽史诗。</b></p> <p class="ql-block"><b>1882年,贝尔格莱德共和国广场中央竖起了这座青铜雕像。雕像由塞尔维亚著名雕塑家伊万·马尔科维奇创作,采用写实主义风格,细腻刻画了大公身着戎装的英姿:他身披铠甲,左手紧握象征权力的权杖,右手高举,似在向民众传递自由的宣言。基座四周以浮雕形式镌刻着关键历史场景——从起义烽火到签署自治协议,每一帧画面都是民族抗争的缩影。铜像的铸造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塞尔维亚人民对自由先驱的永恒礼赞。</b></p> <p class="ql-block"><b>街边的咖啡馆外,遮阳伞下人们悠闲地享受着咖啡时光,谈笑声此起彼伏,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惬意与闲适。</b></p> <p class="ql-block"><b>贝尔格莱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用它独特的风景和人文风情,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谢谢观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