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

东山银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狼牙山五壮士</b></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狼牙山五壮士》连环画是了解这段历史重要载体。小人书中简练的线条与文字,让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的形象深深扎根——他们在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砸毁枪支、纵身跳崖的瞬间,经孩童时代的想象力补充,成为"宁死不当俘虏"的壮烈符号。而这段镌刻在历史中的壮举,不仅活在连环画里,更在一支连队的血脉中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壮举:用生命书写的英雄史诗</b></p><p class="ql-block">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9月25日,日军对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发动"扫荡",企图消灭当地八路军主力和群众。为掩护大部队与数千名群众转移,五壮士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七连六班,奉命担任后卫阻击任务。</p><p class="ql-block"> 面对500余名装备精良的日军,五壮士边打边退,故意将敌人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这是一条三面绝壁的绝路。他们清楚,此举能为群众和主力争取转移时间,却意味着自己几乎没有生还可能。</p><p class="ql-block"> 从清晨到黄昏,他们凭借险要地形顽强阻击,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用石头继续砸向敌人。当意识到群众和主力已安全转移,五壮士毅然砸毁枪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相继跃下数十丈深的悬崖。</p><p class="ql-block"> 最终,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经群众营救后脱险。他们用生命践行了"掩护任务重于生命"的誓言,被聂荣臻司令员誉为"狼牙山五壮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精神延续:从英雄个体到"五壮士连"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 五壮士的壮举传开后,他们所在的七连被授予"狼牙山五壮士连"称号。从此,"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精神成为这支部队的灵魂,历经战火洗礼与时代变迁,从未褪色。</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战争中,连队官兵延续五壮士的血性,在孟良崮战役、解放大西北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用"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续写英雄篇章;</p><p class="ql-block"> 和平年代,连队始终以五壮士精神为标杆:在抗洪抢险中,他们像当年守护群众一样冲锋在前;在军事训练中,"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口号响彻营区;</p><p class="ql-block"> 如今,连队荣誉室里陈列着五壮士的画像、当年的武器复刻品,以及一代代官兵传承精神的故事。新兵入连第一课,便是重温狼牙山壮举;执行任务前,全连官兵会集体诵读五壮士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永恒的记忆:从连环画到现实的精神共鸣</b></p><p class="ql-block"> 当年连环画里的英雄形象,曾让无数孩子懂得"英雄"二字的重量;而今,"狼牙山五壮士连"的存在,让这种精神有了更具体的传承载体。从棋盘陀峰顶的纪念塔到连队的荣誉墙,从泛黄的连环画到官兵们的实际行动,五壮士的精神始终在提醒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信念正由一代代人接续践行。</p><p class="ql-block">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是五壮士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