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嘉峪关

水玲珑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作为明代长城最西端的军事关隘,其保存完整性和历史价值得到国际认可。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其主体结构采用砖石建造。</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以其壮观的建筑规模、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包括内城、外城、瓮城等)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咽喉),成为长城文化遗产中保存最完好的代表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也是因水设关,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渗入地下后,在此汇聚形成湖泊。</p> <p class="ql-block">  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是一条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长约1000公里,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面的一条狭窄山谷之间,城关两侧的城墙北连黑山悬壁,南接矗立于河边50多米高的悬崖之上的墩台,出关西通敦煌,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重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部。</p> <p class="ql-block">关城的三座楼宇(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被誉为长城沿线最美建筑,其砖石工艺和结构设计历经六百余年仍稳固如初。</p> <p class="ql-block">  朝宗门,东瓮城的入口,因门额刻“朝宗”二字得名,含义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远行“极边”,不忘朝廷和君王。</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的主要建筑材料为青砖,城墙、城楼及防御设施均采用砖块砌筑,砖块之间用糯米汁和石灰混合黏合剂固定,结构坚固。城楼内部虽采用木结构支撑,但外墙完全由砖块建造。</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作为明代长城西端的起点,其“天下第一雄关”的称号体现了其军事防御的重要地位。左宗棠在镇守西北期间(1860-1884年)曾多次巡视嘉峪关,并题写此匾,与居庸关的“天下第一雄关”匾额形成呼应。</p><p class="ql-block"> 光化楼‌:悬挂“天下第一雄关”牌匾,位于南门外,承担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  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p><p class="ql-block"> 光化楼,坐落在光华门上,又称东楼。</p> <p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嘉峪关柔远门内有一对燕子筑巢,雄燕因城门关闭无法入关,悲鸣触墙身亡。雌燕哀鸣不止,其灵不散,后人便在墙角击石模仿燕鸣声,形成祈福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最初为击墙祈福,后因保护城墙改为击石,仍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该习俗被视为吉祥之兆,成为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嘉峪关外属于西域地区,但并未完全脱离中国版图。清朝时期,左宗棠于1884年率军收复新疆(含嘉峪关外区域),重新确立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权。</p><p class="ql-block"> 1876年4月:清军从肃州(今酒泉)誓师进疆,收复北疆乌鲁木齐等地‌。</p><p class="ql-block"> 1877年:攻占南疆达坂、吐鲁番等城,阿古柏政权瓦解‌。</p><p class="ql-block">‌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和田,标志新疆全境光复。</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在1876年发动收复新疆之战,击败阿古柏势力,并于1884年正式设立新疆省,将嘉峪关外的西域地区重新纳入中国版图。这一行政建制延续至今,现嘉峪关市仍属中国甘肃省管辖。</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以“抬棺出征”的决心收复新疆,并推动屯垦、植柳(“左公柳”)等治理措施。</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不得不令人感慨,倘若没有这一段收复失地的历史,恐怕我们损失的就是嘉峪关以外的全部国土了。</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门,外城西门上的关楼,门额上刻着“嘉峪关”三个大字,是进出嘉峪关的正门,当年大明王朝最西边之国门。</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门之上建有嘉峪关楼,形制与内城光化楼、柔远楼相同,且在一条中轴线上,关门上悬乾隆亲笔题写的“嘉峪关”匾。</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是明长城的西终点,也是关内与关外的重要分界。关内:主要由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关外:地处边疆,历史上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时紧时松,管辖情况相对复杂。关隘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也是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的重要分界。关内由中原王朝直接管辖,而关外则相对地处边疆,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关内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若关外犯者想攻进关内,得逐道攻破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六道关口。</p> <p class="ql-block">走出嘉峪关门,西通敦煌,直达西域。</p> <p class="ql-block">  从关内穿城而过,徒步反向走到关外,由东向西首先进入东闸门。</p><p class="ql-block"> 天下雄关碑,在嘉峪关城楼西面。立于嘉峪关东关坊一里道左。</p><p class="ql-block"> “天下雄关”四字则由清嘉庆年间肃镇总兵李廷臣书写并刻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内城城高约9米,外城比内城高2米多,从嘉峪关门入关者不得进入内城,由瓮城与外城之间的通道入关。</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设有‌西门(柔远门)‌为传统出关通道,历史上需持“关照”(类似通关文牒)方可通行。现代虽无限制,但景区内仍保留仿古出关仪式,游客可体验“持关照出关”的流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位于瓮城之外,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是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最大、最负盛名的关帝庙;1998年重新修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