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忘却的盐都往事

甘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部浦东史,半部盐业史。在这片苦咸浸润的土地上,因盐写下的苦难和荣耀,从未走远。那天,路过惠南镇卫星河边,只见毗邻清凉庵、南汇一中的围墙上,一幅幅水墨字画述说着这方土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似乎是很遥远的事。187年前,即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汇地区所有的盐场关闭,千年海边故事如同盐的晶体,凝结在一部旷世奇书中。</p> 《熬波图》:中国唯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南汇县志》,元元统二年(1334年),下沙盐场盐司陈椿召集专人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熬波图》,被收录在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熬波”也称“煮海”或“煮水”,是我国最古老的海水煎盐手工业技术。宋代姚宽所著《西溪丛语》对“熬波”做了解释:“盖自岱山及二天富,皆取海水炼盐,所谓熬波也”。</p><p class="ql-block"> 《熬波图》堪称“盐业版”的《天工开物》,也是最早反映盐民生活劳作的盐业史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为图四十有七。图各有说,后系以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有幸翻阅北京故宫博物院监制的文渊阁版《钦定四库全书》影印本,共1184册,《熬波图》被收录在第517册,史部邦记类。细数全卷图片,为42幅,缺了第7、9、10、13、15五幅图。关于这点,《提要》也有说明:“惟原缺五图,事无别本,不可复补。……盖原本已佚脱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约600年之后,即1935年版《上海掌故丛书》对此进行了补充。我看到最新版的《上海掌故丛书》就有47幅图,缺的5幅图已补画上去,但感觉整体画风与原著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熬波图》原著究竟有几幅图几首诗?从现行公开的一些资料看,大都说52幅图52首诗。其实正确答案应为47幅图(缺5幅)47首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点千真万确,目前全国各地历史博物馆、盐文化馆展出的《熬波图》,均来自于东海之滨这片土地,这是浦东对全国盐业的最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浦东历史博物馆展示的《熬波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熬波图》影印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雕版《熬波图》。</span></p> 下沙盐场: 长江口规模最大的古盐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沙名称的来历有两说。一曰:上海居北之上洋,下沙峙南而岸海,故名。二曰:下沙与崇明岛都是由长江夹带的泥沙冲积而成,崇明位于北,称“上沙”;下沙位于南,故名。历史上因多患水灾,曾一度改称“下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在东汉末期(1800年前),浦东的陆地自西向东慢慢地“从大海中生长出来”。五代后梁开平年间(10世纪初),华亭盐监所建立了浦东盐场,浦东地区的盐业生产遂开始发展起来。据最新出版的《长江口盐业简史》,宋元时期,长江口地区的盐业生产以下沙盐场最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沙盐场到底有多大?南起奉贤,北迄宝山,绵延百里海岸,地域广袤,先后隶属于海盐、华亭和上海县,为全国34个大盐场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元盐业鼎盛时期,下沙盐场最多时下设3个盐场、9个团,其所辖范围东北到川沙全境,东南以奉贤的界河为界,东到东海。三大盐场,头场,也称南场、一场,即新场。元初下沙盐场南迁于此,称“南下沙”,“场赋为两浙最”;二场,即惠南、盐仓;三场在川沙。盐场下设团、灶。如今,浦东很多老地名与此相关,如大团、三灶、六灶等。</p> 两浙盐衙门:宋元时期何时设在新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浙”,即浙东和浙西的合称,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下沙盐场属于浙西盐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新场两浙盐衙门设立时间,主要有两个说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种说法是建于宋代。因明代嘉靖《上海县志》有记载:“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分司,在县东南新场镇,宋建炎中创置,下沙场盐课司,与分司同置。”此后的《南汇县志》也延用这一说法。但从历代盐业机构来看,宋建炎年间浙西盐区设“华亭监”,有华亭、下沙两个办公点。当时还没有“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的机构,直到元代才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种说法是建于元代。据《元史·百官志》载:“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于杭州,总管两浙盐政。”此为元代两浙盐务最高机构,下辖松江、嘉兴等分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正德《松江府志·盐政》:“泰定二年(1325年),移松江分司于新场。” 《浦东简史》(2016版)记载,“元大德四年(1300年),下沙盐场场部全部搬迁至新场镇,两浙盐运使署松江分司也迁至新场”。</p><p class="ql-block"> 此后又过了一百多年,明初上海地区的盐场仍属两浙都使运盐使司管辖,松江分司还在。“初治下沙,正统二年(1437年)迁至新场,包括横浦、浦东、袁浦、青村、下沙五场盐课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明时期,尽管盐务管理机构历经多次变化,但下沙盐场及新场盐政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为此,新场有“千年盐都”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末之后,下沙各场逐渐衰退,以往独立设置的松江分司重要性下降。据《重修两浙盐法志》,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松江分司和嘉兴分司合并,称嘉松分司,办公点在杭州。那时,下沙头场、二场、三场均是其下属盐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新场的盐衙门原址在哪?经考证,在今沪南公路新场段北。那条路口现立有“衙前街”的标识,这是通往两浙盐衙门的必经之路,再往北走几十米,就是衙前港,这条港上原有一座衙前桥(又称“众安桥),老桥板被覆盖在水泥路面之下。几年前,新场曾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挖掘考古,期待衙前桥早日复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在新场古镇南街原十九厂文创园内,一座闲置老厂房焕然一新,“煮海熬波·盐文化馆”正式开馆。这里不仅承载着新场因盐成镇的记忆,更揭开了千年盐都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历史的光环褪去,总会留下深深的印记。今天,不管以何种形式追记,都是对这方土地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新场古镇南街的盐文化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