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于小城霍州,惊叹“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霍州署,仰视流光溢彩的明代鼓楼,眺望雄踞五镇之首的中镇霍山,穿梭于狭窄街巷,听着古语方言的叫卖声…,一切都在我的记忆里。汾水汹汹,涧河彘水潺潺流过我的心田,漫步霍州山间小路,走在溪边垅地,蒲公英、牵牛花、马齿苋、薄荷草、车前子、艾叶等花花草草不住的向我点头微笑,它们走进我的生活,端上我们的餐桌,更使我增添了敬畏,感恩这片土地的恩泽。</p><p class="ql-block"> 药食同源,从地垅溪边的花花草草到大山里的树皮、根、叶、果实,从植物园里名目繁多、异彩绚丽、奥妙奇特的植物到动物、矿物,从《神农本草经》记载365种中药名称,到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收录1892种中药名称,至现代浩瀚的《中药大辞典》汇集5767味中药名称,近期通过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汇总了1.8万多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时常听老人说许多谚语,经过实践大都应验。工作后入职药行,接触到关于中草药的谚语,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中药采集最讲究季节,故有“当季是药,过季是草”的谚语,夏枯草的采摘时间是5—7月,需在植株完全枯萎前完成采收…”。经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中草药微量元素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进一步科学地说明了中草药要“采之有时”。民间谚语不仅是前人的智慧,更蕴藏着中华民族与中草药息息相关的深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草药的质地对气候和环境有要求,晏子以"橘树在淮河以南结甜橘,移至淮北则结酸枳"的比喻,说明环境差异导致事物本质变化,有“道地药材”之说。古代文献多有论述,如:《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本草蒙筌》谓:“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药称为上乘的地道药材,就是因为它所含的微量元素不同。不同部位的药效也有不同,当归,古训有“头止血、尾破血、身活血”之说,原来其头含鋅、铜最高,身、尾含铁最多。麻黄茎发汗、根止汗,它的根和茎所含微量元素不同,这是同药异性的深层含义,两者禁忌证、药理作用也不同。《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几千年间,书中所载中药,有很多至今仍然颇切临床实用,比如常山可以抗疟疾,黄连可以治痢疾,苦楝子可以驱虫,麻黄可以止咳平喘,当归可以调经,阿胶可以止血,乌头可以止痛……这些常用中药,千年以后依然正确,这不得不感叹,中医药太过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药的加工炮制对提高药效非常重要,诸如熟地九蒸九晒,清半夏与法半夏是半夏的两种不同炮制品,主要区别在于炮制方法、毒性、功效及临床应用。炮制的辅料也有讲究,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些花花草草,虫皮、鹿角、龟壳、动物结石、矿石之类的中药,伴随我们这个民族从上古到如今,躲过瘟疫、除去疾患,绵延几千年,崇尚中医药不仅是对前人智慧的传承,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护身符。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p> <p class="ql-block"> 古人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治未病的记载,可见中医治未病源远流长。但有时面对疾患,西医只能手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冰冷的刀子割开病体的部位,让完整的体肤落下疤痕与残缺,有的病通过中医治疗却出现神奇。小时院子里邻居的孩子,有一次肚子胀的像鼓似的,大小便停滞,眼睛瞪着,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家人急得团团转,四处寻医问药,找到当时一位土大夫,大夫给孩子扎了几针后,孩子又拉又尿,鼓起的肚子有了皱褶,一场惊恐后恢复了平静。工作后,同事的孩子两手臂出现硬块,去大医院诊治后医生建议手术,同事晓知医理,学过中医,向一位世家中医求治 ,大夫开了几副中药,嘱咐每日熬汤洗臂,多日后硬块竟奇迹般消失。上药校时老师曾讲,中药相对于西药毒副作用小,有病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普通小病能抗过去最好不喝药,人体的免疫力可以自愈。所以一直以来家人有病首选中药,减少长期用西药产生的依赖性,防止有了大病无药可治的困境。 </p><p class="ql-block"> 2004年孩子高考,我因工作压力大,心里紧张,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喝药输液无济于事,经家人推荐,去李泉庄村找到驹沟村的刘大夫问诊,刘大夫望、闻、问、切,开了三副中药,说是受了急躁,郁结到下肢,喝了三副中药我竟脑清身轻,恢复正常。后来有个头疼脑热,我就去找刘大夫,刘大夫医德高尚,为患者着想,开药最多三五副,丸药三两盒,根据病症调整药方,远近闻名。后来听说刘大夫病故,非常惋惜!前几年我头痛的毛病时隐时现,2024年,我去市人民医院找到中医世家的叶黎明大夫,叶大夫号脉望闻,给我开了血府逐瘀口服液,叮嘱多喝几盒,喝了一段时间我头痛的老毛病在没喝止痛药的情况下好了。叶大夫平易近人,医术精湛,治好了身边许多人的顽疾。无数次的体验,见证了身边一件件辩证论治的医例,博大精深的中医智慧深深折服了我。</p><p class="ql-block"> 霍州以”出自《史记·晋世家》的厉王奔彘的彘地最早记于史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中医药息息相关。霍州遍布古迹,历史厚重,东部霍岳耸立、山峦叠嶂、峡谷幽深、绝崖峭壁、森林茂密。霍州七里峪森林覆盖率达95%,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华北绿肺,天然氧吧、康养圣地,其中重要理由是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20000个。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是山西省重要的天然药材产区。高山林区有:黄精、党参、黄芪、猪苓等耐寒品种,峡谷湿地有:夏枯草等,丘陵地带有:黄芩、连翘、柴胡、远志等,垣上坡沟有酸枣,溪边平地有车前子、蒲公英、薄荷、马齿苋等,动物类有鹿茸、蝉蜕、土鳖虫等,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五谷可种,果蔬繁多,中药质量上乘。</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的霍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天然养吧的负离子滋养着这里生长的翘花枝草,肥沃的土地使中药的根系发达,具有天然野生、种植中药材的绝好条件。霍州市的猪苓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黄芪、党参、连翘、远志、黄芩、柴胡、苦参、山楂、 酸枣仁 、桃仁等“十大晋药”道地药材,形成规模化种植体系, 不仅可以靠山吃山,推动乡村振兴,还可以丰富研学旅游文化,为健康中国增光添彩,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贡献智慧。</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曾经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中医药不科学,西医药科学,“中医药永远是辅助医学,永远进不了主流医学。”中医药一度出现基础研究不足、政策鼓励不够、产业弱小、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不断面临东西方文化差异、法规限制和贸易壁垒的挑战。凡此种种,皆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步伐。</p><p class="ql-block">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药科学,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西医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如何振兴中医药是建设健康中国征程上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p> <p class="ql-block"> 央视《中国中医药大会》,中医中药以古老创新的形式走进人们视野,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医中药,中药为天然药物,对慢性疾病的治疗胜过西药,有独到的特殊疗效。在我们邻国的日本、韩国对中医中药的应用渗透到养生保健,中医药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健康中国的芯片。在华夏这块悠久历史的土地上,中医药发展的灿烂历史,正以无以伦比的奇特神韵和丰富内涵演绎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医药伴随人类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