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竹节草”台风的缓慢行进和持续强降雨,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将上海长时间置于其螺旋雨带的笼罩之下——来自新华社7月29日的报道。</p><p class="ql-block"> 30日,“竹节草”螺旋雨带骤降,连日雨,市区道路有了积水。</p> <p class="ql-block"> 雨后放晴。积水来的快退得也快。周末,到华东政法大学老校区(上海圣约翰大学原址,现为华政研究生院)一游。</p> <p class="ql-block"> 厚朴的校门,一保安小哥。嘱不用登记。径自进入校园。</p> <p class="ql-block"> 校园主道,一片绿荫。地面的水渍,告诉你“竹节草”的光顾,如淘气的大孩子,掠过水漂。</p> <p class="ql-block"> 林荫道旁的“同仁楼”。地势比路面低得多,往铁栅栏里一瞧,却无浸水迹象。</p><p class="ql-block"> 往前走一小段,“交谊楼”。也低于路面。</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层具中西合璧风格的钢混结构建筑,在建校50周年纪念会时,于</span>1929年12月14日建成揭幕。由圣约翰同学会和校友会,为纪念卜舫济校长故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捐银筹建。内有会议室、交谊厅,进行过篮球比赛。</p><p class="ql-block"> 原名“交谊室”。好大的“室”界!不知何时“室”改“楼”。</p> <p class="ql-block"> “交谊楼”里有故事。经允许,进楼内片刻。整洁如此。</p> <p class="ql-block"> 楼内有展览。解放上海时进城,司令员在此打地铺。</p> <p class="ql-block"> 铁制密封仨大门,两边门槛独自高。遇特大暴雨楼外积水,关门堵上沙袋,水进不来,达到设计目的。</p> <p class="ql-block"> 出交谊楼见此纪念坊。坊南面。横额“缉熙光明”,源自《诗经》“学有缉熙于光明”,意“从光明中得到光明”。石柱外联 “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叙校园美境,赞教育功绩。</p> <p class="ql-block"> 纪念坊北面,横额刻有圣约翰大学校训。同校徽里中西合璧的校训:Light and True,“光与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出自《以弗所书》,中文源自《论语》)</p> <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大学有项“荣誉制度”(不监考制度)。1913年起在大学三、四年级实行,由学生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一制度。每次考试时学生需在卷末书写誓言“此番大考,未曾助人,亦未曾求助于人”。诚信,荣誉,声誉。</p><p class="ql-block"> 纪念坊于1929年,由学校附近曹家渡众商民(厂商、个人)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立(刻有捐建者姓名)。1955年初被拆除。1992年10月,为迎接圣约翰大学世界联谊会召开,由校友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国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经叔平等提议)</span>在纪念坊原处复建。四根石柱为当年旧物(横倒在斐蔚堂后路侧外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 横额则只剩半块,得重新打造。</p> <p class="ql-block"> 来到韬奋楼(原名怀施堂),为标志性建筑(正值暑期修缮中)。由该校美籍校长卜舫济于1894年经手筹建,耗资2.6万美元(可见币值含金量。其中2万美元在美国募得)。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施勒楚斯基,命名“怀施堂”。施氏生于立陶宛,犹太血统,自幼失怙。1951年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学生邹韬奋而更名。邹韬奋,中国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江西省余江县人。</p> <p class="ql-block"> “思孟堂”,1909年9月落成,为纪念孟嘉德,由约大学生发起捐款而建。孟氏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圣约翰大学教授哲学。在庐山旅游时因营救一落水中国朋友(一说美国友人)而同溺于瀑布中。建筑资金学生捐款7000美元,在美国募得1.5万美元,其余为该校经费支付。1951年改名和平堂,1998年恢复原名。据华东政法大学官网,孟氏被认为是第一个把西方社会介绍到中国之人。</p> <p class="ql-block"> 学生宿舍四号楼,原名“思颜堂”, 1904年10月1日落成,为纪念约大创办初期出过大力的中国牧师颜永京而建。颜氏并任学监兼数学、自然和哲学教授。建筑经费计募集美金5.5万元,来自上海商人、学生及美国的募款等。里面的大会堂又称同学厅。</p><p class="ql-block"> 1913年2月1日,孙中山在同学厅发表演讲:“民主国家,教育为本”。</p> <p class="ql-block"> “树人堂”。1935年建,经费半数从大学学费收入中开支,半数从校友和学生中募得。</p><p class="ql-block"> 当时命名取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文革”中,改“树人堂”为“鲁迅楼”。经考证,圣约翰大学与鲁迅(原名周树人)无关联。1999年大修时恢复原名,纠正了“错案”。</p> <p class="ql-block"> 东风楼, 1924年12月13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 边走边看,不知不觉间,肚子有些饿了。在午饭时间快结束时,到学校食堂——食堂对外供应。</p> <p class="ql-block"> 鸟儿与人不生分,径自觅食。</p><p class="ql-block"> 饭后漫步,看看走走,一种微锻炼。</p> <p class="ql-block"> 来到“体育室”。一直保持原名未改,有室内运动场,好大一个“室”。 1919年11月15日建成,所需经费共计4.98万美元,约大支出2.35万美元,其余为校友、学生、校外捐助。顾斐德为约大科学系主任,是约大体育运动发起者。为纪念这位英籍教授,学生校友发起建体育室。学校另在河东建田径运动场, 1925年在此举行远东运动大会全国预选大会。有权威评论,中国学校的体育运动,以圣约翰大学为嚆矢(响箭,先闻其声,箭后至)。</p> <p class="ql-block">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从这里出发。</p> <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现代体育的摇篮;学校亦规定,新生体育项目必须达标。</p> <p class="ql-block"> 体育活动外,还开展军训。</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走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学校建设经费募集之顺利,可见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募捐的发起者,有校内和校外,且多为本校学生及校友,中外社会相关各界跟进响应。附近商家、个人对50周年校庆的捐建,亦体现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受民众欢迎。</p><p class="ql-block"> 建于1879年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简称圣约翰、约大),曾享“东方哈佛”盛名。</p><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物纳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风格、校训乃至整个校园文化,被广泛评价为中西合璧。</p><p class="ql-block"> 建筑物落成时,命名方式从前述资料看,大体循五个方面:一是本校教职员工贡献大者。二是经费大头捐助者。三是纪念意义与建筑物功能相结合。如交谊室,体育室。四是合捐者,如思颜堂同学厅。五是命名为个人的,有中外人士。如思颜堂,纪念的国人颜永京,不但是上海圣约翰大学,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昌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span>的开创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六校在校史或学科沿革中,将圣约翰大学列入。</p><p class="ql-block"> 时显“谨慎”的DeepSeek,称“圣约翰大学的精神与学术遗产通过1952年院系调整,已融入上海多所顶尖高校的基因中”。</p> <p class="ql-block"> 站在圣约翰大学原址,远处是上海环球港双子塔。不由得想起双子塔落成时的推介词——“海纳百川”,“融会贯通”。</p> <p class="ql-block"> “竹节草”台风雨过境时,堤外水位地势高过堤内。保安小哥介绍,校园未浸水,只是在靠近校门与校外连接的道路地段发生积水。</p> <p class="ql-block"> 水流是否畅通,会否堵水,与下水道及排水口布局有关。</p> <p class="ql-block"> 当雨量一定,排水量小于雨量则堵,反之,不堵、少堵。</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一句广告词,也是中医术语:通,则……</p><p class="ql-block"> 离校返程之际,见一榜单。莘莘学子,新的毕业季,新的里程。</p> <p class="ql-block"> 有曰:</p><p class="ql-block"> 环境三分水持平,树人已逾百年名。</p><p class="ql-block"> 竹节草后看过来,雨霁风清在此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