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道骨,西来第一山(中)

Wu

<p class="ql-block"><b>甘肃平凉崆峒山,雄踞西北,东瞰五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雄秀甲于关塞”、“道源圣地”、“中华道教第一山”等美誉。崆峒山历史文化悠久,内涵深厚,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道家哲学于一体的名山,并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故事。</b></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上天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段考验人们意志力的阶梯,</span>石阶又窄又陡,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直通皇城,阶梯两旁附以铁索链为栏,道教视其为“九九归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天梯”沿线</span>还有一些重要的人文景观,磨针观就是其中之一。该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六角重檐砖石结构,体现了明代“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 ‌观内供奉无量祖师与骊山老母塑像,据传无量祖师在崆峒山修行时遇阻,路遇骊山老母以“铁杵磨针”点化,遂返山修炼成道。</p> <p class="ql-block">摇摆石,因地质构造形成蘑菇状或平顶石柱,由于与地面接触面小且重心偏高,会随大风摇摆,被称为摇摆石,也有称为风动石‌的。</p> <p class="ql-block">十二元帅殿,明代称二天门,是崆峒山道教建筑中唯一的穿廊式建筑,门楣上“东瞰五岳”四个大字由沈鹏先生题写,彰显其地理位置可俯瞰五岳的雄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十二元帅就是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门元帅和四位护法灵官,依次是刘甫、辛环、马岗、赵公明、温琼、岳胜、苟张、邓忠、陶荣、张节、庞洪、毕环,他们都是保平安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在二天门附近还有个三教洞,始建于明代,因洞内供奉着老子、释迦牟尼与孔子,得名“三教洞”。佛、教、道共存共尊,较为罕见,正是这份胸襟,让三种思想体系碰撞、交融,使得中国文化有了兼收并蓄的包容和生生不息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上天梯”的终点就是皇城的入口,海拔2036米。有人说,登临崆峒山,不去一次皇城景区,就不算游览过崆峒山。穿过“峻极于天”木枋门,就是皇城主要景区,被人们誉为崆峒之巅的“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皇城又称太和宫,坐落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巅,是一处历经沧桑却依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群,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遗存,主要有献殿、太白殿、玉皇殿、药王殿、太上老君殿以及天师殿等,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崆峒山道教宫观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皇城建筑群依山势阶梯状分布,整体布局错落有序,层次分明。其建筑结构独特,以“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的设计闻名,展现了道教建筑的深厚底蕴,<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古建筑艺术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皇城建筑群以砖石结构为主,中轴对称布局。这是皇城山门灵官洞,匾额为明熹宗十六岁时题字“敕赐崆峒”,体现了明代皇室对道教圣地的尊崇‌。山门楹联“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由欧阳中石题写,与敕赐匾额形成文化组合‌。</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的钟鼓楼是该景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采用传统建筑风格,与太和宫主体建筑群形成完整空间布局。楼体结构古朴,是道教举行重要仪式时的核心配套设施。 ‌</p> <p class="ql-block">‌皇城一层的太白殿,殿内供奉太白金星,又称太白星君,是道教中掌管星辰的神灵之一,在崆峒山的道教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层献殿是崆峒山道教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主殿,也是全山道教活动(如祭祀祈福)的主要场所。建筑采用传统殿宇式结构,外观古朴典雅,中间御路镶嵌“五龙奉寿海水朝阳”大型浮雕,五龙腾跃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献殿后面是真武殿,真武殿后是玉皇殿,在此可见殿上建殿、殿内有殿的独特结构。真武<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为皇城主殿,屋顶琉璃瓦与丹霞赤壁形成鲜明对比,被称为“丹崖金顶”。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是道教尊神体系中的重要殿宇,殿内壁画既体现道教思想,又融入儒家伦理与佛教轮回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武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 民间和道教尊奉其为北方玄武神 ,被视为四方护卫神之一,象征着守护与安定。现存为明代铸造的玄武大帝鎏金铜像及清代道光年间壁画,兼具道教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献殿、真武殿北侧为天师殿,南侧是药王殿和老君楼,老君楼中有82帧金粉镶嵌彩绘《老子八十一化图》覆盖了整面墙壁,在黑暗中沉睡了五百年,现不对外开放,难见真容。</p> <p class="ql-block">药王殿‌供奉药王孙思邈,并保留有五龙海水奉圣图石雕。</p> <p class="ql-block">皇城建筑群中还有一些碑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载着崆峒山皇城相关历史文化等内容,</span>展现着1500多年的三教合流历史。 </p> <p class="ql-block">皇城建筑群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飞檐翘角颇具古韵,其屋顶、梁脊等很有独特性,有说蕴含着“道法自然”的理念,也有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寓意吉祥如意、驱邪避灾等 ,无论怎样都彰显出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皇城可俯瞰中台全景,“法轮禅寺”塔院的凌空塔尽收眼底,让人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古塔托松”的胜景,并再次体会明代诗人罗潮的诗句:“浮屠高七级,中虚外壁立。绝顶八窗开,晴山树历力”。</p> <p class="ql-block">站在皇城还可远眺雷声峰,雷声峰建筑群依山势而筑,惊险奇绝,三官殿、雷祖殿等如珍珠般散落在山脊上。因每当雷雨来临时,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由此得名“雷声峰”。</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印记。这里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块山石,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让人在感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深入体验道教文化,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