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被告知,一个人要有理想,要有抱负,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理想主义。</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不需要个人思考的年代,我们从小被灌输: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要做象董存瑞、黄继光一样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去拯救世界。这种革命的理想信念牢牢地锚定在脑中,一直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成长过程中,随着生活经历的磨砺和思想的迷惘,开始思索自己的一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这个时候,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理想主义陆续走到眼前,让我们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将对人的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通俗地讲,所谓个人主义并不是我们初始理解的那种代表个人私利、和集体主义对抗的个人行为。</p><p class="ql-block"> 个人主义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体现个人的力量、体现个人的作用,既是每个人发展的动力,同时是集体主义的出发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接受的往往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而个人主义则相信“只有解放自己,才有可能解放全人类”。</p><p class="ql-block"> 自由主义也不是我们初始理解的那种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自由行为。</p><p class="ql-block"> 自由主义是一种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和哲学思想,其核心中“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对专制权力的警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 自由主义包含着鼓励和推动每个人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打破传统的平衡,体现出个人意志和创新行为。因此自由主义的思想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之一。</p><p class="ql-block"> 而理想主义也不是我们初始接受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且和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悖。</p><p class="ql-block"> 理想主义其内核包括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元素,可以从哲学的层面去帮助每个人寻求人生自由度和自我存在感,指导每个人善于运用直觉去认识世界,运用情感去对世界作出判断,并且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p><p class="ql-block"> 理想主义作为一种生存哲学,它为一个信奉理想主义的人提供意义、动力、韧性、价值观和改变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而由此塑造出来的理想主义者则是追求理想、坚持自我信仰和价值观的人,将理想视为最高准则,一直在寻求人生的意义,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逐步实现的各种愿望,并且用勇气和毅力将不可为之事变为可为。</p> <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后面,往往有理想主义的引领,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元素在推澜助波,进而实现推动技术变革和创新,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个人主义与某些意识形态相连结,主张个人的行动应该由个人自行决定,一个人没有必要将个人完整地从属于某个确定群体,没有必要对限制自己的非自然约束条件无条件顺从,国家或社会也没有权利对于一个人的决策过程加以干涉。</p><p class="ql-block"> 个人应该是社会的终极价值,在此基础上才派生出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派生出自治自律的人格和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前提是能够在满足个人的理想主义的同时,争取能够有条件地汇入共同理想之中</p> <p class="ql-block"> 知识的推动力让我幡然醒悟,基于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解,当上升到理想主义的层面时,理想主义如同黑暗中的一丝亮光,唤醒了懵懂的自己,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自己努力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自己也曾自诩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实际上还只是停留在一个非理想主义者的水平上,自己过去树立的所谓的理想,由于被自我放大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因此成为一种宏大的叙事而遥不可及。</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年轻时的自己,虽然也在努力学习,但是在传统的一元化的体制影响下,视野总是被禁锢在一个限定的边界中,习惯于用静止的眼光和传统的标准衡量看待社会现象,错以为集体的理想可以代替我们个人的理想,集体的目标可以融合个人的目标,将自己的一切融化在集体主义之中。</p><p class="ql-block"> 在集体主义的裹挟下,幼稚、迷信、顺从成了我们那一代人的符号。在统一的号令下,树立同一个理想,坚持同一个方向,履行同样的步伐,保持同样的节奏,呼喊着同样的口号,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每一个“我”都慢慢变成了“我们”,个性被湮没在统一意志中。 </p><p class="ql-block"> 尽管当时处在短缺经济中,还吃着定量供应的口粮,需要用定量的布票、油票、肉票维持生计,但我们每个人仍然踌躇满志,理想宏大:一是要解放台湾,二是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人民,三是要做一个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人。</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种虚无缥缈的理想支撑着自己年轻时代的奋斗,不自觉地作为了一个屈从现实的非理想主义者,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被驱动中,被镶嵌在某一个环节当中,按既定的标准去工作,人生窄化,缺失了多元化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丧失了对生活本身的富于诗情的理解,最终造成一种单向度的状态,由此在默默流淌的生活河流中被推来搡去而随波逐流。</p> <p class="ql-block"> 余生不长,现在没有了生计的压迫和工作时间的约束,有了自由支配的空间,因此有了争取做一个具有个人标签的理想主义者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通过追求理想主义,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自己的信仰,进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追求、生活方式及幸福指数,而且由此推动自己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努力改变现实中的不完美。</p><p class="ql-block"> 能够持续用理想主义支撑自己的人生,可能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毕竟耶稣不需要永远呆在十字架上。</p><p class="ql-block"> 在过程中,辉煌成就和伟大的结果固然令人向往,但是坚持平凡和普通也亦为正常,不一定需要那些憧憬中的轰轰烈烈。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试图将深奥的理想主义演化为个人的理想主义的“赵”化模式:</p><p class="ql-block"> 我对贴上个人标签的理想主义的理解是,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设计的,通过多维度地琢磨自己的兴趣、需求、愿望和能力边界,考虑人生的边际成本,由此确定了自己的底层逻辑,重新对自己的人生做价值判断。</p><p class="ql-block"> 我不敢将贴有个人标签的的个人理想主义冠上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希望作为理想主义的延伸,用理想主义的营养滋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主义。也可能个人理想主义不一定能够真正实现,但一定要有建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夕阳已近,人生的秋天,迎来的秋日的洒洒落叶。拾捡每一片秋天的落叶,让每一片落叶代表个人的理想,编织成一个个可憧憬而且有可能自主实现的场景,由此形成了愿望清单。</p> <p class="ql-block"> 愿望一:选择</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三段式问题,一直是困扰众生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的职业选择都是体制赋予的工作模式,往往身不由己,没有自己的追求,成为一个装着别人设定的程序的机器人,人生轨迹一直循着外力设定的边界而没有选择的被推着走着。</p><p class="ql-block"> 我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概莫能外。由于官场的熏陶和游戏规则的约束,在同质化的工作模式、同质化的思维模式、乃至同质化的生活模式中,共性泯灭了个性,使自己一度迷失在看似理想实质为名利的追逐中。</p><p class="ql-block"> 缺乏自我,引不起自己内心的共振,这是经过反思后最痛苦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由此,背负着往事的十字架,我对未来产生了一种与众人相悖的危机感和负疚感,开始寻找一种抵抗内卷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我不再拿“任重道远”来激励自己,更多的是用“返璞归真”来警示自己,</p><p class="ql-block"> 面对着曾经的往事,希望自己在未来得到救赎,由此做出了脱离舒适圈、弃官为民的抉择,辞去了所担任的国企中的高管职位,完成了人生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我也在思索和计算我的沉没成本:这一次的“叛逆”,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被许多朋友质疑,并且视为“不成熟”,我的一位高官朋友甚至认为是“走了弯路”,我的一位朋友在共同探讨“成功”时,明显的对此表示不屑。</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以为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应该符合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用一个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考量。从理想主义者角度认识,这是一次人生重大转折,如果自己无能力改变世界,那也要争取不被世俗所改变。</p><p class="ql-block"> 此举虽然有悖世俗的社会评价体系,而且丢掉了许多既得利益,但是换来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这种性价比放到价值观的天平上,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从社会角度来看,通过自身的改变,完成官民的转换,在官本位的主流观念中探索一种人生新的发展模式,可供世人参考借鉴。</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人生道路上做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p> <p class="ql-block"> 愿望二:创业</p><p class="ql-block"> 辞官为民,选择了自由,选择了自我,选择了自主,更多的是价值观的体现。毕竟许多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很难按照自己的愿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我选择了开辟电采暖的创业赛道开始新的人生,作为一种供暖领域中开创性的事业,试图打破公共事业中集中供热的垄断管理模式,修正中国供暖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在探索过程中,作为一个电热采暖的先行者,所经历的困难不言而喻。虽然我们的事业未竟,但是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热采暖的理念和行为已逐步被社会所认可,而由此提出的“行为节能”的理念已经被普遍认识,个人的理想见到了一点点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选择自我创业,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的人生中走向自我发展的关键一步。我不认为自己的创业代表着个人发展的必然方向,也不认为必然代表着个人的成功,更不认为自己所走的路值得仿效。</p><p class="ql-block"> 在世人眼中,一般衡量创业的标准都是物质判断,但是我更倾向于价值判断。我认为,走向自我创业不仅仅是积累财富的尝试,而同时也是自己独立能力的尝试。而且如果你的行为能够对社会发展有一点点推动,你的选择就有了意义,你的理想就落到了实处。</p> <p class="ql-block"> 愿望三:办刊</p><p class="ql-block"> 啾啾之鸟,愿为阳光而鸣。虽然我们可能活得苟且,然而每个人的灵魂都在时刻提醒自己除了为生计而努力付出的同时,还应该尝试新的人生挑战。</p><p class="ql-block"> 我自信地认为,就自己的条件来说,有做一个自由的文字工作者,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搬运和传递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以此承担为正义发声的社会公德,将一些社会问题提出,并且去触达生活中的人群,从而得以将相应的呼声放大,并且促生各种可能性,或许就能获得改变现实的契机。这可能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可能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由此萌生了借助一个文字刊物和社会对接,和大众对接的念头。我觉得若能夠按自已的意愿创办一个能够传播先进理念,搬运科技知识的杂志,不仅是最适合我自身特点的工作,是我最想做的工作,而且也是在暮年惟一还能为社会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于是,借用山西省发明与创新协会的平台,用商海里淘的几文碎银,即开始自费创办了以有别于主流媒体为特点的《创新之舟》刊物。</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份每期近10万字的月刊,不为哗众取宠,不去趋炎附势,不去随波逐流,更不为商业利润,重在为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视野框架竭力为他人构筑一个新的天窗,并且不求收获,只问耕耘。</p><p class="ql-block"> 前四期下来,刊物得到了社会的部分认同,开始有了投资者的介入,减少了资金的压力,刊物走上良性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在四年多的办刊过程中,经历了自费和合作的办刊过程,并得益于朋友的鼎力相助,因此刊物得以发展和持续。虽然后来因为资金链未能够接续,纸质刊物现在暂时搁置,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继续恢复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朋友认为现在办刊,既不挣钱,也没多少人愿意看,没有任何意义。我自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无须用有无意义做惟一的衡量标准。但如果你能把别人认为无意义的活动做出有意义的效果,那就值得做。</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一份刊物,以文字为燃炬,为他人和自己驱散寒气。既倾注了个人的情怀,承载了个人的理想,也为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找到了出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努力做一个有微光、并能为他人带去光亮的拾光人,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人生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 当想到我们的付出,可能会日积月累,唤醒人们的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时,我充满了动力。而且我愿意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将自身的优秀与推动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一切皆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觉得我一生中做的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并且最想做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 愿望四:回归</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固守的传统理念是安居乐业。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工作安排、住房分配等方面固化了人们拒绝流动、坚守一个住处的观念,多数人的生活一辈子没有脱离自己在城市的原住宅的半径。</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父辈的基因,我一直存有农民的情结,对中国乡村的自然风光有不可割舍的感情,坚信是黄土地养育了并且还在养育着我们这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随着工作压力的释放,已不再恋于城市的车水马龙,希望能够与山水为伴,在自然中觅得一寸栖息之地,有一方容纳自己居家度日、种花种菜、闭院自省的乡村小院,作为和城市生活交替的空间,在那里获得安静、宁静和平静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朋友相助,在太原市近郊岗北村觅得一所宅院,栖身于有花、有菜、有狗、有鸟的田园中,望天、望地、望山、望水、望花、望草,过着有模、有样、有苦、有乐、有热度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开始安抚自己曾经驿动的灵魂,在和煦的阳光下开始重新思考一些自己以前无暇顾及的比较宏大而遥远的命题,譬如说寻找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譬如说思考人的今生和来世,譬如说城市反哺乡村、譬如说逆城市化......</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一个人如果能回到黄土地,在泥土中生存,在云彩间升华,在大自然中汲取行走人间的力量,重新思考人生,从哲学的角度看,无疑是一种最值得的人生归宿。</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穿插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已开始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感觉到了什么叫返璞归真。</p> <p class="ql-block"> 愿望五:相伴</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观念是将故去的父母作为孝敬和祭祀的对象来尊崇。</p><p class="ql-block"> 父母对我不仅有养育之恩,而且他们的品行和教诲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年轻时,不知“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只身一人离开父母,闯荡在外,失去了许许多多照顾父母的机会,回想起来,心中隐隐作痛。</p><p class="ql-block"> 虽然父母已经先后离世,但是我想能够一直相伴在父母身旁,让父母作为自己的监护人,在父母的目光见证下走完自己的一生。为此,经家人认同,将父母的骨灰从大同移到太原,以树葬的方式安放,履行我作为子女和守墓人的职责,也弥补以前对父母照顾不够的亏欠。</p><p class="ql-block"> 虽然做不到日夜相随,但是每到祭祀之日,我总要到父母墓前,和九泉之下的父母絮叨絮叨。虽然见不到父母的音容,但是冥冥中可以仍然感受到父母的谆谆教诲,感受到父母与你相伴如旧。</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觉得我一生中做的最可以心安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 愿望六:复盘</p><p class="ql-block"> 临近人生终点,循着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工作过的地方,陆陆续续地再走了一遍,在回忆、寻觅、反思、了断中进行复盘,这也是我一直想完成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看着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回首每一步,生活、事业、理想、奋斗都在其中。有快乐、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多多少少都充满了遗憾……</p><p class="ql-block"> 复盘中总结出,敏于思考,寡于行动的个人特点决定了我这辈子的命运轨迹,由此对自己的前半生有了个基本的估价:</p><p class="ql-block"> 一是也曾不自量力,小人物喊大口号,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周围的一切。现在才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努力让自己不被世界改变。</p><p class="ql-block"> 二是也曾信誓旦旦地企图出人头地。现在才清楚,自己并没有对社会做出什么特别贡献,可以欣慰的是也没有因出格的事情危害社会。 </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人的一生,名与利、物质和财富并不是最终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而且也不是真正的价值判断。而当你遵从内心的愿望,学会自洽,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并且从容自渡,才是真正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人生盖棺才能定论。回忆中的寻觅,只是反思后的了断,将过去翻篇,不再在回忆中戚戚。</p><p class="ql-block"> 经常提醒自己注意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视角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根本变化,仍然用静止的眼光和传统的标准看待和衡量现在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作为一个希望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跋涉者,这是应该正视并且克服的问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虽然不能算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但是我的主观愿望一直在驱使着我朝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span></p><p class="ql-block"> 看到自己的有些愿望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内心欣慰。</p> <p class="ql-block"> 在努力做一个贴有个人标签的理想主义者的路上,还有一些未尽的个人理想在继续进行时:</p><p class="ql-block"> 愿望一:著书</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之人,我也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将自己人生中的所闻、所见、所行和所思整理成文。</p><p class="ql-block"> 来到世界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微不足道,惟有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留下,可能还对后人有点价值。</p><p class="ql-block"> 一本书固然不足以囊括全部人生,但可以作为人生的缩影和生命的延伸,作为人生的复盘,提醒亲朋好友在分享中相互有所启示,能够共望明天。</p><p class="ql-block"> 于是,《方文散记》在酝酿中,其中《行者自悟--旅行散记》已经出版,后续的《汾河夜话---日常琐记》等素材也正在整理中,并想在2026年前完成出版。</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思考和社会认识虽然很浅,但也希望通过分享,得到众人的教诲,也试图借助微信中的朋友圈扩散。有人劝我建立公众号,扩大观点发散范围。我也做了尝试,但是网管的限制让人望而生畏,只能做罢。</p><p class="ql-block"> 现实地说,在一个社会性的生存环境中,一个人只有不得不向社会做某种妥协,他才能够有生存的机会,也才有可能实现对底线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我还想就经历过的事情能够以公器意识进行修史,以正本清源,还原被政治左右的历史真相。譬如说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评价、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评价、对计划生育运动的评价、对朝鲜战争的历史评价......意在用回忆的文字见证、还原和缅怀那段历史,并且为后人存史。 </p><p class="ql-block"> 尽管所回顾的历史场景,可能仅是某一历史事件整体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可能还缺乏一定的完整性。但是,以现在的认识高度,重新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反省事实,也是维护历史真实性,客观记录历史所必要的思想能力。</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可能的话,我还想以我们的父辈开始,记载一个家族的家谱,真实地记载一个农民通过参加社会变革,改变自身命运,建立新的人生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愿望二:重访</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情结使我对山西的黄土高原和汾河充满眷恋。一条时断时续的汾河将汾河文化渗透在黄土文化中,伴随着三晋儿女的生生不息,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历史的三峡。</p><p class="ql-block"> 汾河文化作为母亲河的历史,在造福两岸百姓的同时,也也经常不满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对河水的污染行为,用反作用力侵入人类正常的生活,用水灾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让人类有了敬畏感。在追崇汾河为母亲河的同时,不仅会感受到现代文明对汾河的影响,也会多多少少为人类的过度开发而内疚和忏悔。 </p><p class="ql-block"> 作为汾河儿女,我一直想约几个朋友,沿汾河流域走一圈,用镜头记录所见所闻。如果有条件,大家共同用众筹的方法办一个《汾河祭》的摄影展,能够深度展现汾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唤起汾河儿女热爱汾河的热情,让我们的后代能够重新看见汾河河水长流,看见两岸垂柳飘逸,看见日出日落,看见下雪飘雨……真心希望让滔滔的历史河流重新流淌在现代人的心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愿望三:思索</p><p class="ql-block"> 客居岗北村,耳濡目染,已经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民融入了乡村生活。</p><p class="ql-block"> 耕读传家,诗歌田园一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浪漫画卷。随着农业的性质和功能正在转变,依我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如何转化、提升进而改变农耕文化,逐步靠近现代文明,这才是中国发展的根本。 </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能够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用技术革命的思路对待农业,从多功能的角度挖掘现代乡村的核心元素,用农业革命的思维找出可以激发乡村生产力爆发的支撑点,用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国农业的改造和发展,用乡村房地产和农产品价格调整改变乡村生产力落后的现状,用新的乡村文化理念注入到传统农耕文化中,用市场经济和经济规律指导乡村的经济发展,则有可能找到中国乡村的根本出路。</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经常想到: 如果以岗北村为中国乡村的缩影,能够聚集几个志同道合者,尝试从理论上去探讨和探索中国乡村的改造方向和改造模式,可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听起来有些不自量力。</p><p class="ql-block"> 此时,才感到自己的才疏学浅和力不从心,但是不影响为此将付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愿望四:寻找</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为自己曾是一个共青团工作者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但人近暮年时,我经常追忆自己年轻时走过的路,企图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之下,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共青团工作者的得与失,并且试图找出未执政前的共青团工作者和执政后的共青团工作者的初心、信仰、及追求的目标的差异性,完成价值重估。从而在信仰和立场中进行选择,在真理和信仰中进行选择,并且完成自己的救赎。</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已经认识到:作为一个曾经的被组织任命的体制内的共青团工作者,虽然跻身于一个政治组织中,并且自诩为青年工作者,但实际上并不是自然产生的青年领袖,而且也没有一个青年领袖的政治冲动和为之献身的信仰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个共青团干部已经不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只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在职业需要中主动的履行职业责任,在政治需要中被动的兼顾政治义务。</p><p class="ql-block"> 同时,由于缺乏青年心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对青年成长行为的研究,也没有青年运动的实践经历,因此,作为一个共青团干部,很难把住青年的脉博,很难引领青年循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成长。只能被动的将自己的理想归属于政党领导人的理想,用立场挟持了信仰。</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共青团工作者,我们经常处于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诗的二元对立里,经常怀疑我们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焦虑,背后是生命意义的缺失。</p><p class="ql-block"> 反思这一切,目的是提醒自己,在走向明天的过程中注意看护好自己曾有过的激情和理想。</p> <p class="ql-block"> 愿望五:对话:</p><p class="ql-block"> 翻看一个国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般都是以政权为本位,以统治者为中心,以本国的宫廷政治为主线,记录和涂抹出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基本上是以一个时代涂抹另一个时代,以一个时代覆盖另一个时代,就象北京城内的天安门,作为一个物理的皇权象征,它至今一直盘踞在芸芸众生的头上。如何还原历史的真相,如果历史继续这样读,无疑是买椟还珠。</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一直接受的教育和宣传,往往是执政体的语言,而不是阳光下的语言,不免使我们处在一种混沌的思维中,习惯用中国现行政治的逻辑、立场看待历史,解释现实。</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真实和非真实之间,在信仰和真理之间,重新地进行选择、认识和修正,则可能继续混沌下去。</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应该抱持一种文化的立场、价值的立场,不困于主义,不惑于现实,不再用帝王视角看历史,不再用零和博弈、非黑即白的认识观察社会,继而会用世界的角度、用人类的角度、用自然的角度、用普世价值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编年史。 </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历史上各领域的顶尖人物是人类阶段性认知的开拓者,他们影响世界,他们改变历史。有没有与史上顶尖人物攀谈的能力及习惯,是测量一个人学识水平、精神高度的一把尺子。 </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能够在浩瀚的星空中,灵魂向上帝的方向张望,和每个历史伟人相遇,与伟大的智者穿越对话,悠然攀谈。在伟人的引导下重新认识每一个有存疑的历史事件的真实轮廓,在世界的框架下厘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从而瞭望中国走出历史的三峡的前景。</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评价体系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在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往往会改变着我们的历史记忆方式。曾经一直接受的教育和宣传,形成了我们的信息茧房。</p><p class="ql-block"> 和历史人物对话,用伟人的见解充实自己,有助于我们拨云见日,澄清历史真相。虽然也可能是徒劳的无用功,但是值得去做。</p> <p class="ql-block"> 愿望六:探索</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认识还是在必然王国中徘徊,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吸引着人类为之不懈地探索。</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我曾经有过去看看埃及金字塔的愿望,有实地考察英格兰麦田怪圈的冲动,有探秘诺亚方舟的妄想……但是未果。</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但是我始终没有勇气沿着祖先修建的万里长城走上一遍,但是我一直思考:长城是冷兵器时代御外敌入侵的工程?还是防内地百姓外逃的工程?是一种闭关自守的版图意识?还是能够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图腾?如果从政权和百姓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我也没有精力沿着祖先修建的千里大运河游上一遍,但是我一直思考:大运河的意义是经济整合与南北沟通?还是政治与军事控制?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塑造了中国经济的空间格局?还是激化社会矛盾,造成民不聊生?如果落脚在一个集权政权通过巨型工程实现资源再分配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萦绕每个人的一生,可能有解,也可能终其一生而无解。 </p><p class="ql-block"> 而位于四川广汉的一个存有诸多未解之谜的三星堆遗址面世以来,引起考古界的种种猜测和质疑,其焦点直指人类文明的起源,可能会为人类提出破解的线索,同时对进一步揭示人类文明形成的历史形成重要价值,因此引起我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业余者,我希望通过关注三星堆而提高我的历史素养,帮助我们思索和探寻历史的真相。虽然历史因素、政治因素、传统理论等诸多可以影响探明三星堆真相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妨碍着拨开迷雾,但不影响我们对此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p><p class="ql-block"> 也许三星堆的真相和量子纠缠有关系,也许三星堆的真相帮助人们跨过历史的三峡,也许三星堆的真相会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也许三星堆的真相会帮助我们建立新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 愿望七:告别</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里,人如同一粒微尘,来过了,已经体现你的价值了;又去了,没有必要强调自己曾经存在过。当躯体烟飞云散时,一个人就自然开始了重生,没有必要为此戚戚。</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的方式自己不可选择,但是我们离开世界的方式可以自己做主。真正对逝者的理解和尊重,是应该以一种简朴的、平静的方式完成。</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能够在音乐声中无痛苦的、平静的离去。如果在临别前能够和亲朋好友一起开一个追思会,回忆自己的一生,并且向人生告别,则是一种完美。</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给亲人、不给世界留下任何可能的麻烦,我选择了捐献遗体(假如还有利用价值的话),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生命的终点,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完成告别,这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离别模样。</p><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夫,趟过时间的长河,我在回望:如果一个人自认为要努力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总会心存和别人不一样的理想和梦想的,总是会生存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而且用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在支撑着自己的精神生活。正如《三百六十五里路》中唱到的:</p><p class="ql-block"> 抖落异地的尘土,踏上遥远的路途,满怀痴情追求我的梦想,三百六十五日年年的度过……</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有些个人的愿望已经成为了过去完成时,有些个人的愿望成为正在进行时,有些个人的愿望由于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已经放弃,还有些个人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在产生和酝酿,还在虚拟中。</p><p class="ql-block"> 这些具有个人标签的个人理想,如果纳入理想主义的模板中,可能还不具备被视作理想主义者的追求,但是不排除可以作为理想主义的微缩版,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影响,让人们觉得理想主义不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理想还混搭有梦想。</p><p class="ql-block"> 个人的理想有可能通过努力而实现,而且坚持下去,应该是离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目标越来越近了。</p><p class="ql-block"> 而每一个梦想则离现实遥远,特别是成为理想主义者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但我坚信,梦想都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让每一个的今天由此变得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