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鸣 秋意浓

秋树

<p class="ql-block">小学三年级时,我随家由泉城西迁林城贵阳,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又调动回来。这期间回过几次济南,对两地气候有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贵阳气候具有高原性和季风性特点,没有酷热或酷寒。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相对湿度77%。夏季平均温度23.2℃,即使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气温也仅为24℃;夏季雨水充沛,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常常下了一夜淅沥小雨,天亮时就停了,不耽误出行。初到那里的人会感觉有些潮湿,时间稍长会觉得很滋润。</p><p class="ql-block">自古大西南地区流传一句民谚:“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落雨如过冬。”说明那里雨水多,降温快、回温慢,四季并不分明,没有显著的区分界限。夏季天儿再热,只需站到树荫下,立马凉意习习。早就有句宣传语:“多彩贵州,爽爽贵阳”,早先曾称“凉都”,后来让位给了更为凉爽的六盘水市。因此在那里长大的我,对标志着季节更替变化的立夏、立秋这些节气,没有明确的概念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暑假,想来济南玩玩,看看少时待过的地方,就坐上火车来了,住在大姨家有个小院的平房里,院子东西两侧长着两棵笔直高大的法桐,平时就在树下喝茶乘凉。头两天我兴奋地骑着晓君表弟的自行车,满城转悠看光景,到我住过的老房子、上过的幼儿园、读过的小学瞧瞧……不知那年奇热还是原本就那样,烈日毫无遮拦地晒在身上,有种“疼痛感”,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去趵突泉院里看泉,池底的淤泥龟裂成片状的土壳翻翘着,三只陶土喷管干巴巴地伫立在池底。</p><p class="ql-block">每次回到大姨家,浑身湿漉漉的,衬衣能拧出水来。就拿着脸盆毛巾,到院子水池边,接满凉丝丝的自来水擦洗身子。很快,我的脊背上起了一片片红色的小疙瘩,其痒难耐,问大姨:“我身上长了什么东西,这么痒啊?”大姨摘下近视镜凑近看了看,说:“这是痱子。”我问:“什么是痱子啊?”大姨笑了,拿出一盒痱子粉,一边往我背上拍打一边说:“你从小在贵阳长大,没长过痱子。济南热,你不习惯,以后出了汗千万别急着用凉水洗,一激就容易出痱子。”</p><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期待能凉快一点。坐在梧桐树下的竹椅上,不停地摇蒲扇,大口喝茉莉花茶。摸摸桌椅板凳、墙壁门窗,都热乎乎的,连院墙上那个昏黄的灯泡也觉得热烘烘的,就拉绳关了它。进屋躺在大姨为我铺上凉席的罗汉床上,一会工夫身子底下就浸出一片汗印子;起身用温水毛巾擦洗一番,把凉席也擦了,再躺下睡,没多会儿又是一片汗迹。感觉像是睡在了火炕上,周身黏黏糊糊难受极了。从不失眠的我,竟被这种热弄得六神无主、彻夜难眠。夜半时看看温度计,水银柱居然固定在33℃刻度上,再也不往下降了!</p> <p class="ql-block">想不起少时在济南是怎么度过的夏季?只模糊记得光着身子啃西瓜的乐趣。那年暑假,我“深刻”领教了大人常说的“苦夏”的滋味,真可谓“如火如荼、无处躲藏、焦躁难耐”。</p><p class="ql-block">遭遇了炎炎酷热、痱痒之苦,我学乖了,白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猫在梧桐树下喝茶、扇蒲扇,待太阳落下了再骑车出门游逛。可是走到哪儿还是热浪滚滚,站在建筑物墙下,能明显感觉到反射过来的热量,如同站在锅炉边上;刮来一阵风,也是热风,就像掀开了食堂的大蒸笼。我真有点不能忍耐,想赶快返回贵阳。大姨见我情绪不高、百无聊赖的样子,笑道:“后天立了秋就好了,马上就凉快啦。”我觉得大姨是在安慰我:“现在还这么热呢,后天就能凉快喽?”大姨扶扶深度近视镜,挺认真地说:“嗯,济南就是这样,一立秋,天儿就不一样了。”我将信将疑。</p> <p class="ql-block">立秋那天,白天还和以往差不多的热,晚饭后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午夜,突然梧桐树叶哗哗作响,来了一阵风,我以为要下雨,仰头顺着桐树梢望出去,发现天际透亮了,变得高而远,闪着幽邃的蓝光;不时有细微韧性的风吹来,风中明显少了几分溽热气息,清爽许多;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正在悄无声息却又不容抵拒地驱赶着暑热之气。这一刻,我冲过澡的肌肤变得分外滑爽,暑热中染上的焦躁情绪好像在一点点剥离开来;即使风停了,依然能感觉周遭一切正变得清朗起来,人渐渐镇定、轻松、精神了!</p><p class="ql-block">哦——这就是“立秋”啊!</p><p class="ql-block">由此,我认识了立秋,感受到立秋前后迥异的自然氛围和精神状态,便特别喜欢立秋。</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调回济南,头几年的夏季仍然不适应,脊背上还会生出痱子,头晕脑胀,无精打采,人恹恹的,无法看书工作,乃至不止一次想要调回贵阳。于是,我就特别盼望立秋的到来。也怪了,一到立秋,我的精神状态就会神奇地立刻振奋起来。</p><p class="ql-block">后来渐渐知道,我国古代气候学里,将一个节气分为“三侯”,一侯五天;24个节气就有72候,而且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立秋也分三侯,“一侯凉风至,二侯白露生,三侯寒蝉鸣”,描述了立秋季节的细微变化,让人观察体验时有了具体形象的参照。</p><p class="ql-block">自从家里、单位都有了空调,似乎不那么关注立秋了。然而每当置身暑气蒸人的七月,从台历或手机上看到“某日某时某分立秋”这样的讯息时,还是会想起多年前在梧桐树下那个让我难以忘怀的立秋。</p><p class="ql-block">今人戏说立秋:问苍天,什么季节最忙? 秋天——多事之秋; 什么季节最公平? 秋天——平分秋色; 什么季节最简单? 秋天,——一叶知秋; 什么季节最长? 秋天——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什么季节最爽? 秋天——秋高气爽;什么季节最险?秋天——秋后算账;什么季节最暧昧? 秋天——暗送秋波。还真有那么点“况味”。</p><p class="ql-block">尽管济南立秋后有所谓“秋老虎”回热的情形,但早晚却是清凉的,空气也是干爽的,与热浪汹涌、汗出如浆、喘不过气来的溽热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待到立秋寒蝉鸣,说明天气越来越凉爽了;寒蝉之于秋天,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寒蝉叫得越响亮,秋意就越发浓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