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不为怪 单位牌子挂域外——回顾罗山县政府、信阳师范学校牌子挂域外

赏花玩石

<p class="ql-block">作者/黄振国</p><p class="ql-block">制作/赏花玩石</p> <p class="ql-block">黄振国书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振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信阳地区工作了几十年,由于当年在地委办公室、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等综合部门工作,曾经跟随地区主要领导到过的地方、见到的人比较多,所以对信阳的人文历史、地域风情知悉颇多。下面,我就说两则由于特殊的时代,致使单位牌子挂域外的趣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罗山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罗山有“三大怪”,其中一怪是“县政府牌子”挂省外。这件事情的原委是:现今湖北省孝感地区大悟县的宣化店、姚家畈等10多个乡镇历史上一直属河南罗山县管辖。1930年11月,中共罗山县第三次党代会在宣化店召开,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就在宣化店。1934年10月,在宣化店存在了4年的罗山县苏维埃政府才被撤销。当年,以宣化店为中心的豫鄂革命根据地方圆数百里,打土豪、分田地,“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据罗山县政协提供的资料。为了扑灭革命的火种,国民党蒋介石决定:从1933年1月1日起,把罗山县南部的宣化店、姚家畈、王家店、彭城店、丰家店、唐店、新府、毛家集一片(567平方公里)划归新设置的湖北省礼山县(后来礼山县又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改名为“大悟县”至今)。目前,罗山县人民要参观瞻仰早期县政府旧地,只好到湖北大悟县宣化店去,所以留下了:罗山县“三大怪”,其中一怪就是“县政府的牌子挂省外”……。</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我再附带多说一下我党我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的前世今生:据新县政协文史资料记载,1930年2月16日,国民党军政部航空处第四队飞行员龙文光,驾机从汉口到开封执行通信联络任务返航时,因遭遇大雾迷失了方向,在油料快耗尽时被迫降落在罗山宣化店陈家河河滩上(今属湖北大悟县)。龙文光(1899—1933,四川崇庆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经教育后参加了红军,成为了我军的第一位飞行员、第一任航空局长。他积极配合红军,把飞机拆卸后运往新县,目前是重要的国宝级革命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关于“信阳师范学校牌子”挂域外。近日,我的好友、潢川乡贤、知名文史学者杨峰先生发给我一篇文章《一段特殊的校史》。作者是汤漳平先生,福建云霄人,1946年生于福建厦门,196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分配到信阳地区工作多年。调回福建后,历任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闽南师范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1993年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下面,我就把汤漳平先生的回忆文章摘要如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段特殊的校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汤漳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一九六八年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河南工作。经过了一年半的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又被安排到商城县农村插队两年。一九七二年三月,终于盼来了分配的消息。经过一个月的抗争(具体情况我就不多说了),我才得以被分配到“信阳地区师范学校”工作。由于原信阳师范校址“文革”中被部队占了未归还,所以“潢师”和“信师”的老师就都集中在潢川师范学校,挂的是“信阳地区师范学校”的牌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来也好笑,我这个老师,虽然名字挂在学校,但从未上过一次课。我是四月一号到学校报到的。这一次分配涉及到“老五届”中的后三届(68、69、70)毕业生,所以人数众多。本次分配到“信阳地区师范学校”的大学生很多,而且许多是来自名牌学校。如:清华大学的陈伯秋、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忠志(陈创)、华东师范大学的王瑞林、武汉大学的贝民生,还有复旦大学的我们俩口子,等等。我因为是晚到,所以还没有上课。他们都已经上了一个月时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找到了教务处,问他们给我安排什么课程?教务处的同志领我去见校长谢随法。谢校长笑嘻嘻的对我说:“你先不急着上课,现在有一项任务,地区文卫局六月份准备召开一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已经确定抽调你去参加会议的筹备工作。课程安排问题,等地区开完会再说。”于是,我向谢校长告别后,第二天早上收拾几件换洗的衣服,就到信阳报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2年的春天,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经过了六年“文革”的折腾,现在刚刚开始整顿,百废待兴。我到地区文卫局报到后,才发现局里的人数少的可怜。文卫局包括原来的文化局、教育局、卫生局等三个部门(原来还包括有体委,近期刚刚独立出去)。这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只有一个小组,每组只有几位成员而已。既然要召开全区的教育工作会议,人手不够,只能到下属各县抽调一些人员参与筹备工作,进行一些调查研究,收集典型资料,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议结束之后,各县抽来的同志都回去了,张茂春局长唯独把我留下。他说:“地区文卫局刚成立不久,各方面都人手不够,决定把你调来教育组工作。”这样我就留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年年底,信阳体委需要一位老师给运动员上语文和英语课,我爱人(也是复旦大学毕业生)正好可以同时教这两门课程,于是局里顺理成章的就把她从“潢师”调去“信阳体委”了。不久,部队退出了原占“信师”的校舍,于是“信师”和“潢师”正式分家,“潢川师范学校”便不再挂“信阳地区师范学校”的牌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亲爱的朋友,看完了上述文字,你有些什么感想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于茶城信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黄振国,男,1952年出生,潢川县奚店村人。原任信阳市委副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市政协常委、学习文史委主任等职。现系退休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名誉主席、《香港商报》特约记者。目前,已发表诗歌、文章600多首、篇,出版图书(自著、合著、编著)20多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