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二十二站知青园》 作者 胡汲鸿 摄影 胡汲鸿

古月

<p class="ql-block">  在黑龙江浩瀚林海的深处,第22驿站静静伫立于大兴安岭塔河县境内。这里曾是无数知识青年挥洒青春的热土,如今虽已归于沉寂,却依旧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日我踏足此地,心怀敬意与感怀,走进那段尘封却永不褪色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追溯至大兴安岭开发的峥嵘岁月,二十二站林场成为无数热血青年奔赴的远方。1970年9月,63名来自上海的知青分两批踏上这片原始林区,他们大多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少年,年仅十六七岁便告别故土,奔赴边疆,投身建设。他们的到来,为这片沉寂的土地注入了青春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  在林场的建设中,知青们投身于伐木、植树等繁重的林业劳动,用汗水和双手开辟林区新貌。他们不仅要面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更要适应大兴安岭严寒漫长的冬季与艰苦的生活条件。如今,知青文化园内仍保留着当年的帐篷、锯木架、木柈垛等历史遗存,知青大食堂中陈设的实木餐桌与老式铁锅,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苦中带甜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他们用青春书写忠诚,用热血浇灌边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在二十二站林场辛勤耕耘,不仅推动了林区的经济发展,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坚韧与奉献,成为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注脚,也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为铭记这段历史,二十二站林场特别设立了知青园,通过陈列当年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播放七十年代的旋律, 重现知青们曾经的生活场景。知青大食堂、文化展厅内,老式缝纫机、搪瓷脸盆、流动电影放映机等展品,仿佛将人带回那个激情与艰辛交织的年代。看着这些旧物,心中泛起难以言说的感慨——这一群青年,只是那个时代千万知青的缩影。他们年少离家,肩负国家使命,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边疆建设奉献青春。这段历史的功与过,或许只能交由时间去评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