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杭州的巷弄如同这座城市的掌纹,每一条都镌刻着独特的生命密码。在众多充满诗意的巷名中,南宋御街附近的“打铜巷”,以铿锵之声脱颖而出,仿佛能穿越时空,将人带回那个铜器叮当作响的年代。这条隐匿于御街的192米小巷,曾是杭城铜锡器手工业的中心,见证了江南金属工艺的兴衰沉浮。打铜巷的故事,不仅关乎一门古老手艺的传承,更映照出中国市井文化的顽强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宋时期的杭州,手工业十分发达,手工业者按行业聚集,打铜巷便是铜器行业的聚集地,匠人们在此锻造铜盆、铜壶、铜镜、铜锁、铜嫁妆等生活用具,叮当之声终日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说:“杭州铜器甲于天下,极工致”。匠人不仅服务于宫廷贵族,更为市井百姓提供日常所需,铜器的耐用特性使其成为家庭的传代之物,一件铜器往往承载几代人的生活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至民国,打铜巷迎来全盛时期。据《杭俗遗风》记载,巷内铜器店肆林立,“大者专办贡品及达官贵人之需,小者则供寻常百姓日用”。匠人施展绝技,錾刻、鎏金、缕空等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融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的综合艺术品,体现了江南工匠“器以载道”的造物哲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传统铜器被廉价的不锈钢、塑料制品取代,许多铜业被迫转行,打铜巷逐渐衰落。到了21世纪,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觉醒,打铜巷迎来转机。2007年杭州市政府启动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打铜巷作为重点保留了巷弄的传统布局与建筑风貌,今日的打铜巷已成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巷内设立了锡文化博物馆、工匠坊、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在工匠坊,汇聚了多位传统手工艺匠人,匠人们用一刀一刻、一锤一凿,将一块块金属材料,雕琢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锡文化博物馆,展示了从宋代至今的锡器,定期举办锡器市集,吸引全国各地收藏家和爱好者,形成独特的的文化生态。如今的打铜巷不仅是旅游景点,而且是保持手工艺传承重要使命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打铜巷的石板路上,耳畔仿佛还能听见穿越千年的打铜声,铜器会氧化变色,但文化记忆不会褪色,不起眼的打铜巷,等待着有心人去欣赏、去聆听、去续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