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书,让思绪去漫步

忆拾光

<p class="ql-block">  孙女的书籍很多,从小到大买过很多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多书已经淘汰,又添置新书。喜欢阅读成了习惯。为了给她做个标杆,在她学习时,我也常常捧着书在读。同时也给自己买了一些书籍。</p><p class="ql-block"> 每次阅读或者看着她阅读时,记忆的闸门打开了,想起很久很久以前……</p><p class="ql-block"> 我接触最早的书是一本漫画书,应该和小人书差不多,页码不多,内容大概是讲一个胖大嫂去娘家串门,由于没睡醒还是马虎把枕头当孩子,走到半路,被瓜蔓绊倒后,扔了枕头抱着冬瓜的故事。这个故事当时还是我母亲给我讲的,这应该是现在孩子们的睡前故事吧。我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六十年前给我讲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农村也不多见吧。到了初中,开始看小说,当时这些书被定性为黄色书籍,所以是偷偷看的,要是被爷爷发现了,就得挨一顿打。当时看过《苦菜花》,还是有头没尾的书,也不知传了多少人了,我看的可能还是哥哥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其他的《山菊花》和《迎春花》都没看过。就这,爷爷总是数落哥哥,嫌他不复习文化课,看闲书,耽误学习。爷爷真有远见,他预言说不定啥时候就要用到文化课了,让我们不要荒废学业。的确不假,随后就恢复了高考。哥哥的好朋友考上了中专,哥哥当了民办教师。若果哥哥听爷爷的话,不看闲书,说不定也能考上中专呢。这是当时我的想法,现在想想,看这些课外书对学习是有帮助的,而不是闲书,只能说看的书太少了,当时的社会原因还有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拥有这么多的书籍。见识太少,知识贫乏。不过在十年动乱时期,不丢掉文化课学习,应付当时刚放开时候的考试还是大有作用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孙女的书架</p> <p class="ql-block">母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p> <p class="ql-block">  上高中时,教育慢慢走向正轨,学校和老师开始都抓的很紧,没有时间看课外书,也没有多少课外书看。同学间传抄手抄书《梅花党》,《一双绣花鞋》等,我只是在集体大宿舍晚上睡觉时听同学们讲过,没有接触过这种手抄书,后来知道这些手抄书都是妖言惑众,破坏团结,更不能接触它们了。高中时期就只是学习课本知识,课外书籍从来没有接触过。直到工作以后,才有能力给自己订阅喜欢的杂志去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买的《读者》,这是我工作时期最爱的杂志。</p> <p class="ql-block">  这两年,青年才俊董宇辉在直播间卖货时口若悬河,讲解历史地理文学英语,深深地打动了我。被他阅山河时的每一篇文章所感动,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因此,他的很多文章也成了我现阶段学习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董宇辉小作文自己打印阅读</p> <p class="ql-block">  当下,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特别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不敢落后。教育从娃娃抓起,几个月大的宝宝就给他们买能阅读的布书等,然后一步步的增量,扩大阅读范围。阅读的习惯从孩子抓起,让知识充盈大脑,写文章就会信手拈来。这一点,在我的两个孙女身上就是最好的印证。大孙女最爱看书,她的作文水平在四年级就暂露头角,每篇文章都被老师当做范文阅读。小孙女也爱看书,一年级第二学期老师就开始让接触看图写话,一直到二年级第一学期完,她的写作和造句能力都差得很远。女儿埋怨说:看了那么多书,看到哪里去了?到了上学期末,突然之间就开窍了,写作文不仅流畅还能用上佳词妙句,常受到老师表扬,这时候才能看出阅读带来的魅力无穷。</p><p class="ql-block">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汲取营养,乐在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