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广州庐江书院(岭南金融博物馆)近期举办“士子的行旅--中国古代科举与行旅特展”。此展去年曾在黄埔玉岩书院展出过。(全国多处都举办了相同展名的展览,如长沙岳麓书院、西安碑林、吉林文庙……文字和内容大体相似)。</b></p><p class="ql-block"><b>* “士子的行旅”全国多地开展源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巡展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士子的行旅</b></p><p class="ql-block"><b>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b></p><p class="ql-block"><b>中国古代科举与行旅特展</b></p> <p class="ql-block"><b>在古代中国,科考从来就不止是文化与学识的较量,更是对体力身心的考验,和对人生阅历的丰富。</b></p><p class="ql-block"><b>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走当年士子的行旅,看古代士子如何身骑匹马跨越山和大海,又是如何用一叶扁舟承载诗和远方。</b></p><p class="ql-block"><b>一种注视,一个关注:行走在路上,而生活在别处。</b></p> <p class="ql-block"><b>琼林登弟的历史人物</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王维(山西运城)、柳公权(陕西铜川)冯京(广西藤县)</b></p> <p class="ql-block"><b>文天祥(江西吉安)、杨慎(四川成都)张謇(江苏南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 平凡之路</b></p> <p class="ql-block"><b>由于科举考试的考场一般设在县城、省城和京城,大部分士子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考试场所,一路上车马劳顿,经历艰辛。尤其从边远省份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者,路途之艰辛更是非常人所能想象,以清代云南赴京赶考的士子为例,途经贵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里程5730里,一般要行走3个月之久。</b></p> <p class="ql-block"><b>🔼🔽《公车图》</b></p><p class="ql-block"><b>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云南举人万贞元与他的同乡自建水出发赴京城参加次年的会试。他把沿途所见所闻、风土人情绘成图画。这里展出的8幅珍贵画卷(展板),便选自他的珍贵手稿《公车图》。这些画面,形象地反映了在科举时代,地处祖国边陲的云南知识分子为求取功名,千里迢迢赴京赶考的艰苦历程。此书仅存上卷,现由云南省博物馆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 乘风相送</b></p> <p class="ql-block"><b>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关于参加科举考试行程中的制度保障也愈趋精密。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旅费,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补助。从中央政府层面看,举人考进士,例有补助,载在会典。自清初起,举人赴京城参加会试,享受官方提供的驿马,车上插着写有"奉旨会试"字样的黄色旗帜,各省布政使发给盘费。从地方层面看,举人所在的家族有义庄,明中叶以后更有在考试目的地设有同乡会馆或试馆,且当地政府或乡绅也会对参加会试的士子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b></p> <p class="ql-block"><b>🔽(网络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广州鲁迅纪念馆(钟楼)北侧的广东科考贡院(明远楼)已经有660多年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 溪山行旅</b></p> <p class="ql-block"><b>举子进京赶考,一般都是走官道,住驿站。清代各省举人会试,官方发给每个举人10至20两银子作路费,并提供驿马。举人上路前还可到当地官府领取火牌,持火牌可在沿途驿站要夫役三名。(图为明代从北京顺天府到南京应天府驿站未意图)</b></p> <p class="ql-block"><b>下面是赴考士子旅途所携带部分用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 浮世繁华</b></p> <p class="ql-block"><b> 士子一般会提前至少20天到达省城或京城,而客栈是士子们栖身读书的主要场所。安顿之后,士子在继续苦读和准备考场用品的同时,也会以文会友,提高应试能力。部分士子还会前去拜见当地文化名流,建立文化社交圈。读书闲暇或苦闷之余,士子们也会逛街、看戏,诗酒唱和,可以说科举考试吸引了大量士子来到贡院所在地,而士子们的衣、食、住、行又带动了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文化特质。</b></p> <p class="ql-block"><b>🔼🔽《南都繁会景物图》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描绘了明代陪都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作者仇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局部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 悠悠我心</b></p> <p class="ql-block"><b>根据历史记载,广东历代共出了9位文状元和2位武状元,总计11位科举状元。</b></p> <p class="ql-block"><b>🔼 莫宣卿(834年—868年),岭南第一状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广东肇庆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时只有17岁。</b></p> <p class="ql-block"><b>🔼 张镇孙(1235-1278),顺德伦教熹涌村人,住南海通泰里(今广州人民南路通泰里状元坊)宋代广东唯一的状元,也是顺德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他是一位从金榜魁首到殉国英雄的传奇,文天祥曾为他泪洒诗笺,文天祥得知其被元军俘后,杀身成仁,写下七言古诗,以“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等句赞其气节,并以“万古春秋义,悠悠双泪挥”表达深切哀思。 </b></p> <p class="ql-block"><b>🔼 广州人民南路状元坊</b></p><p class="ql-block"><b>🔽 状元井位于广州海珠区龙导大街状元井巷。元军南侵时,张镇孙组织乡民抗元,兵败后被俘殉国。相传其命人掘井取水以供军需,该井后被称为“状元井”</b></p> <p class="ql-block"><b>🔼 伦文叙(1466-1513年), 明代广州府南海县黎涌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在京参加考试,连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考中状元。</b></p> <p class="ql-block"><b> 🔼🔽 广州中山六路伦文叙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林大钦(1511年~1545年) 潮州府海阳县 人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状元,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 也是中国古代比较年轻的状元,他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大魁天下。</b></p> <p class="ql-block"><b>🔼 庄有恭(1713~1767), 广东番禺人。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状元。官至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在沿海一带任职期间,对水利建设特别热衷,走一处建设一处,乐此不疲,且成绩斐然。</b></p> <p class="ql-block"><b>🔽 广州黄埔文冲飞鹅岭庄有恭状元墓</b></p> <p class="ql-block"><b>🔽黄士俊(1570年﹣1661年)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人。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 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家,享年91岁。黄士俊是明代岭南状元中官位最为显赫的一个。</b></p> <p class="ql-block"><b>🔼🔽 顺德清晖园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后来园林经龙氏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成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简文会(约公元900~958) ,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人。五代十国南汉乾亨四年(公元920年)状元。 任上尽心尽职,颇有政声,为民所道。以清廉务实著称。病逝于祯州任上。</b></p> <p class="ql-block"><b>🔼 简文会状元墓,该墓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白山村金钗岭的山腰。</b></p><p class="ql-block"><b>🔽 简氏祖祠(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简氏祖祠,是为纪念广东南汉状元简文会而建的。祖祠原本建在广州市中山五路桂香街。后来在简照南兄弟(南洋烟草公司董事)倡议下,迁建到广州市盘福路今越秀外国语学校(27中)内。迁建工程于1933年动工,1936年落成。</b></p> <p class="ql-block"><b>除上七位外清朝还有二位广东状元。</b></p><p class="ql-block"><b>林召棠, 吴川人,道光三年(1823年)状元,后辞官从教,为清代广东知名学者。</b></p><p class="ql-block"><b>梁耀枢,顺德人,同治十年(1871年)状元,慈禧誉其为"金玉君子",广东最后一位状元。</b></p> <p class="ql-block"><b>点击▶️ 观看广东九大状元视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