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汤阴古称荡阴,地因水名。唐以水微温,改荡为汤,称汤阴。汤阴古城水系文化公园分几个大区域,每个区域有一个独立文化景点,景点内一步一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期介绍砚园。砚园:原名大水坑。传说因岳飞砚台演变而成,又名砚台湖。旧时大水坑水面百亩有余, 分东西两坑, 东坑水阔, 地势低洼, 集四方之水, 常年不涸, 曰砚底。 西坑地势略高,干涸无水, 曰砚盖。 间有小路、 石桥相连, 曰墨底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说清代前, 文笔塔位于大水坑南之城墙之上, 正午时分, 阳光把塔影投入水中, 誉之“文笔倒影” 和“文笔点状元” 。 预示汤阴将有“三斗芝麻两斗盐” 的文武人才。 后因坍塌迁至城东南角。 “文笔倒影” 胜景不再。又越二百年,城市扩建, 城垣被拆、 坑湖被填。 大水坑昔日美景, 连同其美好传说被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喜太平盛世, 文化复兴。 幸赖县委、 县府英明决策, 各界诸公鼎力相助, 复修汤阴水系, 重修大水坑, 并增亭台水榭,间缀文词歌赋于其中, 名曰“砚园”。 所属美景, 胜似当年。地面石刻为大水坑旧影,此处为旧时文笔塔(又曰文昌阁)故址。</p> <p class="ql-block"> 砚山,又名笔架山,因近邻砚池而得名。旧时砚池俗称大水坑,传说因岳飞砚台演变而成,又称“砚台湖”或“砚池”。附近有毓贤桥、腾蛟亭、起凤亭等景点。自宋代以来该地北近儒学(今存大成殿),曾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形成汤阴文化大观之气象。今寓含“笔架山高才气现,砚池水满墨龙飞”的美好意义。砚山设有“圭墨台”“花田”“晒书台”以及与文房四宝相关的谜语竞猜,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等,以供游客学习欣赏。</p> <p class="ql-block"> 文笔遗梦:根据大水坑文笔塔的传说而创作。据《汤阴文史资料》等图书记载:文笔塔(或文昌阁),初建于明代,原址位于旧时儒学东南城墙之上,北依砚台湖(百姓俗称“大水坑”)。相传每天正午时分,太阳光把文笔塔的影子投到大水坑中,形成“文笔倒影”,誉之“文笔点状元”。后废,清乾隆年间,迁至城东南墙上,即今址。笔塔、砚湖相分离,但尚留塔基,高约5--6M,是附近学子纳凉读书和孩童高台嬉水的去处。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随着城市扩建, 城垣塔基先后被拆、 坑湖被填。 大水坑昔日美景, 连同其美好传说都被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也成了汤阴百姓心中挥之不去的文化遗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