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脐 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吴有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数日之前,他们从广西荣县启程,长途跋涉去赴保山之约。然而行至中途,众人却脚步坚定地拐向了麻栗坡的方向,重又踏入了麻栗坡烈士陵园。此地坟茔排列如棋,他们肃立于洪伟林的墓碑前,也未曾忘记为其他几位来自“35552老部队”的战友们扫墓祭奠,以表哀思。</p><p class="ql-block">他们一直牢牢记得那位老人:洪伟林烈士的母亲。洪伟林牺牲于1984年那场老山防御作战,其母如今已逾八十八岁高龄。每逢烈士纪念日与重阳节,荣县战友们便相约结队,带着慰问金和物品登门探望。他们与老人一同坐在院中,说些家常,也说说早已远去的伟林。阳光暖暖地铺在地上,老人布满褶皱的手,常会轻轻抚摸着他们送来的东西,如同抚摸着昔日儿子的脸庞。在那沉默的皱纹里,有时悄然游走着一抹微光,那是含而未落的泪珠。</p><p class="ql-block">此时,岁月所留的痕迹在老人脸上愈发明显,可战友们情谊的脐带,却如藤蔓般始终坚韧地缠绕着,从未断离。生命初生的脐带,在剪断之后便永远消逝于无形;而战友之间以血泪浇灌而成的纽带,则穿越了死亡,横跨了时空,在阴阳两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他们探访老人,在陵园中肃立,这些举动本身即是彼此血肉相连的证明——纵然躯壳归于尘土,灵魂却仍被牵引着,在人间默默游荡,慰藉着生者的心灵。</p><p class="ql-block">陵园里的墓碑,静静伫立,被雨水冲刷得泛白,上面刻着一个个年轻的名字。战友们缓步而行,挨个为每一座熟悉的墓碑清扫,用指腹细细地描红那些名字,如同温柔地拂去亲人脸上的尘埃。当再次站在洪伟林的墓前,有人弯下腰来,颤抖着敬了一个军礼,如同当年并肩于战壕里那样。其中一位老战友,忽然喃喃道:“伟林,我们来了,妈妈也很好……”言语至此,声音戛然而止,哽咽难续。山风吹过松林,飒飒作响,仿佛回应着这些无声的倾诉。时光流转,白发已悄然爬上他们的两鬓,可那军礼依旧一丝不苟,如同当年他们年轻挺拔的脊梁,于战火中不曾弯折分毫。</p><p class="ql-block">每次他们启程前往麻栗坡,都要攀爬一段不短的山路。这山道蜿蜒向上,每一步都沉重而艰难。他们的脚步已不复当年那般轻快敏捷,喘息声在寂静的山林间清晰可闻。有人互相搀扶,有人拄杖缓行,一步一步向烈士们安息的山顶登去。这蹒跚的攀登,与当年战场上那勇毅的冲锋,隔着四十年的风烟遥遥相对——彼时的热血冲锋为家国,今日的蹒跚跋涉为情义。两者虽姿态迥异,却皆源于同一条血脉的搏动。</p><p class="ql-block">当祭奠结束,众人默默走下山坡。回首望去,山峦连绵,陵园在苍翠之中渐渐模糊。我忽然懂得:生命起始处那根有形的脐带,早已被剪断;然而,当一群人于生死之地凝成血肉的盟誓,这无形的脐带便具有了不可剪断的力量——它穿透了时光的壁垒,维系着那些年轻的名字不被风化,也维系着一位母亲晚境里那点不灭的暖意。</p><p class="ql-block">他们下山的身影渐行渐远,渐渐融入暮色。这绵长的人间情义,就这样默默盘踞在滇桂的山水之间,在每一次跋涉与凝望里,被无声地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 它如同地脉深处的暗流,无声,却滋养着地表之上生生不息的草木。</p> <p class="ql-block">【 声 明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原文发布),图片由作者、秀儿提供,版权归拍摄者、提供者与本平台所有,人物照片不得盗用,违者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