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亮诗咏两弹一星元勋

袁成亮教授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其中,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附: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br></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袁成亮诗咏两弹一星元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杨纯玉画两弹一星元勋像</b></p> <p class="ql-block">伯乐钱三强</p><p class="ql-block"> 袁成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江绍兴钱三强,</p><p class="ql-block">夫妇法国科研忙。</p><p class="ql-block">发现铀变新方式,</p><p class="ql-block">共获国际物理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国前夕回北京,</p><p class="ql-block">出任物研所所长。</p><p class="ql-block">制订核研新规划,</p><p class="ql-block">招兵买马组团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外英才纷入队,</p><p class="ql-block">核弹研究阵势强。</p><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大功成,</p><p class="ql-block">伯乐三强功无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 </p><p class="ql-block">钱三强1936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1937年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1947年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合作发表的关于原子核新分裂的论文轰动世界,并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夏钱三強携妻儿回到祖国。上世纪50年代他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并想方设法购置了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中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他是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两弹一星工程的组织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钱三强造像</p> <p class="ql-block">导弹之父钱学森</p><p class="ql-block"> 袁成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弹之父钱学森,</p><p class="ql-block">欲回祖国遭软禁。</p><p class="ql-block">后经中方屡交涉,</p><p class="ql-block">五年之后才返程。</p><p class="ql-block">主席总理来接见,</p><p class="ql-block">笑谈今昔如沐春。</p><p class="ql-block">受命组建五研院,</p><p class="ql-block">两弹工程起步行。</p><p class="ql-block">六四原子弹爆响,</p><p class="ql-block">六七氢弹起蘑云。</p><p class="ql-block">世人惊呼中国速,</p><p class="ql-block">七零卫星又空升。</p><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事业成,</p><p class="ql-block">学森功高天下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景知识:钱学森,1911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赴美留学、工作。1947年,不满36岁的钱学森被麻省理工学院任命为终身教授,后转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49年准备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钱学森遭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无理调查和扣留,美军方称:钱学森值5个海军陆战师。1955年,身处困境的钱学森写信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表达了回国的愿望。陈叔通将信件转给周恩来总理,在周总理安排下,我方通过释放美军战俘的方式最后换来了钱学森成功回国。</p><p class="ql-block">钱学森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節之王”,钱学森回国这一天被很多科学家视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发端之日。</p><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出任院长。钱学森到苏联参加有关苏援助我导弹研制谈判时,经周总理请示,毛主席批准授予其中将军街。毛主席说:“钱学森早在十多年前,美国就授子他上校军衔,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让他当将军?我看钱学森同志身负重任,又是世界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论他的资格和贡献,至少应授子中将军衔。”钱学森的回国将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改善,科技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美国一些著名科学家邀请钱学森访美,并称如果他来美,将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但均被钱学森拒绝。他表示:美国政府当年不公正对待他,如果不公开道歉,即使给他再高荣誉,他也不能接受。</p><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钱学森造像</p> <p class="ql-block">两弹元勋郭永怀</p><p class="ql-block"> 袁成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弹元勋郭永怀,</p><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海外返。</p><p class="ql-block">参与创办中科大,</p><p class="ql-block">还捐积蓄四余万。</p><p class="ql-block">后为进行核试验,</p><p class="ql-block">毅然前往戈壁滩。</p><p class="ql-block">核弹导弹和卫星,</p><p class="ql-block">永怀都有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眼一九六八年,</p><p class="ql-block">永怀因事把京返。</p><p class="ql-block">飞机降落突失衡,</p><p class="ql-block">一头扎进玉米田。</p><p class="ql-block">机身爆炸大火燃,</p><p class="ql-block">永怀警卫抱成团。</p><p class="ql-block">待将两人分开后,</p><p class="ql-block">一只皮包现眼前。</p><p class="ql-block">热核资料完无损,</p><p class="ql-block">永怀却把生命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发二十二日后,</p><p class="ql-block">热核导弹威震天。</p><p class="ql-block">地动山摇慰英灵,</p><p class="ql-block">中华从此立山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永怀,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当教授。1956年9月,郭永怀和夫人孩子一家三口冲破阻挠回国,并将在美国积攒的48460元全部捐献给国家。郭永怀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成为该校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也是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后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与1953年9月回国的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并肩作战。钱学森曾说:“有郭永怀,可抵十个师”。1968年12月5日凌晨,59岁的郭永怀带着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发射试验数据搭飞机从兰州返回北京,飞机在首都机场离地面400多米的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开降落的跑道,坠落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并爆炸起火。郭永怀牺牲时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两人用自己的身体将热核导弹的宝贵资料完好无损地护在胸前。正是依据这份重要资料,在他牺牲的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由郭永怀参与设计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p><p class="ql-block">在23位两弹一勋科学家当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的空气动力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功勋奖章的科学家。</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郭永怀造像</p> <p class="ql-block">两弹元勋邓稼先</p><p class="ql-block"> 袁成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徽怀宁邓稼先,</p><p class="ql-block">博士毕业海外返。</p><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八去戈壁,</p><p class="ql-block">为国来把核武研。</p><p class="ql-block">核武研究属机密,</p><p class="ql-block">家人也不透半点。</p><p class="ql-block">临行妻子问去归,</p><p class="ql-block">放完炮仗就回还。</p><p class="ql-block">此别不知何时见,</p><p class="ql-block">拍张全家福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戈壁滩上条件苦,</p><p class="ql-block">白糖就着开水咽。</p><p class="ql-block">营养不良得夜盲,</p><p class="ql-block">中央急把营养添。</p><p class="ql-block">计算设备不够用,</p><p class="ql-block">钢笔算盘来加班。</p><p class="ql-block">率队没日没夜战,</p><p class="ql-block">完成核武大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武试验重重险,</p><p class="ql-block">稼先从来不畏难。</p><p class="ql-block">首颗原子弹爆炸,</p><p class="ql-block">为取样本冲最前。</p><p class="ql-block">后因检视受损弹,</p><p class="ql-block">身体遭受辐射染。</p><p class="ql-block">日积月累重病患,</p><p class="ql-block">英年早逝众人惋。</p><p class="ql-block">临终对人言心声,</p><p class="ql-block">为国死也无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稼先逝后事迹传,</p><p class="ql-block">举国上下齐悼念。</p><p class="ql-block">为国不计名与利,</p><p class="ql-block">两弹精神代代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p><p class="ql-block">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在远离城市的荒漠戈壁隐姓埋名28年间,邓稼先亲身经历核试验32次,亲自指挥15次。在一次空投核弹试验中,降落伞没有打开,核装置未被引爆,直接摔向地面。邓稼先不顾同事们的极力劝阻,只身奔向现场。在找到核弹后,为在第一时间找出故障原因,邓稼先不顾生命安危和核辐射侵蚀,双手捧起含有剧毒的放射物的碎弹片仔细观察分析。正是由于这一举动,猛烈的放射物侵入他的身体。</p><p class="ql-block">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为直肠癌。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他临终前的遗言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p><p class="ql-block">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p><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邓稼先造像</p> <p class="ql-block">氢弹之父于敏</p><p class="ql-block"> 袁成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氢弹之父名于敏,</p><p class="ql-block">生就敢想又敢干。</p><p class="ql-block">隐姓埋名廿八载,</p><p class="ql-block">只为来把氢弹研。</p><p class="ql-block">当年力聚原子弹,</p><p class="ql-block">氢研条件也有限。</p><p class="ql-block">于敏巧干不畏难,</p><p class="ql-block">研究进度令人叹。</p><p class="ql-block">原子弹响仅三年,</p><p class="ql-block">氢弹动地又惊天。</p><p class="ql-block">两弹铸就护国盾,</p><p class="ql-block">中华从此享平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敏,1926年生,河北宁河县(现天津市宁河区)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钱三强就找到了于敏,将研制氢弹的重任交给他。于敏为了研究氢弹,隐姓埋名28年,从来不参加任何的国际会议和国外的学术研究,甚至连论文都不公开发表。当时中国的设备仅有一合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团队历经艰苦,终获成功。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亮相:一次是1999年,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也是23位获此荣誉中唯一没有留学背景的,被称为“土专家一号”),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2019年1月16日13时35分,于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于敏造像</p> <p class="ql-block">两弹元勋程开甲</p><p class="ql-block"> 袁成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捷报传,</p><p class="ql-block">开甲决定把国返。</p><p class="ql-block">有人不解来相劝,</p><p class="ql-block">今日国穷为何还?</p><p class="ql-block">开甲手挥放豪言,</p><p class="ql-block">不看今天看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明天国强盛,</p><p class="ql-block">隐姓埋名把活干。</p><p class="ql-block">六零年去戈壁滩,</p><p class="ql-block">六年之后举家迁。</p><p class="ql-block">罗布泊中廿四年,</p><p class="ql-block">主持核爆场连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弹元勋廿三人,</p><p class="ql-block">只有开甲军装穿。</p><p class="ql-block">人称军中核司令,</p><p class="ql-block">其功可盖地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程开甲,祖籍徽州,1918年生,苏州吴江人,1931年,毕业于家乡盛泽观音弄小学,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受教于教育家顾惠人校长。 1937年,程开甲高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录取,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老师。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博士毕业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1960年程开甲被组织调往了核试验基地技术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99年9月,程开甲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1月17日上午,程开甲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程开甲造像</p> <p class="ql-block">(待续)</p> <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王淦昌造像</p> <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任新民造像</p> <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彭桓武造像</p> <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屠守锷造像</p> <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黄纬禄造像</p> <p class="ql-block">杨纯玉为杨嘉墀造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