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本视频由作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昙曜五窟”是云冈的标志性杰作,那么5—13窟就是云冈的精髓。从北魏献文帝到孝文帝,云冈石窟进入鼎盛时期,皇家开凿的洞窟有十余座,这些洞窟一改大佛高像的做法,出现了平面方形洞窟,中心塔柱洞窟和前堂后殿式造型。人物形象也有明显变化。早期的佛像鼻梁高挺,线条粗犷,典型的鲜卑人的气质;而中期佛像,神情柔和,眉眼细腻,透出满满的汉人审美。</p> <p class="ql-block">我俩按照现在洞窟的顺序先从五窟开始。步入第五窟,一股庄严肃穆之感迎面而来。这座中心塔柱式的巨型洞窟,是云冈规模最大、最为雄伟的洞窟之一。窟内空间异常开阔高耸,仿佛一座由山岩开凿而成的神圣殿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令人震撼的无疑是窟室中央那尊高达1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大佛结跏趺坐,占据着洞窟的绝对中心。佛像体态雄健饱满,面部丰润,鼻梁高挺,眉眼细长,嘴角带着一丝内敛而慈悲的微笑,展现出北魏鼎盛时期特有的雄浑气度与宁静超然。大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厚重流畅,层层叠叠的褶皱处理得既写实又富有装饰性,仿佛随风轻拂,体现了当时融合了汉地风格的造像特点。巨大的佛像在有限的空间内更显顶天立地,需要仰视才见其全貌,视觉冲击力极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窟室前壁(靠近入口处)两侧各雕有一尊体量巨大的菩萨立像高度约8米)。其中东侧的菩萨保存相对完好,头戴宝冠,面容慈祥,璎珞华丽,衣饰精美,姿态优雅;西侧的菩萨则风化较为严重,但仍能感受到其原有的宏伟身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窟内现存佛龛约150个,佛像2300余尊,清代曾对石窟进行彩绘,所以洞窟颜色艳丽。站在大佛脚下抬头仰望,才真正感受到人类如蚂蚁般渺小。或许大佛塑造的不是高大的身躯,而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第五窟阁楼二层东侧的佛窟中,有一尊佛像,肉鬓高耸,面相清瘦,长眉细目,双耳垂肩,整体线条简洁流畅,宛如沉静的莲花;她嘴角的笑容,仿佛穿越了千年战火,依然温柔如初。从外观看,造像风格融合北魏艺术特征,面部清秀,展现出超然自信的“北魏微笑”。据说每个看到她的人,心情都会变得美好。一尊佛,一抹笑,是云冈石窟留给后世的答案,真正的强大,不在金身之高,而在心境之静。那抹穿越千年的微笑感染着匍匐在她脚下的每一位信徒。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我看到她,嘴角不自觉地跟着上扬。</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是所有洞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也是石窟中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精美的一个洞窟。这是在孝文帝时期,也是北魏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修建的,被誉为“云冈第一伟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窟内,仿佛真的进入佛国世界,墙壁的每一寸角落,都雕满了佛像,看的我眼花缭乱。这是一个塔柱窟,中央方形的塔柱高约15米,分两层,每一面都雕有佛祖菩萨,人们可以在这里绕塔礼佛修行。塔柱下层还雕刻了很多湖人形象,再现了当时北魏首都多元化的风貌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四周墙面上30多幅佛传故事图。窟内采用右绕玄塔的布局。从后室东南角莫耶夫人的腋下诞生开始,顺路沿着塔柱转一圈儿,讲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出生、出家、成道、说法到涅盘的种种事迹,完成了从王子到觉者的锐变。在这个洞窟内上演了一场北魏版的电影大片儿。上排是横屏模式,宫廷奢华,人间百态;下排切成竖屏模式,行乞、苦修、冥思苦想。东、南、西墙壁上刻有老人、病人、死人,一直延伸到北门,再遇到了一个沙弥,然后决定走上修行道路。这是刻在石头上的中原式空间电影,每一笔都藏着千年剪辑的巧思。在第六窟,一定要细看,千万别落下,每一帧画面都有一段故事;每一龛佛像都是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七、八两窟是对窟,不仅互通,而且有着对称的布局。连窟内的佛像也成对称分布,这就是云冈特殊的形状制“对窟”。另外,还看到了一种特殊的造型,“二佛对坐”。在二期工程里,这种二佛对坐的造型随处可见。这样的造型展现了当时北魏朝堂的现状:一个由皇帝和太后共同统治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北魏,不是一人独掌乾坤,而是二圣临朝。年幼的皇帝与权倾朝野的太后共同执政,这位太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冯太后”。她为了朝政大权,用一条堪称冷血的“子贵母死”(立位太子,生母必死,以免干涉朝政)的制度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孝文帝的生母,并亲自抚养他,名正言顺的垂帘听政。七号窟明显的特征就是太后微微俯首,象征太后幕后掌权;而八号窟的佛像,平时前方,代表年轻皇帝的崛起与新政。这两窟,我们看到的不是雕塑,是把权力的更替、政治的暗涌直接刻进了岩石的剧本。</p> <p class="ql-block">抛开政治层面,单看雕像,华丽的佛界天花藻景非常吸引人。它分为六块儿,里面雕满了飞天,两两一组,构成了莲花的图案。看起来好美啊!后室门楣上还有六尊供养天女的雕塑,她们单膝跪地,双手合十,端静秀美,风姿绰约,面带微笑,造像比例恰当,形象活泼生动,被“梁思成”称为“云冈六美人”。这是云冈石窟最早出现的供养人形象。门柱上方也有一些飞天形象,看着古拙可爱,尤其有一个特别像跳舞动作的倒踢紫荆关,虽然头部风化严重,但是看到踢腿的形象真的是太生动了,一点不影响她的美。</p> <p class="ql-block">在八窟里我看到了一位合掌露齿菩萨,她嘴角含笑,露着牙齿,脸颊两侧还有一对深深的酒窝。表现出合掌聆听佛法讲经后内心的愉悦。那个年代笑不露齿是女子的标配,这尊佛像明显融入了西方的艺术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北魏和外国文化交流的互通。</p> <p class="ql-block">在七八窟内,看到的不止是一尊尊佛像,而是整个北魏王朝的蜕变史。洞窟内每尊佛像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每尊佛像的一颦一笑都在描绘一个朝局的政变。这些历史痕迹也写进了佛像的脸庞中。</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到十三窟,因色彩艳丽,雕梁画栋,又称“五华洞”。这五窟是中西合璧的洞窟,前廊后殿式设计。前面是西方罗马时期的廊柱,后室是中国古代皇帝和皇后所居住的殿堂;有中国元素的莲花,也有西方时期的忍冬纹,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号和十号是一组双窟。被誉为最充满异域风情的洞窟。在九号窟里面有许多的外国人,也有长翅膀的小人,也就是西方的天使。</p> <p class="ql-block">九窟最为瞩目之处,当是那尊“二佛并坐”的造像。两佛并肩端坐于莲座之上,衣纹褶皱如流水,自然垂落,恍若丝绸在无风时刻的流泻。佛像表情宁静安详,嘴角微扬,脸上是无悲无喜的永恒微笑,这微笑穿透了千年尘烟,仿佛把一切人世的烦扰都轻轻拂去了。壁间还刻满了无数的小佛龛,如同蜂巢,又像点点星辰,列列排排,盘踞在石壁之上,映衬出主佛的宏大庄严。</p> <p class="ql-block">十窟则另有一番气象。窟顶之上刻着层层叠叠的须弥山,山势连绵起伏,其间雕满了缠枝忍冬纹,细密如织,柔韧似水,在幽暗光线下漾开一片繁复又流动的暗影。前壁更刻着大型屋宇形佛龛,梁柱斗拱,椽檐瓦当,竟然纤毫毕现,俨然是地面上壮丽的宫殿在石壁上的凝固投影——人间殿堂的宏丽,终究化为了这石壁上的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十窟中竟然还出现了欧洲的罗马柱,这也说明北魏的强大在当时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的文化,同时也说明在北魏当时开凿石窟的时候,不仅用了很多本土的工匠,他们还使用了很多欧洲的工匠,在很早以前就做到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p> <p class="ql-block">再进入十一窟,便见中央巍然矗立的方塔形巨柱直指窟顶,它支撑着整个石窟的天地。塔柱上下左右,布满了一层层玲珑小佛龛,龛内端坐的佛像,数不胜数,俨然是无数微小而坚定的灵魂,在静默中承受着光阴的流转与侵蚀,又仿佛是时间落下的密密麻麻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在十一窟内有个明显的特征,中心塔柱和周边墙壁的雕刻大不相同。中心塔柱精雕细琢;周边墙壁有些粗糙且凌乱。导游说十一窟的中心塔柱是皇家工程,左右两边是老百姓开凿的民间工程,所以显得比较凌乱。据说是与北魏当时的宫闱之变有关。</p> <p class="ql-block">进入十二窟,仿佛进入了一场大型的音乐会现场。就像走进一座沉默的金色大厅。所有的乐器都已就位,指挥官举起手,乐声还没响,空气却已开始震颤。从构图来说,十二窟是整个云冈最有节奏感的洞窟,它的布局就像一部完整的交响曲。前室是序章,飞天轻舞,天乐出奏;主室是高潮,五弦、琵琶、箜篌、羯鼓组成的中西合璧乐队;后室是终章,佛国敬穆,音落而心仍震。这窟里,刻了30多种乐器。其中有中原编钟、西域琵琶,鲜卑羯鼓,甚至还有火焰状的阮咸。工匠们顶尖的技艺想象力在石头上奔涌,异域在这里碰撞,世界在这里大同。</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有音乐的诗篇,也是权力的宣言。北壁是冯太后复兴礼乐制度的汉风乐队;南壁是孝文帝保留鲜卑传统的胡风编制;而西币,曾有一组大合奏图,被后人早毁,可能是暗示太和八年那场未能奏响的宫廷变局。</p> <p class="ql-block">在十二窟不是音乐主题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凝固的演出,是一支跨越中原、西域、草原与宫廷的千年交响乐,是北魏人用艺术发出的宣言。文明的意义,从来不是在于我们能唱多久,而是在于我们是否曾经为信仰奏响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围十二窟绕一圈,仿佛穿越了时空,耳边回响着千年前丝路驼铃伴奏下的梵呗仙乐,眼前是佛陀净土中永恒不息的歌舞欢腾,是云冈石窟中最富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华彩乐章。</p> <p class="ql-block">踏入十三窟,迎面便是窟中那尊交脚弥勒菩萨像,高达五丈有余,巍巍端坐。菩萨笑容温厚,目光微垂,仿佛正温柔地注视着前来顶礼膜拜的众生。窟壁之上,亦密密麻麻雕满了千佛小龛,佛像虽小,却姿态各异,面容端凝,在幽深的光影里静静呼吸,仿佛一呼一吸间,便吞吐了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这尊大佛下,我看到了一个卑微的生命。大佛胳膊下方有一尊小佛,托举大佛的胳膊,这个造像给人一种压抑感,一个无名小卒,用尽浑身力量支撑佛祖,也只能卑微的活在阴影里。这尊小佛像堪称古代的天选打工人。</p> <p class="ql-block">云冈西部的山崖上,有着与前期声势浩大截然不同的中小石窟。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云冈由皇家工程转换为中下层官吏和百姓的拜佛祈福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所小窟内我看到一副故事画,一只恶鹰扑击一位少年,佛祖则以手抚摸少年头顶,帮助他消除恐惧。这是一位名叫“吴忠伟”的父亲为亡子祈福而建,石刻让我们得见这穿越千年的父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期开凿的民间洞窟里,最特别的是15号窟,里面墙壁上有大大小小一千多尊佛像,有专家认为这是为了纪念10万多工匠三代人夜以继日共同努力开凿云冈石窟而修建的。他们虽然卑微,但同样希望被认可。它也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走进了第三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进第三窟,迎面撞来的并非佛像庄严,却是前所未见的空旷与宏大。可以同时容纳三千人同时礼佛的洞窟内只雕刻了三尊佛像,留下的是巨大得令人屏息的空间——它分明是昙曜五窟宏愿的延续,却骤然凝固在历史某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围绕洞窟转一圈,看到了一尊未曾完成的佛像。它蜷缩在角落,只有模糊的轮廓,连面目也混沌不清,宛如一个被时光遗弃的梦。粗砺的刀痕在石头上纵横交错,刻画着难以言表的荒凉。这尊佛像似被历史之斧劈开了一半,另一半则永恒地失落于茫茫过往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屏息仰望,石壁上无数这样未完成的佛像。那些刀斧开凿的印记清晰可辨,仿佛时间悬停于此。在完整的佛像之外,原来“未完成”本身竟是一种更磅礴的完成。它昭示着一种坚韧的挣扎:人力在岁月与巨石之间碰撞、消磨,却在这未竟的形体里,意外地托举出另一种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未完成的壮阔,比完美更能映照出人类精神那不屈的光华。</p> <p class="ql-block">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云冈石窟逐渐沉寂,风沙漫卷,战火仍频。它不再是帝国的门面,却成了记忆的存档。石与石的守候穿越了千年,云冈石窟承载着北魏的艺术巅峰与信仰火种。它不是艺术的景点,而是一座活着的时间剧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云冈石窟,不只是看雕像,更是在听一个民族的自述,我们从他们的笑容里读懂了千年的坚韧与慈悲。石像无声,却默默承受着岁月的剥蚀;石窟无言,却悄然传递着千年前的温度。这是北魏留下的温柔,也是华夏不灭的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失语,唯石能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