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期盼一年的龙泉炉岙村度假,2025年7月17日,随亲友们出发了。炉岙村凭借海拨1300米的优越地理位置和96%的山林覆盖率,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避暑胜地。我们的大巴车从杭州南高速上至龙泉南高速下,再转入安豫线。安豫线全线盘山公路,一路群山连绵,碧水相依,被誉为“行走的山水画”。它蜿蜒在龙泉山区,沿途多为S型弯道与陡坡,方向盘在司机手里变成钟摆,油门与刹车此起彼伏,我的胃开始收缩、膨胀,像一只被反复揉捏的塑料袋;窗外,山崖与天空轮流倒置,每一次急刹,内脏仿佛要破土而出,我死死攥住座椅,此刻沉默是唯一的体面,可一个个急弯到来时,酸水漫上了喉头。当车辆驶入1300米高度炉岙村,我感到一种解脱般的轻松。我们将在此度过欢乐的酷暑日。</p> <p class="ql-block">龙泉炉岙村的地形宛如香炉,晨雾盘绕时青烟袅袅,清晨雄鸡啼呜在山谷间的回荡,惊起无数山雀朴棱棱掠过毛竹林,这声音余韵绵长,与溪流声交织成天然乐章。村民房屋依山而建,炊烟与晨雾交织成一幅静谧的山村画卷。</p> <p class="ql-block">龙泉炉岙村的度假生活徐徐展开了,我所在的彩鲤农家乐被群山环绕,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山景,云雾缭绕间仿佛一幅泼墨山水画,这一刻时间仿佛慢下来,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抿一口茶,苦涩中带着回甘,就像生活的滋味,读一段文字,或深或浅总能触动心弦。茶香袅袅,书页轻翻,这就是我向往的惬意生活,简单却充满韵味。</p> <p class="ql-block">六十六的我,竟第一次端详这样一场骤雨:暴雨来临时,乌黑云层间平行着铅灰色的云层,骤雨是从铅灰色云层中倾泻而下,雨丝密如珠帘垂挂而下,形成银丝般的“瀑布”,雨帘垂落时气势磅礴,山风一掠,万千雨丝便斜斜,像千万根透明的琴弦,被无形的手拨动,奏出清冽的声响。我站在1300米高炉岙村彩鲤农家乐长廊中,任雨水打湿衣裤,凉意直透骨髓,却莫名生出一种酣畅,六十六岁的筋骨,竟在这一刻被雨水激得微微战粟,仿佛青春的血脉仍在深处奔流,雨珠砸在脸上,又痛又痒,它像久远的记忆在皮肤上重新苏醒。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六十六载人生,竟未识骤雨真容--原来一直在等我,等我的皱纹够深,等我的白发够多,等我能读懂这天地间最原始的震撼。我惊觉生命中每个“第一次”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雨丝仍斜斜地织着,将炉岙村的群山晕染成深浅不定的黛青。我蜷在窗边的椅子上,远眺山色在雨中的变化:远处的峰峦起初只是深青的剪影,渐渐被雾气蒸腾出蓬松的弧度,雨水顺着翠绿的松竹蜿蜒,梯田已被雨水洗得发亮,层层盘旋,雨丝渐稀时,整座山谷突然泛起釉色,我这才惊觉,自己早已被山峦的臂弯温柔包裹。炉岙村景色让人痴迷,连我家猫咪也驻足凝视。</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暮色如打翻的珐琅彩碟,将雨后的天空晕染成渐变的灰烬色。铅灰色和深灰色的云絮低低压着山脊,天边界的橘红,像有人在天幕上倾倒了一罐淬火的颜料。此刻的炉岙村,仿佛被时间遗忘,只剩山色、晚霞与炊烟交织的温柔,连绵的垛垛山峰,显得格外清新。我坐在彩鲤农舍露台,看这斑斓的色块在天空间流动。我发呆,感觉沉默都带着温度。</p> <p class="ql-block">农历六月二十六,炉岙村禹王宫前那座历经风雨的青铜鼎中,炭火正喷出蛇形青烟,殿内三十六盏长明灯灼燃着,若时辰将至,前殿廊下的弟子铜锣齐震。村里家家户户的主人手提竹篮,篮中摆着鸡、肋骨、棵糕蜜酒、水果等供品,主祭司身着赭红法衣,手持湘妃竹笔,在九尺长的黄裱上勾勒符文,村里长者手持长香,喃喃涌念祷词,年青人忙着摆放供品,村民和香客虔诚跪拜,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禹王宫不仅是信仰的寄托,更是炉岙村世代传承的精神象征。每逢此日,整个村落都沉浸在祥和与敬畏之中。</p> <p class="ql-block">7月24日晨,我推开窗户,等待炉岙村的第一缕阳光。此时,整片村落还笼罩在柔和的蓝灰色里,突然,东边的天际开始泛起鱼肚白,继而第一缕阳光刺破了云层的暗面,这光芒来得突然又迅猛,最不可思议的是阳光在山顶形成光晕边缘,岩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霞光交积成壮观的“日照金山”奇观,这画面真是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晚霞映照下的炉岙村,村落错落有致,炊烟与霞光交织,形成金黄与深红相间的梦幻画面,呈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感。当最后一缕绛铅灰沉入蜿蜒的山脊线,青黑色的峰影才真正显现真容,暮色中划开天穹的帷幕,山风在峭壁间回旋,只是岩壁上残留的霞彩,仍在诉说白日里那场惊心动魄的色彩演变。</p> <p class="ql-block">7月27日早七点半左右,阳光刚驱散薄雾,明净的天幕下,一道彩虹忽然悬在龙泉炉岙村的山峦群峰中,完整呈半圆形横跨东南至西北方向,它并非寻常的七色,而是青色、纯白、柠檬黄色。三色光芒与青山相映,宛如“天空锦带”,与梯田、竹林形成绝妙构图,当地村民将此天象视为“祥瑞之兆”。我闻声急忙推开窗,老公说“这彩虹咋这么近”,的确,它近得似触手可及。这哪是彩虹,分明是山神昨夜辟柴时崩落的烟霞,又或许是大自然随手撒落的糖果,而我们恰好站在这甜蜜的折射点上。</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窗前,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如黛色屏障绵延不绝,近处树木郁郁葱葱,每一片树木都在发出潮湿的喘息。瀑布被茂密的树木遮掩,只能隐约看到,水雾从林间溢出,如同羞涩的少女半遮面纱,水流冲击岩石的声音震耳欲聋,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我推开窗户,迎面而来的清风裹挟着湿润的雾气,群山仿佛被白纱轻柔覆盖,雾气时而聚时而团时而散开如烟,山峦的轮廊在雾中忽隐忽现,宛如水墨画中的留白。我搬来藤椅,坐在窗边,手中捧着《百年孤独》书,沉浸在文字编织的静谧世界,此时此刻我置身于天地间最纯粹的宁静之中,唯有书页翻动的声音与心跳同频。</p> <p class="ql-block">在龙泉炉岙村度假的这八天里,我被群山环抱的静谧所包围,却始终未能辨别方向。晨雾像乳白色纱幔般从山谷升起,将错落的山峰晕染成深浅不一的青色。我站在彩鲤农家乐的露台上,看着太阳从左侧某座山背后探出头来,却无法确定那是东还是西--因为所有的山脊走向都相似;午后,我循着溪流声往南走,却发现溪水最终消失在右侧的峭壁下;傍晚,炊烟从对面山坡升起时,这里没有参照物,只有不断重复的阴影;炉岙村它像大自然精心设计的迷宫。拿出手机,指南针让我终于放弃这徒劳的辨认,这种迷失感或许正是山居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背靠海拨1929米凤阳山黄茅尖的炉岙村,气候与云贵高原相似,无需空调的夜晚需盖被入眠。雨后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10万/立方,品尝的是唤醒我味蕾的高山土鸡、高山蔬菜、泥鳅火锅等农家菜。推窗是薄如轻纱缠绕青翠的山峦,96%森林覆盖隔绝了松林在风中沙沙声和潺潺流水瀑布声,为捧书的我平添了几分清幽,我沉浸在山色的苍翠与纸页的墨香中,思绪也随文字飘向云岭深处,我享受这份自然与文字的共呜。</p> <p class="ql-block">7月27日中饭后,炉岙村飘起中雨,雨丝绵密,将山峦笼进朦胧的纱幕里。我们八位勇敢人,怀着对自然奇景的憧憬,撑着伞踩着湿漉漉的石阶,朝着猕猴谷进发。猕猴谷位于炉岙村山脚下,是一条狭长的山涧,在山谷间蜿蜒穿梭,尽头是一个大瀑布。雨水顺着伞骨滴落,仿佛在为我们加油鼓劲。一路上,我们相互搀扶着,小心翼翼地避开湿滑的地面,深入谷中,雨水虽增加行进的难度,却也带来了别样的韵味。猕猴谷渐渐展现在眼前,溪流在岩石间奔腾,激起层层白沫,奇松翠竹在雨水冲刷下,苍翠欲滴,焕发出生机勃勃。我们站在谷中深呼吸,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心中满是愉悦与满足。从谷底返回,鞋底踩在泥泞的原始木栈道上,向上得攀行200米左右,全程约3.6公里,我们走的每一步既担心路滑摔倒,又对雨中更显幽静的山景满怀期待,沿途见到“深谷飞涧”“叠水飞雪”“涌泉鸳鸯”“天河飞瀑”等峡谷风光。在“涌泉鸳鸯”段中,得跨越宽20米左右的溪沟,溪沟被泛着白沫拍击岸石呜声的溪水淹没,我们一行八人光脚踩在溪水中,山泉水的寒意瞬间从脚底窜至全身,水中卵石光滑但有可能伴有尖锐碎石,我们手拉手慢慢挪步趟过溪沟。连续雨天的今天,“天河飞瀑”仪态万千,落差150余米,使瀑布浪花腾飞翻卷,我们都为之倾倒。今天这场雨中游走,收获了专属于雨天的静谧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沉,炉岙村的炊烟刚淡入暮色,彩鲤农家乐门口已亮起一圈暖黄的光晕。陈教授坐在电子琴前,指尖在黑白键上轻盈跳跃,亲友团成员肩挨着肩围成半圆,随着旋律响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目光炯炯,齐声合唱《北国之春》等歌曲。嗓音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很快便融入了琴声的旋律,“北国之春已来临……”副歌部分,他们的声音汇成一股,在群山间回荡,他们的表情越发投入,时而微笑,时而昂首,歌声中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热爱。一曲终了,他们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满足的光。这一刻,音乐让他们忘却了疲惫,围观人员的掌声与喝彩声形成热烈的乡邻共庆氛围。</p> <p class="ql-block">龙泉炉岙村的清晨,薄雾如纱轻松地笼罩着层叠的山坳梯田,梯田随山势起伏,田埂似“万蛇群舞”。我漫步梯田间,梯田线条舒缓而流畅,似大地的指纹,狼尾草在梯田边缘疯长,修长的黄穗子在微风中摇曳,与嫩绿的蔬菜形成鲜明的对比,蔬菜晶莹剔透,衬得整片田野格外清新。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云雾缭绕间仿佛一幅水墨画卷。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吴冠中1979年创作的水墨画《山间水田》。</p> <p class="ql-block">7月28日中午11点左右,天空澄澈如洗,推窗之时,江浙之巅黄茅尖的顶峰便撞入眼帘,它如巨龙蜿蜒于云海中,若隐若现的轮廊宛如水墨画卷。我喉咙发紧,眼眶紧张,生怕眨眼的瞬间,这惊心动魄的美就会消散,手忙脚乱掏手机拍。这座千年未语的顶峰,此刻它将最摄入心魄的容颜,慷慨馈赠给这个推窗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在龙泉炉岙村度假的十二天中,村中游步道的体验尤为独特,目光所及是层层叠叠的绿意与山峦,可远眺黄茅尖顶峰的云海翻涌。步道依山而建,每天清晨,我便踩着微凉的露珠,踏上两侧扎着花草缠绕篱笆木桩、被无数双脚打磨发亮的青石板道。沿途总有不知名的野花探出头来,沾着晨露娇艳欲滴白或粉色,行至步道亭子,云雾在脚下翻滚,感觉自己真成了腾云驾雾的仙人。转过一个弯,便能看见山涧的叮咚,清澈的溪水在岩石间奔流,混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这是大山最纯净的呼吸。再转过一个弯,整个田野在眼前炸开,梯田间的狼尾草与蔬菜以黄绿交织的色块铺展于山坳中,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律。我忽然明白,这十二天我为什么着迷于村中游步道,每个清晨都如同一幅精心雕琢的画卷,让我体验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这段晨间漫步,将成为我记忆中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百年孤独》书作为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其阅读难度据腾讯统计显示,10年未读完该书的读者群体庞大,我12天阅读了,得益于专注的环境。我在炉岙村的12天里,把《百年孤独》书读完,在这里,我远离喧嚣远离牵挂,跟着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百年兴衰里,感受狐独与欲望的交织。炉岙村的日子里静谧得只剩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翻开书页,跟着布恩迪亚一起踏入马孔多的荒原,他的痴迷与执着,像极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既忐忑又充满好奇。12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当合上书最后一页,我望向炉岙村,突然发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在我阅读的瞬间,与马孔多的风,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或许,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一座迷宫,有人徘徊不前,而我在这12天里循着文字的指引,走完了它漫长的道路。10年读不完可能是复杂的人物关系,魔幻的叙说,七代人的同名循环与宿命式悲剧结构增加了理解难度。在炉岙村的12天,我啥也不干,就看书、发呆、听风声,反而把《百年孤独》书啃完了。</p> <p class="ql-block">炉岙村明年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