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仁的“手绘复原”——《图录》资料整理场景纪实(三)

游驰

按照《任怀平邮品设计图录(1986-2025)》(以下简称《图录》)编委会的安排,《图录》编辑部自去年12月份始,便进入了征集资料的汇总阶段,即将省内17地市征集员报送的邮品资料,包括封片戳图片和文字介绍,按照地市及邮品属性,进行归类整理,以备《图录》编辑排版采用。<br> 在邮品汇总过程中,发现一些戳图都是从扫描的封片上裁剪的,图像十分不清晰,特别是在2000年电脑技术广泛应用之前,任怀平先生设计的戳图都是手工绘制,定稿后交制版图文社拍照,冲洗胶片制作锌板戳具,用于在纪念封片等邮品上加盖,因此没有留下手绘设计稿,这个数量不在少数。(图1) 为尽可能多的留存任怀平先生的早期艺术邮品,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修复。为此,《图录》编辑部寻访了周边几位具有这方面技能的师友,皆因各种原因未果。在急不可耐的情境下,笔者突然想起去年10月参加“2024济南第七届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期间,由《图录》戳类资料编辑、《沂蒙集邮》主编许延博老师推介,曾与其同住一室并畅谈两宿的山东体育专题集邮大家徐淑仁老师。<br> 他的几部有关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专题邮集,编组思路独特,邮品元素珍罕,贴片编排清新,文字撰写流畅,荣获奖牌满满,特别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纪念邮戳》邮集中,手工绘制复原的几十枚加盖在实寄封片上的纪念邮戳,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图2)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许延博老师联系,将任先生的几枚不太清晰的戳图发给了徐淑仁老师。几天后,徐老师修复的戳图返回。经传看,《图录》编辑部认为,徐老师的戳图修复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印刷要求,修复后的相似度,几乎达到98%以上。《图录》著者任怀平先生看了之后,也连连称赞:在电脑技术一统天下的时代,徐老师的手绘复原技术难得可贵,十分了得!(图3)<br> 经《图录》编辑部与徐老师详细沟通,他愿意按编辑部的要求,义务协助做邮品的修复工作。为此,经编辑部报请《图录》编委会同意,特聘请徐老师协助《图录》责任编辑马立强老师修复邮品,以提高《图录》质量,加快《图录》整体编辑进度。 自此,徐淑仁老师不负众望,随时接收编辑部发来欲修复的戳图,随时进入工作状态。用他那早年积累的手工绘图技巧,以圆规,直尺、三角板、绘图笔等“原始”工具,借助电脑做辅助的手绘方式,一点点的勾勒,一线线的连接,一笔笔的描绘,一枚枚的复原。(图4) 编辑部曾未下达时间的要求,但徐老师总是很及时地将修复图稿返回。虽已年逾古稀,仍然在安排好家务之后,就坐在电脑前抓紧时间进行修复,有时为了复原一枚戳图,经常伏案绘制到深夜。(图5) 几个月下来,经徐老师手绘复原的戳图几近百枚。虽然与《图录》汇总任怀平先生四十年来设计的各类邮戳总数5000余枚相比是个小数,但这些修复后的戳图,为添补《图录》资料的空缺和补充《图录》早期资料的完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全面反映任怀平先生的设计历程和早期邮品艺术的设计风格,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为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原会长杨利民先生题写书名,中华全国集邮联原副会长、集邮联会士刘佳维先生作序的《图录》即将出版发行,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图6)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背景链接</font></b></h3> <h5> 徐淑仁,1950年出生于青岛,1968年随父母到山东临沂支援三线建设,并由此在沂蒙革命老区扎下根。从小喜爱邮票,升入中学后开始集邮,自八十年代收集奥运会和足球邮票。以编组体育专题邮集为主,其中《奥林匹克邮票鉴赏》《1936年柏林奥运会纪念戳》《早期奥林匹克运动会封口纸》《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等邮集,在省内和国内各级邮展中分获大银奖、镀金奖、金奖等荣誉。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青少年集邮事业,兼任沂蒙少年邮局校外辅导员。(图7)</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