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书法理论(副本)

莎翁重

<p class="ql-block"><b>苏东坡画像</b></p> <p class="ql-block"><b>苏轼画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书法理论及其影响</b></p><p class="ql-block"><b> 莎翁重</b></p><p class="ql-block"><b>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苏轼的书法理论,分析其“意趣”书法观的内涵及对后世书法的重大影响。通过对苏轼诗词中论书名句的解读,揭示了其在书法创作主张、审美观念以及对学习方法的独特见解。</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宋代书法名家辈出,苏轼作为“宋四大家”之首,其书法理论对后世影响举足轻重。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不乏“论书”的绝妙诗句,为我们深入研究其书法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二、苏轼书法理论的主要内容</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一)“意趣”为本</b></p><p class="ql-block"><b>“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强调书法凭借想象力创造,不拘泥于既定章法,体现了其对书法创作中自由意趣的追求。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书法对规矩的严格遵循,为书法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二)审美多元</b></p><p class="ql-block"><b>“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不认同杜甫“看重瘦硬”的书法审美,主张书法应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的风格各有其独特之美,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丰富性的深刻认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三)不拘古法</b></p><p class="ql-block"><b>“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苏轼认为书法不必死学古人,应将其作为写意、乐心、游息的手段,不计工拙,自由挥洒。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书法对古法的过度尊崇,鼓励书家展现个性。</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四)学书之道</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1. 勤勉苦练</b></p><p class="ql-block"><b>“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苏轼深知书法非一朝一夕所成,强调勤勉苦练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2. 多读书思考</b></p><p class="ql-block"><b>“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告诫后人,书法不仅需要苦练,还需多读书思考,以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境界。</b></p><p class="ql-block"><b>3. 自信独特</b></p><p class="ql-block"><b>“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苏轼鼓励书家要有自信,认识到每个人有自己的书法特点,不要妄自菲薄而盲目学习他人。</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三、苏轼书法理论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一)推动书法创作的创新</b></p><p class="ql-block"><b>苏轼的“意趣”书法观激发了书家的创造力,使书法创作更加自由、富有个性。书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规矩,而是敢于发挥想象力,展现独特的艺术风格。</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二)丰富书法审美的维度</b></p><p class="ql-block"><b>苏轼对书法审美多元性的倡导,拓宽了人们对书法美的认识。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都能得到欣赏和尊重,促进了书法艺术的百花齐放。</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三)影响后世学书方法</b></p><p class="ql-block"><b>苏轼提出的勤勉苦练、多读书思考以及保持自信独特等学书之道,为后世书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方法和理念。</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范曾笔下的苏子画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苏轼的“意趣”书法观在宋代的书法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1. 突破传统的创新引领:</b></p><p class="ql-block"><b>- 打破“尚法”的固有观念:唐代书法注重法度,强调严谨的结构和规范的笔法,形成了“唐书尚法”的特点。而到了宋代,苏轼提出的“意趣”书法观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束缚。他主张书法创作应凭借想象力和个人意趣,不必过于拘泥于既定的章法和规则,“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观点,使书法家在创作时更加自由奔放,为宋代书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创新观念激发了宋代书法家的创作热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变革和发展。</b></p><p class="ql-block"><b>- 引导书法风格的多样化:苏轼的“意趣”观倡导书法审美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标准,“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体现了他对书法风格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推崇。这一理念促使宋代书法家们不再一味追求某种既定的风格,而是更加注重展现个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个性,从而使得宋代书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层出不穷。</b></p><p class="ql-block"><b>2. 对文人书法的推动:</b></p><p class="ql-block"><b>- 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苏轼本人是一代文豪,学养深厚。他的“意趣”书法观与他的文学素养紧密相连,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表现,更是文人内在修养和情感表达的载体。这种观点使得宋代的文人更加重视书法与文化的结合,书法家们在追求书法技艺的同时,也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从而推动了文人书法的发展。许多文人将自己的学识、情感、志趣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使书法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提升书法的地位:在宋代之前,书法虽然也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实用的技能或艺术的附属。苏轼的“意趣”书法观强调了书法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将书法提升到了与诗歌、绘画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文人表达自我、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书法在宋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也为宋代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3. 对后世书法的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b>- 为后世书法理论奠定基础:苏轼的“意趣”书法观不仅在宋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书法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地借鉴和发展苏轼的“意趣”观,强调书法的个性表达和情感传达,使书法艺术更加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许多书法理论家和批评家也以苏轼的书法观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书法的本质和价值,推动了书法理论的不断发展。</b></p><p class="ql-block"><b>- 成为书法风格演变的重要源头:苏轼的书法风格以及他所倡导的“意趣”观,对后世书法风格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明代、清代的许多书法家都受到了苏轼的启发,在书法创作中追求自由、自然、意趣的表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流派。可以说,苏轼的“意趣”书法观为后世书法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艺术借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综上所述,苏轼的“意趣”书法观在宋代的书法理论中具有开创性、引领性和深远性的地位,对宋代书法的发展以及后世书法的传承和创新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五、体现苏轼“意趣”书法观的具体作品及赏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寒食帖》:</b></p><p class="ql-block"><b>- 背景与创作情境: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寒食节,面对自己的困境和简陋的居住环境,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即兴写下了这两首寒食诗并成就了《寒食帖》。它是苏轼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经过刻意的雕琢和修饰,完全是内心感受的即时表达,这与苏轼“意趣”书法观中自由创作、随心而发的理念相契合。</b></p><p class="ql-block"><b>- 书法风格特点:从字体形态上看,苏轼的字体呈现出宽扁的结体,左低右高、左舒右密,点画多肥粗丰腴,具有独特的风格创新。在书写节奏上,此帖跌宕起伏,大小、正欹、疏密、粗细、布白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变化。例如,帖中有的字写得很大,有的字则很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字的倾斜角度也各不相同,正欹交替;疏密、粗细的变化往往同步,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行距和字距的变化也极大,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态感。这些变化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苏轼在书写时随着情感的起伏自然产生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意趣”。</b></p><p class="ql-block"><b>2. 《赤壁赋》:</b></p><p class="ql-block"><b>- 文学与书法的融合:苏轼的《赤壁赋》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书法作品也是书文俱佳的典范。苏轼在书写《赤壁赋》时,将自己对赤壁景色的描绘、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书法之中。文字的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纵笔重、横笔轻,撇戈笔划左伸而右缩,这些特点既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也展现了他在创作时的自由和随性。</b></p><p class="ql-block"><b>- 书写过程中的意趣表达:这篇作品是苏轼中年时期的用心之作,在书写过程中,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书法规则,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情感变化来调整字体的形态和书写的节奏。例如,在描写赤壁景色的部分,字体的书写可能会更加流畅、舒展,以表现出景色的优美和壮阔;在表达对人生思考的部分,字体的书写则可能会更加凝重、深沉,以体现出思考的严肃和深刻。这种将文学与书法紧密结合,通过书法来表达文学意境的创作方式,正是苏轼“意趣”书法观的重要体现。</b></p><p class="ql-block"><b>3. 《答谢民师论文帖》:</b></p><p class="ql-block"><b>- 自然流畅的书写风格:此帖是苏轼给谢民师的一封回信,在信中苏轼谈论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书法艺术。作品的书写风格自然流畅,笔画之间的连接和转折非常自如,没有丝毫的生硬和做作。苏轼在书写时似乎完全沉浸在与友人的交流之中,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笔墨自然地表达出来。</b></p><p class="ql-block"><b>- 意趣盎然的布局与结构:在布局和结构上,《答谢民师论文帖》也体现了苏轼的“意趣”。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行与行之间的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紧密,也不过于松散,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觉。字体的大小和形态也有所变化,有的字写得较为舒展,有的字则写得较为紧凑,这种变化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美感,也体现了苏轼在创作时的随意和自由。</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苏轼“意趣”书法观中自由创作、审美多元、注重意韵、不计工拙、书文相通等内涵,是苏轼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b></p> <p class="ql-block"><b>苏子的《答谢民师论文》帖</b></p> <p class="ql-block"><b>六、苏轼的“意趣”书法观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自由创作,不泥古法:</b></p><p class="ql-block"><b>- 苏轼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既定章法和规则的过度束缚,强调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书写。例如他在《石苍舒醉墨堂》中写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明确表达了这种自由创作的理念。这意味着书法家在创作时不必过于纠结于传统的笔法、结构等规则,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创作意图自由发挥,让书法作品更具个性和表现力。</b></p><p class="ql-block"><b>2. 审美多元,尊重个性:</b></p><p class="ql-block"><b>- 苏轼反对单一的书法审美标准,倡导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提到“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将书法的不同风格比作杨玉环和赵飞燕的不同体态之美,认为各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应厚此薄彼。这一观点打破了当时对某种特定书法风格的盲目推崇,鼓励书法家们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个性。</b></p><p class="ql-block"><b>3. 注重意韵,表达情感:</b></p><p class="ql-block"><b>- 苏轼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更是书法家内在修养和情感表达的载体。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蕴含着他的个人情感、志趣和人生态度。例如他在人生经历起伏后,其书法风格也有所变化,更加体现出他的豁达、超脱等情感特质。这种将情感融入书法的观念,使书法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让欣赏者能够通过作品感受到书法家的内心世界。</b></p><p class="ql-block"><b>4. 不计工拙,妙在自然:</b></p><p class="ql-block"><b>- 苏轼强调书法创作应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必过于计较作品的工拙。他在《和子由论书》中说“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意思是在书法创作中,过于追求完美和精致可能会适得其反,有时候看似不完美的、自然随意的表达反而更能体现书法的妙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自然、质朴之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洒脱旷达的个性。</b></p><p class="ql-block"><b>5. 学养为基,书文相通:</b></p><p class="ql-block"><b>- 苏轼认为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对书法创作至关重要。他提出“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强调了读书学习对于提升书法境界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书法创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书法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书法与文学、文化之间紧密联系的深刻认识。</b></p> <p class="ql-block"><b> 七、结论</b></p><p class="ql-block"><b>苏轼的书法理论以“意趣”为核心,涵盖了创作主张、审美观念和学书方法等多个方面。其理论不仅在宋代书法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苏轼的书法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当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文创作时通过网络大量参考了苏轼诗词、散文、书法题跋等原始资料,比如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历代书法论文选集中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和记载,如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代书法论文选》;以及研究苏轼或宋代书法的相关学术著作和论文,如王世征的《中国书法理论纲要》、王镇远的《中国书法理论史》、叶培贵的《东坡的书法史论》、周祥林的《苏东坡书法艺术观》等。谨以致谢的同时,如有侵权之嫌请告笔者,正式出版时作部分删除调整。</b></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寒食帖》临摹本</p> <p class="ql-block"><b>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苏东坡《赤壁赋》真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