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3日,今天正式开始井冈山的旅程。井冈山门票含观光车240元,五天有效。后来发现五天行程可以慢慢地观看革命圣地,接受最传统的红色教育,否则就是蜻蜓点水,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旅游主要以茨坪游客中心为起点,分七条线,周边的县市适合自驾游。</p> <p class="ql-block">我游览了1,2,5,7线。</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黄洋界。</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游客中心正面的黄洋界保卫战大型国画</p> <p class="ql-block">刚到黄洋界,门口就有导游一类的人高喊着有免费的讲解。我还以为是红色景点,老区人民纯朴善良觉悟高,等了几分钟随着人流听从讲解。</p> <p class="ql-block">讲解从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开始,慢慢地向国画引导。</p> <p class="ql-block">从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从李可染引出了弟子伏春树。</p> <p class="ql-block">引导游客到了这个大门紧闭的画室,画家在创作,不让拍照不让视频,但是可以购买大师的画。</p><p class="ql-block">革命圣地沾满了铜臭味,赶紧逃离。感觉很不好。</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制高点远眺群山莽莽苍苍</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距茨坪西北约17公里,海拔1343米,因常年云雾弥漫如海得名“汪洋界”。该地属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地势险要,为湘赣边界军事要隘,现存哨口工事、红军营房等遗迹。</p><p class="ql-block">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在此发生,红军以不足一营兵力击退敌军四个团,毛泽东为此创作《西江月·井冈山》。现存胜利纪念碑刻有毛泽东手迹与朱德题词,哨口工事、挑粮小道等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大井村保留毛泽东旧居及“神奇树”,上井红军造币厂旧址与百竹园展现人文与自然融合特色。</p><p class="ql-block">景区以险峻山势、杜鹃花海、云海日出及佛光奇观著称,年均游客量居井冈山各景点之首。作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核心区域,其串联黄洋界、八面山等景点,提供VR体验、挑粮小道徒步等游览项目。</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哨口,是当年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哨口,读音是shào kǒu。意思是军队巡逻瞭望的关卡、岗哨。</p><p class="ql-block">五大哨口位于茨坪四周,它们是五条通往井冈山的要道,山峰陡峭,峡谷幽深,地势十分险要。它们分别是北面的黄洋界哨口,南面的八面山哨口,西南面的双马石哨口,南面的朱砂冲哨口,东面的桐木岭哨口。在这些哨口的万丈深渊中可以看到苍鹰在半山中盘旋,景象十分壮丽。</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工事</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 是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始建于1960年10月,当时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又新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1977年,炸毁“火炬亭”,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现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此是井冈山的一处重要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时,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横碑的正面镶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老刘从小就知道了井冈山,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所在地,五十多年后第一次踏上登上井冈山,心情大好。</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当年课文的注释是,界,音gai,不读jie。</p> <p class="ql-block">山高我为峰</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红四军哨口营房位于黄洋界哨口的三个工事之间。旧址原是一家客栈,1928年夏季,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的基础上建造红军营房,由红四军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垣负责施工,宁冈县第四区工农兵政府抽派民工建造。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勉励民工加紧施工。同年8月,营房竣工,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排的兵力驻扎在营房内,日夜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黄洋界。</p><p class="ql-block"> 1928年冬,在全山军民挑粮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红四军黄洋界哨口遗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p><p class="ql-block">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p><p class="ql-block">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p><p class="ql-block">《念奴娇·井冈山》</p><p class="ql-block">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p><p class="ql-block">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p><p class="ql-block">《空山计》</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p><p class="ql-block">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p><p class="ql-block">举目抬头来观看,</p><p class="ql-block">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p><p class="ql-block">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p><p class="ql-block">二来时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p><p class="ql-block">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p><p class="ql-block">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p><p class="ql-block">你既来就把山来进,</p><p class="ql-block">为何在山下扎大营?</p><p class="ql-block">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定,</p><p class="ql-block">我这里内无埋伏,</p><p class="ql-block">外无救兵,</p><p class="ql-block">你来、来、来,</p><p class="ql-block">请你到山上来谈革命。</p> <p class="ql-block">山花烂漫</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象山庵。</p> <p class="ql-block">象山庵位于江西井冈市茅坪村,象山庵是因庵后的山称象山而得名。此庵始建于清康熙癸巳年(即1713年),座东北,朝西南,初建时内设“大佛殿”、“达摩祖师殿”、“千斋殿”三个大殿。据传,当时整个庵堂设有99根大柱,香火鼎盛时,也曾有99个尼姑在此修行,是湘赣边界的名庵。</p><p class="ql-block">象山庵还是工农革命军后方留守处的所在地。留守处自1927年10月上旬建立以来,由余贲民同志负责,主要从事后方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方设施的筹建及管理工作。在留守处同志的努力和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后方工作进行得非常出色,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里曾是红军的重要活动场所。如红四军后方留守所、红四军机炮连、湘赣边界特委机关印刷厂均设在此,永新、宁冈、莲花三县党的组织联席会议和湘赣边界第一期党团训练班,均是在此举办。尤其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同志的婚礼就是在此简朴的庵内举办的。</p><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上旬,为了尽快恢复在大革命失败时遭到敌人严重破坏的边界各县党组织,以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原党组织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龙超清(宁冈)、王怀、刘真、刘作述、贺敏学、朱昌偕、贺子珍(永新)、朱亦岳(莲花)等同志。毛泽东同志详细询问了各县党组织的情况后,指出:各县党员工农分子太少,知识分子太多,所以党的组织不巩固,革命不坚定,并要求各县尽快重建党的组织,努力开展斗争。会后,隐蔽藏匿在茅坪一带山中的党员,都返回各县,相继恢复和建立起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建立地方武装,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开展农村游击暴动,领导本县群众进行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到1928年2月,根据地拥有宁冈、茶陵、遂川三个县城,建立了三个县的红色政权,开辟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由此可见,象山庵会议是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一环。</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贺子珍结婚地</p> <p class="ql-block">革命伴侣</p> <p class="ql-block">简单饭菜</p> <p class="ql-block">永结同心</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茅坪。</p> <p class="ql-block">茅坪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黄洋界西面,是井冈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组成部分,集革命旧址群保护、红色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景区以茅坪村为中心,保存中共井冈山前委旧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等20余处革命遗迹,其中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因毛泽东在此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而闻名。群山环抱的地理环境使田园风光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形成"春观杜鹃、夏避酷暑、秋赏红枫、冬览雾凇"的四季景观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色遗址交融的独特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后,此地成为湘赣边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驻地。现存革命遗址包含: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红军第四军指挥中心旧址、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群等,其中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完整保留土砖建筑原貌,毛泽东在此完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奠定'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谢氏慎公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祠堂,始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原为谢家的私塾地。这座祠堂是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118.88平方米。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其建筑风格独特,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充满了艺术气息。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祠堂具有“中西”文化相融的风格,内部有西式拱门,这在省内颇为少见。此外,其“风火墙”的风格也十分独特,形似一条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20日-22日,毛泽东在宁冈茅坪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政策,把它看作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之一。毛泽东在报告中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发展和胜利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批评右倾悲观思想,反对逃跑主义,重申创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方针。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由特委统一领导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委和边界各县党的组织。</p> <p class="ql-block">谢氏慎公祠中的“慎”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家族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一、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它既可以表示谨慎、小心的态度,也可以代表对祖先和传统的敬畏之心。在儒家思想中,“慎独”是重要的修身方法之一,强调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不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家族文化。</p><p class="ql-block">二、家族历史与传承</p><p class="ql-block">谢氏家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其家族文化和传统代代相传。在谢氏家族的谱系中,“慎”字可能代表着某位重要祖先的名号或品德特征。将“慎”字作为祠堂的名称之一,既是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也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他/她所代表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三、慎公祠的具体含义</p><p class="ql-block">纪念意义:“慎公”可能是指谢氏家族中某位德高望重、行事谨慎的先祖。将其尊称为“慎公”,并在祠堂中以“慎”字命名,体现了后人对这位先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教育意义:通过设立慎公祠,谢氏家族希望后代子孙能够铭记先祖的教诲,学习他们谨慎处事的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有助于培养家族成员的良好家风和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凝聚力量:慎公祠不仅是祭祀先祖的场所,也是家族成员聚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大家共同缅怀先祖、追忆往事,从而增强家族凝聚力和归属感。</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谢氏慎公祠中的“慎”字不仅代表了先祖的品德特征和名号,更承载了谢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激励后代子孙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谢氏慎公祠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1928年5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出了毛泽东为特委书记,朱德、陈毅、谭震林、陈正人、袁文才、王佐等二十三人为委员,领导井冈山地区的武装斗争。这一历史事件使得谢氏慎公祠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p> <p class="ql-block">武装割据</p> <p class="ql-block">从少年到白头</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毛泽东旧居</p><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同时,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勤机构也设立于此。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p><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把这栋房子叫做八角楼。</p><p class="ql-block">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p><p class="ql-block">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龙江书院。</p> <p class="ql-block">龙江书院,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书院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春,完工于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秋,因背靠五虎岭、面临龙江河,故取此名,是当时湘赣边界客家子弟念书就读的重要场所。这座客家风格的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1961年,该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这里既是井冈山军官教导队的创办地,也是朱毛会师的历史发生地,所以在红军教育史乃至党史、军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老刘在此</p> <p class="ql-block">红军军官教导队</p> <p class="ql-block">明道堂,教室。</p> <p class="ql-block">从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走进北京。</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最初的9位团长,有7人在残酷的战斗中相继牺牲,仅有两人活到了新中国成立。而或者的两个人,只有黄克诚将革命进行到底,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大将军衔。如果这7位团长没有过早的牺牲,看到了新中国成立,那么新中国又要多几位开国将军了。</p> <p class="ql-block">红色标语,气壮山河。</p> <p class="ql-block">从朱毛红军会师的龙江书院到茨坪,大约50公里。即使现在交通便利,也需要车行一个多小时。上井冈山,当时都是漫山遍野的毛竹,山路崎岖,经常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缺吃少穿,困难重重,牺牲时刻发生。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坚定革命信仰,克服万千困难,坚持井冈山的斗争,迎来了革命成功,这是我来井冈山最大的收获,在和平时期,也有困难,但是有流血牺牲生命难吗?都是血肉之躯,都是平民百姓,没有谁比谁强,比谁高尚。有的是那么一股劲,一种崇高远大的理想,坚持再坚持,跌倒爬起,继续前进。井冈山,革命的山,英雄的山,战斗的山,豪迈的山,人民的山!</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先烈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下午六点,返回游客中心。第一天行程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