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露天海豹池

御风踏浪(范春岭)【拒闲聊】

<p class="ql-block">  青岛的海,总是带着咸涩的记忆,而鲁迅公园里那方露天海豹池,该是老青岛人的记忆里,最温润的一块,它承载着无数青岛人的美好回忆。红礁岩做基础垒起海豹池,刻印着被海浪吻过的痕迹,又像大地睁开的眼睛。1966年建成时,谁也没想到它会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地标。</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夏天总来得漫长,蝉鸣刚起,孩子们就攥着几分钱一支的冰棍,欢快的往公园跑。海豹池边的红礁石被晒得发烫,却挡不住攒动的人头。灰黑色的海豹总爱把圆脑袋搁在岩石上,眯着眼睛,看向穿的确良衬衫的大人,和扎羊角辫的小孩。有人扔块饼干,它们就“扑通”扎进水里,搅得池面碎银般晃眼,再叼着饼干冒出来,引来一串银铃似的笑声。穿蓝布工装的父亲,会把孩子架在肩头,母亲举着老式胶片相机,想拍下海豹顶球的瞬间,却总在快门按下时,被突然跃起的海狮抢了镜。</p><p class="ql-block"> 池边的小桥是最好的观景台,木栏杆被摸得油光锃亮。傍晚时分,夕阳把礁石染成琥珀色,池水也浸在橘红里,海豹的影子在水里舒展,像一群游弋的豹斑云朵。谈恋爱的青年会躲在桥洞下,听着池水循环的哗哗声,说着比海水还绵长的悄悄话。卖冰糕的老太太,推着木箱车经过,木箱里的绿豆冰糕冒着白气,与池面的水汽混在一起,成了那个年代最清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日子像被快放的电影,红礁石渐渐斑驳,木桥换了钢筋骨架,海豹的品种也换了几茬。1991年的春天,海豹池边,突然围起了蓝色挡板,说是要搞什么“升级改造”。孩子们扒着挡板缝隙往里看,只看到挖掘机扬起的铁臂,像要把整个童年挖开一道豁口。再后来,挡板撤了,海豹池原地,建起了钢筋混凝土堆就的“海豹馆”。恒温的环境里,海豹依旧在游,却再也晒不到青岛的阳光,听不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响。海豹馆门前,也变得门可罗雀。</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去鲁迅公园,总能看到一些白发老人,在曾经的海豹池位置驻足。他们指着“海豹馆”,对身边的孙辈说:“以前这里有块大礁石,海豹就趴在上面晒太阳……”话没说完,眼里的光就暗了下去,像被潮水漫过的沙滩。</p><p class="ql-block"> 其实,消逝的何止是一方水池。那些攥着几分钱一支的冰棍奔跑的午后;那些混着海水味的笑声;那些被阳光晒暖的红礁石;都随着海豹池的消失,沉入了时光的深渊。海豹池的消逝,不知道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偶尔有海鸥掠过海面,俯冲的姿态,倒有几分像当年跃出水面的海狮,只是再也惊不起那样一串,能荡过整个青春的涟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稿于青岛市市南区鲁迅公园</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八月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