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仙女山避暑十三载,龙水峡地缝明明近在咫尺,却直到今日才涉足。这道藏在武隆群山中的裂隙,是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赠予地球的隐秘褶皱,也是地壳造山运动刻下的雄奇诗行!</p><p class="ql-block"> 踏入地缝,被一种磅礴的静默震慑。岩壁如被巨斧劈开,垂直的断面带着亿万年的冷与硬,在流水与时光的打磨下,悄悄浸出了温润的绿意。</p><p class="ql-block">我也算走过不少山川,此刻却像初见世界般竟然失语了——原来大地可以这样坦诚,将自己的裂痕坦露成奇观。</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里曾是远古海洋的床榻。数亿年前,武隆还是一片汪洋,碳酸盐岩在海底层层堆积,像大地写下的日记。直到65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猛地将地壳掀起,岩层断裂处被撕裂出第一道伤口。雨水顺着裂隙长期浸润,像耐心的雕刻家,一点点溶蚀、冲刷,再加上溪流昼夜不舍地冲刷切割,地缝的伤口越变越深、变宽,终于成了如今深达200余米、全长五公里的地缝。那些悬垂的钙华、突兀的岩柱、幽暗的溶洞峭壁,都是地球内外力角力的痕迹,这里不愧自然遗产,和露天的地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栈道沿峭壁蜿蜒,木板和硬石梯相接带着潮湿的凉意。窄处仅容一人侧身,抬头只见一线天光,流云在岩缝间匆匆掠过,像谁遗落的纱巾。小外孙蹦跳着跑在前头,不时回头喊我:“姥姥快看!像大象喝水也!”那是“圣象戏水”的石景,碳酸钙沉淀出的轮廓,真如一头巨象垂鼻汲潭。转过一道弯,飞瀑从80米高处飞流直下,水雾漫过栈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扑面而来,负氧离子混着草木香钻进肺腑,小外孙举着他的儿童相机拍个不停,连说“比动画片里还好看”。</p><p class="ql-block">五公里的路,高低落差藏着不少陡峭。毕竟古稀的我有些费劲,小外孙却始终牵着我的手,叽叽喳喳讲着这里的趣事,倒让脚下的路轻快了许多。行至“蛟龙寒窟”,15℃的凉气从洞口漫出来,驱散了三伏天的酷热。暗河溪水在深处潺潺流淌,声音忽远忽近,像大地的心跳。摸了摸身旁的岩壁,湿漉漉的石面带着粗糙的肌理,指尖仿佛触到了上亿年的光阴——那些海洋的记忆,造山运动的震颤,雨水的执着,都凝在这层层叠叠冰凉的岩石上。</p><p class="ql-block">走出地缝时,正午太阳给岩壁镀上金边。回望那道裂隙,翡翠般的绿意藏在深处,真的好像大地敞开的胸膛。有人说这里是“地球心脏”,也是“地球最美裂痕”此刻想来,再贴切不过。</p><p class="ql-block">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和现代社会的痕迹,却将亿万年的生命律动,藏在裂隙与流水间,藏在每一块沉默的岩石里。</p><p class="ql-block">归途的大巴车上,小外孙一直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我望着窗外掠过的层叠山影,忽然懂得: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大地的褶皱里,做个触摸脉搏的旅人。而这地缝,早已把最壮阔的答案,写在了它的裂痕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