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总统府-一座金陵城,半部近代史

嘉言懿行

<p class="ql-block">南京总统府建筑群,位于南京玄武区长江路292号,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明初这里是归德侯陈理的府邸,1372年陈理被移去了高丽,这个陈理就是朱元璋帝的死对头陈皇帝(陈友谅)的次子。</p><p class="ql-block">到了永乐年间,朱棣的二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在这里建了汉王府。据说府邸华美,是当时的南京第一宅邸。</p> <p class="ql-block">清朝初年,在这里建立了江宁织造府,而后又成为两江总督衙门,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衙门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三年(1911),经历了二百四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清末两江总督的东、西辕门。</p> <p class="ql-block">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居住在当年的江宁织造府,因此就把江宁织造府所在地称为大行宫,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下南京,并将其定为都城,改名“天京”。洪秀全在这里倾尽国力建造了天王府。清同治三年(1864)6月1日,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从而结束了太平天国在南京的11年统治。随后清军屠城,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焚毁宫殿建筑,此地也化为了一片焦土。</p> <p class="ql-block">清朝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重建两江总督署,这里又成了两江总督的衙门。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任过两江总督。</p><p class="ql-block">民国初期的原两江总督署大门上插上了五色旗。</p> <p class="ql-block">清朝宣统三年(1911)10月辛亥革命爆发,江浙联军克复南京,遂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p><p class="ql-block">同年4月,临时政府结束,在这里成立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民国二年(1913)“二次革命”中,成为讨袁军总司令部,黄兴、何海鸣先后任司令。民国二年至民国十六年(1913-1927),这里先后成为江苏都督府、江苏督军署、江苏将军府、江苏督办公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直鲁联军联合办事处等机构。军政主官有程德全、张勋、李纯、齐燮元、卢永祥、冯国璋、孙传芳、杨宇霆、张宗昌等人。</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的国民政府移住这里办公,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初,新建成的国民政府门楼。</p> <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南京沦陷,这里又先后诞生了以梁鸿志为首的“维新政府”,以及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直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所在地。东花园成为国民政府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西花园则成为国民政府主计处、军令部,总统府军务局、首都卫戍总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在行宪国大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后,这里也正式由“国民政府”改为“总统府”。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离开了总统府,回到了家乡奉化溪口。代总统李宗仁上任。</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24日凌晨攻占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摆拍的,1949年4月23日攻入南京总统府的时间是晚上,当时的拍摄水平没有达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夜间拍照的能力,而负责拍照的记者觉得,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没有照片实在太可惜了,所以请示上级让士兵重新爬上去,完成了这张历史性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南京解放后,总统府一直作为机关办公场所。1980年代以来,机关单位陆续搬迁,陆续开放,直到2008年全面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门楼是总统府的标志性建筑。原址为清两江总督署辕门。太平天国时期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12月拆除两江总督署辕门后新建了这座门楼。设计者姚彬。</p><p class="ql-block">大门南立面是八根爱奥尼亚立柱,并装饰有巴洛克线条。南侧是三樘(每樘两扇)黑色拱形连顶镂空铁门,向内开启。北侧是方形,寓意“外圆内方”,又含“天圆地方”之意。</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成为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作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后,即将“国民政府”换装“总统府”三字。</p><p class="ql-block">“总统府”三字为原国民政府检察院院长周中岳72岁时所书,采用颜体楷书风格,其题写酬金达15两黄金,被誉为“一字千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大门一直在使用。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门被拆下回炉,换装了三樘木门。2003年将铁门按原样恢复。门前一对石狮是清两江总督署辕门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回头看一下,会发现门是圆的,里面是方的,外圆内方意思是“对外处理事物要圆润”,对内“无规矩不成方圆”。</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东边有一块文保碑,1982年2月23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立,(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边有一块文保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二O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遗存(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三个区域:中区主要有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西花园、孙中山起居室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有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马厩和东花园等。</p> <p class="ql-block">从中轴线走起。</p><p class="ql-block">门楼与大堂间的广场由水泥条石铺成,有些柱础规律地掩于条石下。</p><p class="ql-block">大堂是总统府的主体建筑,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穿堂相连。</p> <p class="ql-block">原址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殿中。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 。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同治九年(1870)后重建了两江总督署大堂,即现在的大堂。</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典礼,就在大堂举行,后因天冷移至大堂后的西暖阁。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为民国政府的大堂。</p><p class="ql-block">大堂西侧有“天国风云”、“厘治两江”、“共和肇始”;东侧“国府西迁”、“国共和谈”、“煦园曙光”共六幅油画,记录着总统府的重大历史。</p> <p class="ql-block">上:天国风云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王洪秀全率诸王与清朝政府形成分庭抗礼之势。</p><p class="ql-block">中:厘治两江 两江总督修饬封疆,厘治军民,管辖江南、江西地区,定制一人,驻江宁。江南分省后,节制江苏、安徽、江西巡抚,辖江苏、江宁、安徽、江西四布政使。(左起: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刘坤一)。</p><p class="ql-block">下:共和肇始 1912年1月,孙中山亲手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诞生(左起:教育总长蔡元培、陆军总长黄兴、大总统孙中山、参议院议长林森、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法治局长宋教仁)。</p> <p class="ql-block">上:国府西迁 1937年11月,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林森率民国政府仓促西迁重庆。(左起:立法院长孙科、国府主席林森、监察院长于右任、行政院长蒋介石 、司法院长居正、考试院长戴季陶)。</p><p class="ql-block">中:国共和谈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继续与蒋介石和国民党和平谈判(左起:董必武、周恩来、陈诚、蒋介石、张群、邵力子)。</p><p class="ql-block">下:煦园曙光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渡江战役总前委领导先后进入总统府(左起:三野付司令员粟裕、二野司令员刘伯承、二野政委邓小平、三野司令员陈毅)。</p> <p class="ql-block">导游带着大家来到大堂后东面的清代小院,浏览了“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复原了天王宝座、天王书房、枢密室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洪秀全是广东人,也是个读书人,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对科举绝望后,把孔子牌位扔出去,开始拜上帝,创立了拜上帝教,广东人在广西传教,两三年的时间,当时席卷江南,占据了半壁江山。攻入南京,给南京改名天京。</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他当年上朝的金龙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宝座是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修建的“天朝宫殿”重要组成部分,象征太平天国的权利中心。</p><p class="ql-block">1853-1864年间,此处为洪秀全处理政务和举行仪式的场所。对联:“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规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横批“太平一统”。</p> <p class="ql-block">机密室位于天王府内,是洪秀全批阅文书、与臣僚秘密议政的场所太平天国的重要决策多出于此。</p><p class="ql-block">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曾悬挂于大殿,体现洪秀全的政治抱负。</p><p class="ql-block">人间天国“天”字上横长的原因是因为在太平天国的规定中,“天”字上面的一横要比下面一横长,寓意天为最大。这种写法象征着洪秀全认为自己是天,比所有人都要高。</p><p class="ql-block">“国”字没有一点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规定“国”字从口从王,中间少了一个点,寓意此中居王。这种写法象征着王居于国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洪秀全的龙袍,帽子上有“天王”两字。</p> <p class="ql-block">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以后,大堂一直被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大堂与二堂穿堂相连。</p> <p class="ql-block">二堂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原为太平天国的内宫建筑,两江总督署时期辟为二堂。民国时期是举行外国使节向中国政府元首(首脑)递交国书等礼仪活动的场所。举行各种会谈前也在这里进行礼节性晤面。民国年间曾多次改建,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北墙门外却是西式门廊,堪称“中西合璧”。</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礼堂,原为清朝两江总督署大堂西暖阁的一部分。民国年间分别于1929年、1935年和1946年进行过改建。国民政府的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活动都在礼堂举行。如1929年的“国军编遣会议”,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联合举行的“总理纪念周”,1946年“还都”后的“五五”茶会,1948年的“总统”就职典礼活动以及一系列外事活动等。国民政府其他的院、部、会也常借用这所礼堂开会。今天的礼堂基本上是1940年代后期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是著名的八字厅,是1917年5月由北洋政府副总统冯国璋所建。八字代表八方宾朋,五级台阶代表着五湖四海。所以这座建筑是用来接待来宾的总统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总统会客室,总统府时期先后为国府主席、总统会客室。中间穿道将会客室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边是主席、总统办公之处,内里有隔间。</p><p class="ql-block">东面会客厅有一组蜡像,像真人一样坐在那里。最左边的是蒋介石,当时被选为总统;最右边的是选为副总统的李宗仁;李宗仁旁边是他的夫人郭德洁;郭德洁旁边是宋美龄;宋美龄和蒋介石中间,有一位穿红色旗袍的女士,这组蜡像刚出来时,谁都不知道她的身份,神秘了大约十余年,直到2020年才将她的身份确认,她是当时被选出的行政院院长翁文灏的夫人,叫林韵秋。</p> <p class="ql-block">西边一大间,为会客之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后为“总统”)以及李宗仁代理“总统”期间会见重要宾客的场所。1946年7月1日上午,蒋介石曾在此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进行会谈。1949年3月29日晚8时,李宗仁在此与赴北平和谈的国民党首席代表张治中等人秘密会面,制定谈判策略。</p><p class="ql-block">蒋介石曾在此会见各国使节和外宾、并在正中穿道台阶上合影,马歇尔、司徒雷登、魏德迈等都曾在此驻足。<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会客室系根据史料复原。</span></p> <p class="ql-block">麒麟门,为安全考虑设此门。门后有屏门,将连接大门楼与“子超楼”的中轴线隔断。门前两侧分锯石兽一只,貌似麒麟,故名“麒麟门”。民国时期为显示威严,通常紧闭仅蒋介石到访时开启,其他人需绕行两侧。</p><p class="ql-block">真正的麒麟门已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拆除,地址位于红门以北两三米处,那里地上还留有“健康营造厂制”、“民国二十四年”的字迹。</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政务局,仿欧式两层建筑,红瓦歇山顶,建于1920年代中期。为江苏督军孙传芳的督军公署办公楼,1930年代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办公楼。1946年还都后是国民政府文书局及总统府政务局办公楼,政务局主要负责重要文稿的拟撰、机要文件的查鉴及转递等党政实务。二楼东首套间曾是蒋介石的首席幕僚陈布雷以及陈方等人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办公楼(子超楼),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故又称“子超楼”,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元(银元)。设计者虞炳烈。</p><p class="ql-block">1934年开工,至1935年12月完工,主体五层,局部六层,长33.33米,宽20米。它的设计很特别,融合了现代风格和中国传统元素。</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此楼被日军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占用。1938年3月成为伪维新政府行政院办公楼。1940年3月汪伪政府成立后,为伪立法院、监察院等机构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楼先后作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楼,内设林森的主席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副总统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以及国务会议厅等。</p><p class="ql-block">今天子超楼在修大门,看不清楼形,网上借了一张无遮挡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这座楼中间高两边低,像一个森林的森字。</p> <p class="ql-block">楼前两棵雪松,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植。树苗从印度进口,价格昂贵,以寸计金。左侧一棵已长成参天大树,右侧那棵已于2011年枯死。</p><p class="ql-block">这两棵树组合为林字,树和楼刚好组成了他的名字-林森。</p> <p class="ql-block">进到楼里首先看到的是一面镜子,也就是正衣冠,镜子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离地面无论多远,还是多近,都可以照全身。</p> <p class="ql-block">一楼是文书局,又称第一局,下设七科一室,隶属于国民政府文官处。总统府成立后,取消文官处,该局直属总统府秘书长负责。主要掌理总统府法令文告之宣达,文稿拟撰、翻译、编审,文件保管和收发,玺印及印信之典守,国务会议议事日程及会议记录等事项。每天一期的《总统府公报》即由该局主编和发行。</p><p class="ql-block">右上:文书局长办公室,文书局局长为文书局主官,直属秘书长领导,属下有170多人,杨熙绩、许静之分别担任局长,许任该职长达16年。</p><p class="ql-block">左下:文书局副局长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秘书长办公室,设在二楼,与总统、副总统在一层楼里。</p><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行宪国大”后,总统府取消文官处,增设秘书长一职,分管文书局、政务局、印铸局。主要负责综理总统府日常事物,指挥监督府内所属职员,担负拟撰重要文稿,承办特别事项等。秘书长先后由吴鼎昌、吴忠信、翁文灏担任。</p> <p class="ql-block">副总统办公室,1930年代,此三间朝北房间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办公室。1948年5月“行宪国大”,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即作为副总统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总统办公室,1936年国民政府办公楼启用后,此三间朝南房间即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办公室。中间为办公用,东边套间为休息室和盥洗室,西一间作接待室。</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办公室先后被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梁鸿志和汪伪政府立法院、检察院占用。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处成为蒋介石的主席办公室。1948年5月“行宪国大”后,蒋介石选为总统,又改称为总统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办公桌上日历的时间永远定格在1949年4月23日。</p> <p class="ql-block">喷水池,1936年与国民政府办公楼(子超楼)同时建成并使用。整个建筑仿西式园林风格,与周围的建筑相协调。</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一路照料周到的导游合影留念。团游到此结束,开启我们的自由行。</p> <p class="ql-block">游走完中轴线,转入东线。</p><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行政院,建于1920年代末,近代建筑。</p><p class="ql-block">行政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院址在国民政府东院。该院掌理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务。院下辖各部、会、署,分掌各项行政职权。</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16日,行政院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日伪统治时期,这里曾经作为伪铁道部和交通部的办公处。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行政院迁至原铁道部办公,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的办公机构,直至1949年4月南京解放。</p> <p class="ql-block">复园,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建筑。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时被毁。国民政府时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据史料复建了东花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陶林二公祠”并不是原址,原址在现今江苏省美术馆的范围内,2007年,移建于总统府东苑内,但保持了原有样貌。方寸之地,记录了一段硝烟过后,尘土之下不能忘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东苑景区内,有一座陶林二公祠。是清光绪年间,由时任两江总督左宗棠为纪念一代名臣陶澍和林则徐而修建的。并写下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得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p><p class="ql-block">这个陶就是“印心石屋”的陶澍;林就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七日公布,陶澍、林则徐二公祠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九年(1870)十月,曾国藩由直隶总督赴南京,第三次就任两江总督。临行入京觐见,适值曾六十岁生日,同治帝亲笔赐“勋高柱石”四字赏寿。曾国藩抵南京后,择吉日刻石立碑于两江总督署“御书楼”内。后此碑淹没。1990年在此处民居墙基处出土,移至煦园内,2002年4月复移原处。</p> <p class="ql-block">两江总督在清朝,可以说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一个总督,他的权利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他却是最有钱的总督。</p> <p class="ql-block">他管辖的范围是江南鱼米之乡,包含了今天的三省一市。两江指的是当时的江南省和江西省,而当时的江南省又包括了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清政府时期两江总督的大堂。</p> <p class="ql-block">在1951年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之际,南京“百年纪念筹备会”决定勒石立碑,建议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为纪念碑题写碑文。毛泽东提议由时任政务院副院长的郭沫若书丹。郭欣然命笔,11个字一气呵成。该碑于1952年1月11日竖立在总统府大门南面大照壁的花坛前。</p><p class="ql-block">纪念碑用汉白玉精制而成,碑身是“万”字回纹,碑额为云纹,碑座是波涛图案,象征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碑阴刻有碑记,由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文,共322个字。</p><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31日,因长江路拓宽,碑从总统府大门前移走。2006年12月在东苑内重竖。</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进入总统府西线。</p><p class="ql-block">煦园,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设在煦园内,此后,又先后作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督军署、副总统府等机构的办公处。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与北伐军总司令部合署办公)、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以及总统府军务局等机构,都曾在园内设有办公处。</p> <p class="ql-block">煦园为著名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不系舟)、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以及清代碑刻等。</p> <p class="ql-block">纶音碑,即皇帝的诏令。《礼记·衣》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丝,细缕,纶,粗绦。意即皇帝的一句微小的话,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原碑额装在洪秀全所立“御碑”之顶部。此碑额为1980年代复制。</p> <p class="ql-block">桐音馆,中式园林建筑,单层歇山式小瓦顶,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因雨水落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常在此处与人对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经常在这里会客。1930-1940年代,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二厅、总统府军务局长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方胜亭,煦园中的古亭,建于清同治年间。上部为筒瓦双攒尖套顶,远看双亭并列,侧看却是单亭屹立。方胜结构,故名“方胜亭”,俗称“鸳鸯亭”。这种造型的亭台在江南园林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石舫(不系舟),为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两江总督尹继善所建。初用作书斋,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多次驾临,并于1757年二下江南时赐题“不系舟”匾额。天王洪秀全、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陆军部总长黄兴等人召开军事会议,休息会客,也常登临。</p> <p class="ql-block">石舫基座用青石砌成,落于荷花池底,舱部用木质精雕,造型古朴雅致,顶部覆青瓦,四层叠落,敦实厚重。历朝战乱频仍,屡毁屡建尤其是清湘军攻破天京,天王府遭焚,唯石舫仅存。为总统府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煦园中唯一具有北方清代官衙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印心石屋”碑亭(望亭),中式园林建筑,两层歇山卷棚顶。太平天国时期,是天朝宫殿中的望楼,高约10米,上层为四面敞开式凉亭,视野开阔,登楼即可瞭望宫殿全貌,清军攻占南京时被毁。今天的样式系清朝重建,高度大大降低,已失去瞭望的功能。底层为一方形屋,有两门供出入。屋内嵌有两江总督陶澍原籍湖南的“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及上道光皇帝的谢恩折石碑,故又称“印心石屋”碑亭。</p> <p class="ql-block">夕佳楼,中式园林建筑,二层歇山式,重檐卷棚顶。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因落日时余辉洒满小楼,景致绝佳,而得此名。楼顶屋脊高高耸起楼外三面临水,有走廊环绕,灵秀而雅致。国民政府时期曾是军委会和总统府军务局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亭,清两江总督萨载因政绩突出,乾隆皇帝特赐诗嘉奖。但因其下属江西巡抚郝硕犯受贿罪,萨载没有及时制止,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初被朝廷革职。乾隆五十二年(1787)书麟继任两江总督,上任伊始,乾隆即赐御诗勉诫。书麟吸取了萨载失察受累的教训,严查亏空,抗争权贵和珅。为此,乾隆“特昭嘉之”。</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1958年10月18日,被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前的庭院,于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扩建为中山广场,并立有孙中山先生的铜坐像。</p> <p class="ql-block">清朝两江总督端方曾赴欧洲访问,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1909年,在总督任上开始建造这一座仿法国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未及竣工,即奉清廷之命赴四川镇压革命党。该建筑落成于1910年,即新继任总督(也是未任总督)张人骏任上。因位于总督署西侧的西花园,又称“西花厅”。</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以此为大总统办公室。1月2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也在这里举行。以后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江苏都督府、督军署、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北伐军总司令部)、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军令部)等机构的办公处。</p> <p class="ql-block">左侧为大会议室,内阁会议以及高级军政联席会议,均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迎面墙壁正中挂着一幅大型油画《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特请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江苏省油画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坚创作“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大型油画,以志纪念,永宝珍藏。</p> <p class="ql-block">右侧三间分别为小会议室兼小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大总统办公室,墙上挂有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奋斗”二字。</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总统临时休息室,从这张床的陈设,可见孙先生个头并不高大,身高只有1.68米。</p> <p class="ql-block">太平湖,旧称荷花池,煦园中人工池塘,清代引入青溪河水而成。环池建有石舫、忘飞阁、漪澜阁、夕佳楼等亭台建筑,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榭园林景观。湖岸用青石和明城砖驳岸。</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图书馆,西式建筑,三层歇山顶。建于1929年,原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后改组为军令部)办公楼,后改作国民政府、总统府的图书馆。主要保存历年印行的国民政府(总统府)公报,以及主席(总统)的手谕等重要档案。1949年总统府撤离南京时档案被悉数带走。</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起居室为两层中式建筑,建于1909年,小青瓦瓦木结构硬山顶,原为清朝两江总督署高级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即在此居住。楼上是盥洗室、餐厅和卧室,楼下是会客室、穿堂和侍卫室。长子孙科、孙中山夫人卢慕贞携女孙娗、孙婉来到南京时,也在这里与孙中山共同生活。3月25日卢夫人离开南京,两女托孙中山的英文秘书照看,直至4月3日孙中山离任。</p> <p class="ql-block">院内现存海外华侨所赠汉白玉金鱼缸一对。</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的会客厅,桌上摆着孙中山与夫人卢慕贞携儿子孙科及两女的一家五口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堂屋,挂有孙中山的画像,背景是一口大钟,以示警钟长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的书房。桌上摆放着中山先生和儿子孙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院门口正对的这间房,是中山先生贴身侍卫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忘飞阁是中国式园林建筑,单层歇山顶。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由构筑精巧的三楹小屋组成,正中一间伸入水中,三面临水迎风,又称“水榭”。因景致优美,飞禽水鸟到此往往“乐而忘飞”。曾是国民政府军委会和总统府军务局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棕榈亭,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因将士中以广西人居多,为解思乡之苦,就在天王府中建了一座具有广西风情的木亭,顶部全部用广西产棕榈叶覆盖。原为两层,曾国藩在重建督署时砍去一上层。亭中的假山石玲珑剔透,与木亭珠联璧合。尤其是一面“石镜”,从镜中取景,别有一番天地。此亭在上世纪70年代初复建。</p> <p class="ql-block">“枫桥夜泊”诗碑,碑正面镌刻唐朝诗人张继著名的“枫桥夜泊”诗,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代学者余樾所书。</p> <p class="ql-block">碑后是余樾的短文,碑侧为清江苏巡抚陈夔龙的题跋。原碑竖于苏州寒山寺。因日本军人对此碑情有独钟,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维新政府于1939年3月将寒山寺原碑在此复制。</p> <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建于1920年代末,近代建筑。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在此成立直属国民政府,主管国防用兵事宜,统辖全国参谋人员、陆军大学、测量总局及驻外武官。后改属军事委员会领导。李济深、朱培德、蒋介石、程潜曾任参谋总长,抗战后改为军令部。该建筑现辟为“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文物史料展”。</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完整记录了孙中山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到1912年4月1日宣布解职,这段时间内的各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上海各界在火车站欢送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p> <p class="ql-block">这组蜡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孙中山先生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盛况。这组蜡像是依照当年的历史照片复制而成。上面蓝布的横幅白底黑字上书:吾大中华民国吉期良辰。</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南京光复孙文就职、九部内阁参院立法、清帝退位临时约法、平民总统世人敬仰和除旧鼎新恤荣英烈等五个部分。完整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外交、军事、内政、经济等方面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3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设九部。</p> <p class="ql-block">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临时副总统黎元洪。由九个部的总长、次长组成了内阁。</p> <p class="ql-block">1月21日,孙中山在总统府西花厅主持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p> <p class="ql-block">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个月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但这是不平凡的三个月,启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他勾画了中国成为现代国家的雏形,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划时代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誓处(暖阁),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清两江总督署大堂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天气寒冷,仪式移至西暖阁继续举行。暖阁已在民国时期改建礼堂时拆除,总统府礼堂西门即为暖阁遗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漪澜阁,中式园林建筑,单层歇山顶,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曾作为太平天国天朝宫殿机密房,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也曾在此办公会客。1930-1940年代,先后作为国民政府高参室、参谋本部和总统府军务局的办公处。</p><p class="ql-block">该阁四面环水,石栏环绕,八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盘坐栏上,以两座石拱小桥与岸相接,阁顶飞檐挂角,屋脊正中有一瓷葫芦瓶,传为盛水容器,为镇火之宝物。又名“漪澜堂”或“水民双鉴之轩”。古代以水为“鉴”,寓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 <p class="ql-block">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处,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总统府设立了秘书处。主要负责文牍事物,印鉴掌理、协调各部局工作,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并协助孙中山处理日常公务。秘书长胡汉民,有“二总统”之称。该建筑于2003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南京总统府是历史的见证者,吸引着我们前来探访历史的痕迹和感受建筑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