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石头记

我家在东北

<p class="ql-block">  27日从内蒙兴安盟回来,捡的石头一直放在女儿的车里。前天拿出来,清洗一下,昨天一一拍照,再仔细审视,琢磨。虽然没什么精品可言,倒也有些乐趣,并不是一无是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大的这块,200X150X150mm,如果立起来看,略呈方锥形。质地坚硬,重6700g。重峦叠嶂,山石陡峭,林木丰茂,皴擦,点苔,工细有致,意境幽深,一派宋元水墨山水画的味道。美中不足的是有两处磕碰,破坏了整体的美观。</p> <p class="ql-block">  这块130X60X50mm,重846g,近方立柱形。三面纹理清晰,只见林木,不见山石,一面以黑为主,泛金属光泽,犹如黑漆古。可直立桌面,用外孙女话说,可做小摆件。</p> <p class="ql-block">  这个130X110X30mm,重592g。一面以红为主色调,间以黑黄,一面黄中杂黑红色。纹理模糊,一时看不出什么名堂,表面也稍显粗糙。好在颜色比较鲜艳,值得收藏。</p> <p class="ql-block">  这个90X70X42mm,重288g。山间地头,灌木丛生,细看之下,一只似马又似鹿的动物,隐匿其中,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  这个110X40X25mm,重129g。纹理略模糊,粗看乏善可陈,细心琢磨,大有可观。一个人头戴大棉帽,身着厚棉衣,在漫天风雪中,十分艰难又铿锵有力地向前独行。人物面容清丽,表情坚毅,手臂,体态等非常符合人体美学,动作生动自然,完美无瑕。如果命名的话,可叫《北疆风雪》或者《风雪独行客》。石的另一面构图简洁明快,中间似乎有一只似兔似狗的小动物,先不说了。</p> <p class="ql-block">  75X42X20mm,重86g。</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8X40X17mm,重49g。</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两个都不大,图纹或简或繁,一时还看不出什么来,也先不说了吧。</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个及以下的,是外孙女捡的,都很小。但她捡的时候,看形状,颜色,纹理,质地,每个都是有想法的,堪称小而美。这个27X19X10mm,重7.4g。一位高士,高额高鼻,头戴幞头,宽袍大袖。或踞高山之巅,或席地而坐,或观飞瀑流云,或举杯邀月,或与人论道,神情岸然。一幅《高士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果把这个换一个角度立起来看,会有什么新发现?池塘一角,一支蒲棒,一朵半残荷花,一支半枯荷叶,叶柄挺劲,一幅《荷塘秋色》图,水墨画般呈现人们眼前。另一面也很有画面感,只是不知道你看出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这个36X26X8mm,重13g。一面是一株小草,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摆不定。一面黑色线条是一止字,可命名为《吉祥止止》,百福具臻。</p> <p class="ql-block">  这个30X20X7mm,重7.2g。两面都以灰地浅黑花纹为主,间浅黄色块,可命名《秋风起》。</p> <p class="ql-block">  这个22X19X3mm,重3g。能不能看到两匹骏马相并飞奔而来,颇有几分徐悲鸿《奔马图》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13X10X5mm,重1g。</p> <p class="ql-block">  30X20Xmm,重5.9g。这两个也都很小,也只能入外孙女的法眼,以我的昏花老眼,是很难识珠的。还有几个各有特色的,就不一一道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