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告别塔吉克思坦的首都杜尚别前往乌斯别克思坦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古城(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的起源地),它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素有“中亚的雅典”之称。</p> <p class="ql-block">2500年以来,印度,波斯,突厥,中国等国家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同时留下的还有灿烂的精神财富。这使撒马尔罕成为公认的“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诸多古文明交融碰撞,经过历史更迭和岁月发酵,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2000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撒马尔罕接团的是一位女导游,首先按排我们去午餐,午餐按排在撒马尔罕餐厅,能用地方名来命名的餐厅应该是有足够的底气的。</p> <p class="ql-block">餐厅很大,建筑风格非常俄式,有上下二层,我们坐在楼下大堂区域,环顾四周,非常豪华和气派。</p> <p class="ql-block">这家餐厅很有特色,装修很漂亮,装饰上带有波斯风情。餐厅很大,工作人员上菜井然有序。本地人来到这里用餐,都是盛装出席,看来这个餐厅属于当地有名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二楼餐厅客人不多,小提琴手正在演奏着欢快的乐曲,优美的环境加上美妙的音乐,让我们对撒马尓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p> <p class="ql-block">古勒-艾米拉”陵寝,该陵寝建于帖木儿时代,是帖木儿给他阵亡的孙子“木汗牟德苏丹”建的。“木汗牟德苏丹”是帖木尔大儿子生的,帖木儿原本打算让他做王位继承人,但是帖木尔过早地在行军路上死了。最后埋葬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据传说,帖木儿临死的时候说过,留下遗嘱:后人不可以移动他的棺椁,否则天下将要战火纷飞。很巧的是,前苏联考古队把帖木儿棺椁运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希特勒德国就进攻了苏联,1945年棺椁运回原地,战争也就结束。是应验了帖木尔的遗嘱还是存属巧合这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这处陵墓始建于1403年,由于帖木尔安葬于此,这里后来逐渐发展为帖木儿家族的集体墓地,最终安葬了帖木儿及其多个后代成员。 </p> <p class="ql-block">古勒-艾米拉陵寝是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著名历史遗迹,陵墓主体为八角形圆顶建筑,外表覆盖天蓝色琉璃面砖,装饰有阿拉伯图案和金饰,内部墙壁下部为大理石结构,上部为彩砖镶嵌的青绿色阿拉伯图案。</p> <p class="ql-block">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波斯、伊朗及中亚艺术元素,被誉为“中亚建筑瑰宝”。陵墓内部设有9个象征性石棺椁(陵墓中分别安葬着帖木儿、帖木儿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其中一个是兀鲁伯)、兀鲁伯的两个儿子、兀鲁伯的宗教老师以及一个未查明姓氏者)。</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城市里绝大多数老建筑都是1970年代苏联政府主持修复的,而这个修复过程几乎如同重建一般。而纪念品商店出售的商品都是和当地的建筑和人物有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比-汗纳清真寺(有的翻译成比比-哈努姆和哈内姆),是中亚第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从现在发掘的遗址看,它的面积大约是100*140米,同时期的苏丹哈桑清真寺面积才有60*120米。</span></p> <p class="ql-block">“比比-汗纳”清真寺并具有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它的大门高35米。“比比-汗纳”清真寺翻译过来是“大太太”的意思,传说是帖木儿大太太建的清真寺,是当时撒马尔罕穆斯林星期五做礼拜的地方,据说当时每逢星期五都有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男人来这里做礼拜。</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建于1399年~1404年,在帖木尔时代被公认为东方最雄伟的建筑物,外径1 8米、顶点高40米。它是帖木尔出征印度并征服德里后建成的,以其壮观的双重穹顶和动人传说闻名,展现了东方建筑的雄伟与浪漫传奇。</p> <p class="ql-block">动人的传说缘自于在帖木儿出征印度凯旋之际,他的妻子比比为了给帖木儿一个惊喜,下令建造了这座大清真寺。就在帖木儿回来的前一天,建筑工人突然罢工,比比找到工头询问情况。工头说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比比,希望吻一下她的脸颊。如比比不答应,就不复工。比比没有办法,最终妥协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她用丝巾遮住脸颊让工头亲吻。即使这样,工头对她炽烈的爱之吻在她的脸颊上还是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唇印。帖木儿回来发现后,比比如实交待了情况。帖木儿一怒之下要他们从这座建筑上跳下来自杀,并说如能生还就放过他们。聪明的比比穿了很厚、很多的衣服,跳下时裙带飞舞恰似降落伞一般护佑她幸存。而那个工头则肋生两翼高飞而去。</p> <p class="ql-block">1897年地震导致清真寺主体坍塌,现存建筑为1974年前苏联主导修复,仍保留原始立柱群与《古兰经》大理石经台。</p> <p class="ql-block">在撒马尔罕的晚餐,安排在乌兹别克族的家庭作民俗家访活动,学习参与制作当地特色“手抓饭”,和当地人深切交流,了解当地人的习俗和生活。和热情好客的乌兹别克族人一起唱歌、跳舞,品尝自己参与制作的香喷喷的“手抓饭”。</p> <p class="ql-block">说实在的,手抓饭基本上大同小异,区别不大,饭后主人家一家弹起弦乐,跳起舞蹈,为我们助兴,我们瞬间感觉到仿佛回到了新疆。</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邀请我们客人一起互动,请二位团员扮演新郎和新娘,深入了解当地的婚礼礼仪。最后是婚礼PARTY,大家高兴而归。</p> <p class="ql-block">兀鲁伯天文台遗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天文台由帖木儿帝国统治者兀鲁伯于1428-1429年主持建造。比起一个统治者,令兀鲁伯更加著名的可能是他作为一个天文学家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他设计用来观察恒星位置的天体观测仪长30米,是15世纪20年代修建的一座三层楼高的瞭望台的部分,现在只剩下出土于1908年的仪器的弯曲轨迹。</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座天文台能记录1018颗恒星坐标数据,其六分仪安装在深11米的斜坑道内,精度达中世纪最高水平。只可惜1449年兀鲁伯遇害后天文台遭毁,仪器散失。1908年俄罗斯考古学家维亚特金通过文献考证重新发现遗址,现遗址建有博物馆,展出六分仪残件及天文图表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沙赫静达陵墓建于14世纪和15世纪,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组成。"沙赫静达"意为"永生之王",是撒马尔罕的执政者及其家属的坟墓。建筑的基调为青色,以彩色陶瓷贴面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主要的一座是伊斯兰教创建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之墓。相传8 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建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来到撒马尔罕传教,不幸被杀。后来,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呼罗珊总督屈底波——一个积极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率军围攻并进入撒马尔罕城,入城后,他就在那里建筑起清真寺,并焚毁了城中的佛寺,强迫当地人信仰伊斯兰教。</p> <p class="ql-block">随着撒马尔罕的被征服,大批的阿拉伯人迁来此地定居。他们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统治的支柱,而且是伊斯兰教的积极传播者。伊斯兰教在撒马尔罕一度成为国教,于是,库萨姆便被称为“殉教者”,他殉难之地也被定为“圣地”。</p> <p class="ql-block">“沙赫—静达”,意为“永生之王”,据说,真主安拉使库萨姆的灵魂得到永生,故得此名。后来,撒马尔罕的执政者将自己和帖木尔大帝的妻子图玛-阿卡和侄女图尔坎-阿卡也葬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沙赫静达陵墓:永生王辉煌:精美的陶雕和彩陶装饰,为陵墓群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每一座陵墓都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共同构成了这座陵墓群的丰富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沙赫静达陵墓群的装饰艺术令人叹为观止,陶雕、彩陶、装饰图案和壁画等元素巧妙融合,为建筑物增添了无与伦比的美感。几何图形、花草图案以及铭文的彩陶,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更彰显了当时的文化与审美。沙赫静达陵墓群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处艺术宝库,等待着后人去探索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阿拉伯人的统治、花拉子模王国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破坏,以及帖木儿帝国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沙赫—静达陵园是帖木儿帝国时期的辉煌建筑之一。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艺术和建筑的精华所在,展现了帖木儿帝国的繁荣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陵园内的精美宫殿和陵寝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乌兹别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乌兹别克斯坦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它为现代的乌兹别克文化中心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底蕴,是研究中亚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源。</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