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密码·往事如烟

葡萄雨

林夏的笔尖在采访本上沙沙作响,油墨在纸页上晕开的速度,竟赶不上老场长话语里流淌的光阴。窗台上的骆驼刺标本在夕阳里投下细长的影子,如同那些盘桓在戈壁滩上的岁月,明明晃晃地铺满了整个房间。<br><br><div>“分田到户那天,我站在晒谷场的土台子上,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头,手心全是汗。”老场长往搪瓷缸里续了些砖茶,琥珀色的茶汤里浮着几片茶叶,“先前挣工分的时候,坎儿井有专门的管护队,每天三班倒巡查竖井。可地一分,各家顾各家的苗,谁还肯管那些埋在地下的土管子?”<br><br></div><div>他屈起关节粗大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出笃笃的声响,像是在模仿坎儿井里水流撞击井壁的回音。“东干渠的坎儿井最先出问题。三队的马老四为了多浇半亩棉花,偷偷把分水闸往自家地里挪了半尺。二队的人发现时,渠口已经被凿开个豁口,两家人拿着坎土曼差点在渠边动了手。”<br><br></div><div>林夏忽然想起下午在田间看到的景象:三条并行的坎儿井支渠如同银链,在绿洲边缘画出优美的弧线。此刻经老场长一提,那些粼粼波光里仿佛浮现出当年的争执与无奈。她忍不住追问:“那后来怎么解决的?”</div> “还能怎么解决?”老场长苦笑一声,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我带着场部的人,在渠边蹲了三天三夜。白天丈量各家的地亩,晚上就在油灯下算水账。最后定下规矩:每条坎儿井按灌溉面积分段,谁家地头的渠段出了问题,全队都得帮着修。可人心这东西,哪是规矩能捆住的?”<br><br><div>他起身从墙角拖出个铁皮箱子,黄铜锁扣上的绿锈蹭在掌心,有种潮湿的凉意。箱子打开的瞬间,一股混合着樟脑和岁月的气息漫出来,几十张奖状整整齐齐码在里面,红绸金字在昏暗中依然耀眼。“这张是1959年得的,那会儿刚修通西干渠,全场人在渠边开庆功会,馒头管够。”老场长的手指拂过一张边角发脆的奖状,像是在抚摸婴儿的脸颊,“这张是1962年的,抗旱三个月,我们硬是靠着坎儿井把苗保住了。”<br><br></div><div>林夏注意到,每张奖状都用棉纸裹着,边角处仔细粘过浆糊,那些本该被时光磨旧的痕迹,都被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她忽然明白,老场长珍藏的不是荣誉,而是一群人把根扎进戈壁的勇气。<br><br></div><div>“说起来,我家那小子,就是在修西干渠那年生的。”老场长的声音忽然低了下去,铁皮箱的阴影落在他脸上,沟壑里盛着化不开的怅惘,“那天正赶上渠坝溃口,我在工地上扛沙袋,他娘挺着大肚子还在地里摘棉花。等有人跑来叫我,说娃生在棉花地里了,我手里的铁锹哐当一声就掉了。”</div> 他用袖口擦了擦眼角,砖茶在缸底沉淀出深色的茶渍。“那娃落地时浑身裹着泥,哭声比戈壁滩的风还野。职工们都笑他是土疙瘩里蹦出来的,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土疙瘩。这娃也是个犟种,长大后非说坎儿井里有祖宗的魂,背着工具包就去了管护队,一走就是几个月。”<br><br><div>林夏的笔尖悬在纸上,忽然不敢落下。窗外的风卷着沙粒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谁在低声啜泣。<br><br></div><div>“土疙瘩媳妇是江苏如皋来的知青,细皮嫩肉的,刚嫁过来时连坎土曼都握不住。”老场长的声音发颤,“男人不在家,她一个人带着俩娃,还要出工挣工分,伺候我和老伴。有天夜里我起夜,看见她在院子里发呆,手里攥着把剪刀,寒光闪闪的。”<br><br></div><div>他顿了顿,端起搪瓷缸猛灌了一口,茶水流过喉咙的声音格外清晰。“我跟她说,人这一辈子,难就难在活着。死很容易,一根绳子,一碗毒药,或者就往坎儿井里一跳,啥都了了。可你走了,俩娃咋办?土疙瘩回来见不着娘,能甘心?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活几天?”<br><br></div><div>林夏的眼眶有些发热,她想起采访时见过的那些维吾尔族大娘,头巾下的皱纹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苦。原来无论是哪里的女人,肩膀上扛着的,都是一整个家的重量。</div> “土疙瘩从工地上回来那天,跪在媳妇面前,哭得像个娃。”老场长望着墙上的挂历,像是在数着日子,“正好那会儿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邻居们轮流来帮忙,张婶给带娃,李嫂教她纳鞋底。有次开表彰会,还给她评了个‘好媳妇’,红绸花戴在头上,她笑的时候,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br><br><div>说到这里,铁皮箱的锁扣忽然发出轻微的响动,像是有往事要挣脱束缚。老场长合上书箱,黄铜锁扣“咔嗒”一声扣上,把那些沉甸甸的日子重新锁了起来。<br><br></div><div>“可舌头底下压死人啊。”他叹了口气,脊梁像是瞬间佝偻了许多,“有人说我护着自家儿媳,有人说土疙瘩占着管护队的名额,闲言碎语像蚊子似的,嗡嗡地叫得人不得安生。我这把老骨头,实在扛不动了。”<br><br></div><div>林夏翻采访本的手顿住了,某一页上还记着新场长的资料:王丽,三十岁,新疆农业大学毕业,是红旗农场历史上第一位女场长。 <br><br></div><div>“王场长来的那天,穿着迷彩服,背着帆布包,直接就去了坎儿井工地。”老场长的眼睛亮了些,“她拿着水准仪在渠边测了三天,说要把三条坎儿井全修通,还要建滴灌系统。有人跟她叫板,说女人家懂啥,她二话不说,拿起坎土曼就挖渠,动作比爷们还利索。”<br><br></div><div>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远处的葡萄园:“你看那片葡萄地,都是她领着人种的。还有南边的哈密瓜田,去年收了四万公斤,卡车从场部一直排到国道上。”风穿过窗棂,带来葡萄藤的清香,老场长的笑声里,终于有了释然的味道。</div> 林夏合上采访本时,夕阳正把戈壁染成金红色。她忽然明白,那些流淌在坎儿井里的不只是水,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老场长的奖状,土疙瘩媳妇的红绸花,新场长沾满泥土的胶鞋,都在时光里酿成了酒,醇厚得让人心头发烫。<br><br><div>夜色漫上来的时候,林夏看见葡萄园里亮起了灯,像是撒在地上的星星。远处传来坎儿井水流的声音,叮咚叮咚,像是大地在轻轻哼唱。<br><br></div><div>晨光穿透葡萄藤的缝隙,在王丽沾满泥点的胶鞋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正蹲在滴灌带旁调整流量阀,食指上缠着的纱布被露水浸得发潮,那是昨天修理农机时被齿轮蹭破的伤口。林夏举着相机的手悬在半空,忽然觉得镜头里的这个女人,比远处的天山雪峰还要挺拔。<br><br></div><div>“王场长,您这是在给葡萄喂营养餐呢?”林夏的声音惊飞了枝头的麻雀,一群灰褐色的小家伙扑棱棱掠过藤蔓,抖落的露珠溅在她们肩头。<br><br></div><div>王丽直起身时腰肢发出轻微的脆响,她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缝里还嵌着新鲜的泥土:“这滴灌系统可金贵着呢,每小时流量得精确到毫升。去年试种的那三亩无核白,就是因为某段管道压力不稳,甜度差了两个百分点。”她脚下的滴灌带如同银色的蛇,在葡萄架下蜿蜒伸展,细密的水珠正顺着微孔渗入土壤,在地表晕开一圈圈深色的印记。</div> 林夏跟着她往地头的简易棚走,凉鞋踩在带露水的草地上,鞋面很快蒙上了一层水汽。远处传来拖拉机突突的声响,几个职工正蹲在田埂上抽烟,目光时不时往我们这边瞟,烟圈在晨光里散得很慢,像是些没说出口的疑虑。<br><br><div>“刚开始推滴灌的时候,三队的老马头拿着坎土曼把管道刨了三次。”王丽掀起棚角的帆布帘,一股混合着机油和沙土的气味扑面而来,“他说祖祖辈辈都是大水漫灌,哪见过这么金贵的浇水法。我把水利局的技术员请来三次,带着测墒仪在他地里蹲了五天,终于算出一笔明白账,滴灌比漫灌省水60%,还能多收两成葡萄。”<br><br></div><div>她从铁架上取下一卷图纸,风刮得纸张哗啦啦响。林夏注意到图纸边缘已经磨起了毛边,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有些地方还沾着干涸的泥浆。“最麻烦的是铺设主管网那年冬天,戈壁滩上零下二十摄氏度,挖掘机挖不动冻土层,只能靠人工刨。有天夜里突然刮起黑风,把刚埋好的管道全掀了出来,第二天我们在沙包后面找回了七截断裂的PE管。”<br><br></div><div>王丽的指尖划过图纸上的红叉,那里标注着当年管道爆裂的位置。“职工们蹲在雪地里哭,说这是老天爷不叫人好过。我把自己的棉被拆了裹在接口处,烧了三堆篝火烤冻土,硬是带着党员突击队把管道重新接好了。那天我冻得失去知觉,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马老四家的热炕上,他婆娘正用羊油给我擦冻裂的脚后跟。”</div> 帆布棚外传来争执声,五队的李翠花叉着腰站在葡萄架下,头巾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王场长你倒是说说,这狗屁膨大剂要是把瓜烧坏了咋办?去年的哈密瓜虽然小,但甜得能粘住牙,现在非要搞这些新名堂!” 她脚边的筐子里堆着刚摘的哈密瓜,表皮的网纹还挂着新鲜的白霜。<br><br><div>王丽放下图纸快步走过去,拿起一个哈密瓜掂了掂:“翠花姐,这不是膨大剂,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稀释比例是千分之三。我在试验田试了两年,你看这瓜的糖度计读数……”她从口袋里掏出个巴掌大的仪器,探针刺入瓜瓤的瞬间,液晶屏上跳出18.7的数字,“比去年还高两个点呢。”<br><br></div><div>李翠花的脸涨得通红,手里的坎土曼在地上划出深深的沟痕:“我不管啥计,反正这东西要是害了我的瓜,我就把瓜田全平了种棉花!” 周围的职工跟着起哄,有人把草帽往地上一摔,说这是瞎折腾。<br><br></div><div>林夏注意到王丽的指关节在微微发白,但声音依旧平稳:“这样吧,二队的30亩哈密瓜,一半按老法子种,一半用新技术。要是新技术种出来的瓜卖不上价,差额我个人补。”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当着众人的面写下保证书,末了还按上了鲜红的指印。<br><br></div><div>日头爬到头顶时,王丽带着林夏往场部后面的冷库走。戈壁滩的正午热得像蒸笼,空气里浮动着葡萄熟透的甜香,远处的坎儿井渠水泛着粼粼的光,像是条融化的银带。“种得好只是第一步,卖得好才是真本事。”王丽踢开冷库的铁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激得林夏打了个哆嗦,“去年的葡萄运到乌鲁木齐,路上堵了三天,卸货时烂了一卡车,司机蹲在路边哭,我跟着掉眼泪。”</div> 冷库里码着整齐的周转箱,每个箱子上都贴着二维码。王丽拿起一个印有“红旗农场”字样的纸箱:“今年我联系了邮政冷链,从采摘到入库不超过四小时。这些二维码能追溯到具体地块,连哪天浇的水、施的啥肥都能查着。” 她忽然笑了起来,眼角的细纹里盛着阳光,“刚开始联系电商平台时,人家嫌我们量小,我带着样品坐了四十小时火车去杭州,在阿里巴巴总部门口等了三天,终于见到了采购总监。”<br><br><div>林夏摸着周转箱上的透气孔,忽然发现每个箱子的角落都印着小小的骆驼刺图案。“这是土疙瘩媳妇设计的,她现在是我们的美工。” 王丽的声音软了些,“她教妇女们用葡萄藤编筐子,去年光这一项就增收了两万多。前阵子她还给上海的客户开直播,教人家怎么挑哈密瓜,现在成了小网红呢。”<br><br></div><div>冷库外传来汽车喇叭声,三辆印着顺丰冷链的卡车正停在场院里。职工们扛着筐子往车上装货,李翠花的嗓门最亮:“王场长,你看我这半亩试验田的瓜,个个长得跟小炮弹似的!”她手里举着个金黄的哈密瓜,阳光透过瓜瓤,能看见里面细密的糖心。<br><br></div><div>王丽接过瓜在手里掂了掂,忽然往地上一摔。清脆的爆裂声里,蜜黄色的瓜肉溅出甜汁,引得周围人一阵惊呼。“大家看,这瓜的糖心能占到三分之二,”她捡起一块递到李翠花嘴边,“尝尝?”<br><br></div><div>李翠花嚼着瓜肉,脸上的褶子笑得像朵菊花:“甜!真甜!明年我那30亩地全用新技术!”周围的职工们爆发出哄笑,笑声惊飞了落在卡车顶上的麻雀,也惊散了远处戈壁滩上的热流。</div> 林夏站在冷库的阴影里,看着王丽被职工们围在中间,忽然明白老场长说的“雷厉风行”背后,藏着多少柔软的坚持。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远处的坎儿井、葡萄园连成一片,像是幅刚刚完成的油画,每一笔都蘸着戈壁滩的阳光和汗水。<br>夜幕降临时,场部的会议室还亮着灯。王丽趴在桌上核对订单,电脑屏幕的光映在她疲惫的脸上。林夏看见她的笔记本上写着一行字:“要让红旗农场的葡萄,甜过吐鲁番的月光。”窗外传来坎儿井的水流声,叮咚叮咚,像是在为这个夜晚伴奏。<br><br><div>场部办公室的打印机又开始吞吞吐吐地吐出快递单,沙沙声响里混着李翠花的大嗓门。她戴着老花镜蹲在纸箱堆里,手里的记号笔在包裹上划出歪歪扭扭的地名:“上海、广州、深圳……王场长你看,这单都寄到海南岛去了!”窗台上的绿萝垂着气根,叶片上还沾着早上喷水的水珠,映得满室订单都泛着湿润的光泽。<br><br></div><div>王丽刚挂了顺丰的电话,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看着后台跳出的实时销量数据,嘴角忍不住往上扬。“上个月光葡萄就卖了三万单,比去年全年还多。”她转身从铁皮柜里抽出一沓质检报告,纸张边缘被手指磨得发亮,“这是刚从农科院拿来的检测结果,咱们的葡萄糖度比国家标准高出两个百分点。”<br><br></div><div>林夏正对着电脑整理采访素材,忽然听见微信提示音接连响起。屏幕上跳出十几个相同的头像,都是购买过红旗农场葡萄的客户,文字间满是愤怒的感叹号:“你们的葡萄怎么回事?酸得能掉牙!”“包装和上次不一样,是不是假货?”她心里咯噔一下,刚要说话,办公室的电话就尖锐地响了起来。</div> “王场长吗?我是乌鲁木齐的经销商老张!”听筒里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昨天收到的两箱哈密瓜,切开全是白心的,客户都把货退回来了!你们这是砸自己的牌子啊!”王丽捏着话筒的指节泛白,目光扫过墙上“诚信为本”的锦旗,忽然觉得那鲜红的颜色有些刺眼。<br><br><div>挂了电话,她抓起样品箱就往冷库跑。林夏紧随其后,凉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急促的嗒嗒声。冷库里,王丽把正品哈密瓜和客户寄回的样品并排摆在台面上,锋利的水果刀落下,清脆的断裂声里,两瓣瓜肉形成鲜明对比,正品的橙黄糖心像融化的蜂蜜,而样品的白瓤里嵌着密密麻麻的硬籽。<br><br></div><div>“你看这网纹,”王丽指着样品瓜的表皮,指甲划出细微的痕迹,“咱们的哈密瓜网纹是菱形的,间距均匀,这假货的纹路乱得像蜘蛛网。还有包装上的骆驼刺图案,正品是五片叶子,仿冒的只有四片。” 她忽然将瓜重重摔在地上,白瓤溅起的汁液里,混着没忍住的哽咽声。<br><br></div><div>李翠花不知何时跟了进来,看到地上的烂瓜突然哭出声:“我那半亩试验田的瓜,好不容易才打出名气,这黑心肝的咋就敢仿冒呢!” 她的头巾滑落在肩上,露出被晒得黝黑的脖颈,上面还留着摘瓜时被藤蔓勒出的红痕。库房外传来职工们的议论声,有人把刚印好的包装盒踩在脚下,说这电商生意怕是做不成了。</div> 林夏突然想起采访时拍的照片,赶紧从相机里调出图片。屏幕上,土疙瘩媳妇设计的包装细节清晰可见:骆驼刺图案旁边藏着个极小的“红”字水印,只有迎着光才能看见。“这就是证据。”她指着水印对王丽说,“我们可以联系专业机构做商标鉴定,再收集客户收到的假货样本,总能找到源头。”<br><br><div>王丽抹了把脸,忽然抓起电话:“小张,把近三个月的订单地址整理出来,重点标出发货地是吐鲁番周边的!”她转身从文件柜里翻出商标注册证,塑料封皮上还沾着去年申请时的墨迹,“当初注册‘红旗坎儿井’商标花了半年,现在绝不能让这牌子毁了。”<br><br></div><div>接下来的半个月,场部办公室成了临时作战室。林夏把笔记本电脑架在堆满样品的桌上,屏幕上滚动着各地客户发来的假货照片。王丽带着土疙瘩跑遍了乌鲁木齐的水果批发市场,在一家挂着“红旗农场直供”招牌的摊位前,终于见到了那些仿冒的哈密瓜。<br><br></div><div>“你们这瓜哪来的?”王丽抓起一个瓜掂了掂,表皮的网纹果然乱得像团麻。摊主是个精瘦的汉子,叼着烟斜睨着她:“进货渠道保密,反正比你们农场的便宜三成。” 土疙瘩突然扯开货箱,里面的包装赫然印着四叶骆驼刺,只是图案边缘模糊得像打了马赛克。<br><br></div><div>“这是侵权!”王丽掏出商标注册证拍在摊位上,烟蒂烫在她手背上都没察觉。摊主却嗤笑一声:“戈壁滩上的瓜长得都一样,你能证明这不是你们家的?”周围突然围拢来几个壮汉,阴影瞬间笼罩了摊前的阳光。</div> 林夏悄悄按下录音笔,假装在拍水果,镜头却对准了货箱上的物流标签。回去的路上,她把录音发给做律师的朋友,对方回电说必须找到生产窝点才能固定证据。“明天我跟你去吐鲁番。”林夏看着王丽发红的眼眶,“我认识那边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或许能帮上忙。” <br><br><div>吐鲁番的葡萄园里还挂着零星的残果,秋风卷着枯叶掠过晾房的木格窗。在当地同行的带领下,他们在一片废弃的砖窑厂后找到了仿冒窝点。十几个工人正往“红旗坎儿井”的箱子里装瓜,旁边堆着印错图案的包装纸,风一吹,四叶骆驼刺在地上打着旋儿。<br><br></div><div>王丽突然冲过去按住打包机,手指被铁皮夹出红痕也不肯松开。“你们这样是犯法的!”她的声音在空旷的砖窑里回荡,惊得梁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窑厂老板从屋里出来,手里把玩着串核桃:“王场长别这么大火气,都是混口饭吃。要不这样,我每箱给你提五块钱,就当加盟费了?”<br><br></div><div>林夏趁机拍下工人打包的视频,手机镜头扫过墙角的印刷机,上面还沾着未干的油墨。“我们已经联系了市场监管局,”她举着手机往前走了两步,“这些证据足够吊销你们的营业执照了。”老板脸上的笑突然僵住,核桃串“啪嗒”掉在地上。</div> 执法人员赶来时,夕阳正把砖窑的影子拉得老长。看着仿冒品被一箱箱查封,李翠花突然蹲在地上哭了:“我就说嘛,邪不压正!” 她手里攥着块正品瓜皮,橙黄的糖心在暮色里依然发亮。王丽拍着她的背,忽然发现这个总爱跟自己拌嘴的妇女,鬓角已经生出了白发。<br><br><div>回到农场的那天,场部的广播里放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土疙瘩媳妇带着妇女们在库房里赶制新包装,这次的骆驼刺图案旁多了个二维码,扫开能看到葡萄架下的实时监控。“以后客户能亲眼看着咱们摘瓜装箱。” 她举着样品给林夏看,眼里的光比电脑屏幕还亮。<br><br></div><div>林夏把整理好的证据交给律师时,顺手附上了一篇新闻稿。三天后,《新疆日报》的头版刊登了《戈壁瓜香里的维权战》,配图是王丽和职工们举着正品与假货的对比照片。没过多久,阿里巴巴平台发来消息,说已将所有仿冒店铺下架,并开通了红旗农场的官方旗舰店。</div> 第一场雪落下时,场部办公室的打印机又开始忙碌。王丽看着后台跳出的“正品保障”标识,忽然想起老场长说过的话:“坎儿井能流千年,靠的不是石头垒的渠坝,是人心守的规矩。”窗外的雪花落在葡萄架上,簌簌的声响里,仿佛能听见坎儿井的水流正穿过冰层,奔向春天的田野。<br><br><div>林夏收拾采访本时,发现王丽的笔记本上又添了新的字迹:“品牌是长在地里的,要像侍弄葡萄苗那样,天天浇水施肥,才能结出甜果子。”她忽然明白,这场维权战赢得的不只是商标,更是红旗农场人对土地的敬畏,对诚信的坚守。<br><br></div><div>冷库外的顺丰卡车又鸣响了喇叭,车身上的“冷链直达”字样在雪光里格外醒目。李翠花扛着最后一箱哈密瓜往车上装,头巾上的雪粒落在瓜箱上,很快就化成了小小的水珠,像是给那些即将远行的甜蜜,盖上了一枚来自戈壁的邮戳。</div> <h5>(图片来自网络,谨在此表示感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