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隆德象山园</h5> 宁夏·六盘山 住在隆德县城北,象山园的入口牌楼就在旁边,从这里到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景区只有8公里。我们一早出了酒店,想在去景区的路上顺便解决早餐问题,没想到离景区还有2公里时才勉强找到一个吃早饭的地方——峰台村一户制作面条的人家,一位回族小伙子接待了我们。<br> “能不能下两碗面?”我们知道没有别的选择,就直接问。<br> “可以。”小伙子爽快答应。<div><br> 利用等面的时间,我们随便在店外转了转。峰台村很漂亮,像城里的小区,干净整洁。宣传栏张贴着家风家训,分为爱国爱家、崇德向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家国情怀、修身齐家几个板块,很有意思。村里人生活悠闲,一大早便有人支起牌桌,还有人围观。墙上的一则红纸布告引起我的兴趣,是村子所在的庙山山神庙寺庙委会的迁移募款告示,写告示的人颇有文字功底,短短几百字,说理透彻,言辞恳切,读来赏心悦目。</div><div><br> 回到店门口,迎面一位妇女走过来,问我们有什么事,我们回答吃面,她用浓重的方言说“冇面”。我们笑了,说小伙子正在给我们做,原来她是小伙子的母亲。小伙子见我们回来,问我们要宽面还是细面,我们说要细面,他才开动面条机现场制作,然后拿到厨房架起柴火煮面。他母亲帮忙切菜,话匣打开跟我们聊起来,像家人一样。有些地方,看一眼便印象深刻,六盘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就是如此吧。</div><div><br></div> <h5>六盘山下</h5> 吃完饭很快到达景区。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景区依山而建,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像很多红色景点一样免费,但上山需坐景交车,单程20元/人,来回30元/人。如果不想乘车,可从红军小道步行上山,来回7公里。为了节约时间和体力,我们选择乘车上山,从红军小道步行下山。<div><br>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属南北走向山脉,最高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山路曲折蜿蜒,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故称六盘山。因降雨较多,气候湿润,六盘山树木葱笼,宛如黄土高原上的一个"绿色岛屿"。</div><div><br></div> <h5>六盘山</h5> 景交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道盘旋而上,山谷风光怡人,七月的阳光明亮灼目,山风却挟着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半小时后到达山腰主景区。<div><br> 纪念广场建在一片开阔地上,长宽约百米,入口有两座群雕,分别为六盘山群众喜迎红军和红军翻越六盘山,并排六根文化柱,镌刻着井冈山、瑞金、遵义、将台堡、延安和天安门6个彪炳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地点。</div><div><br></div> <h5>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景区全景</h5> <h5>纪念广场入口</h5> <h5>纪念广场</h5> 广场上竖立的影壁墙高12米,宽60米,为红一、二、四方面军三面军旗造型,旗上有江泽民题写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镀金大字。看到这心中产生一个疑问,红二十五军虽不是三大主力红军,也是红军长征四支队伍里的一支,不知为什么没有红二十五军的军旗?<div> <br> 穿过影壁墙,拾级而上,就是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建于2005年,展陈面积2160平米,以红军不怕远征难、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长征永远在路上为主题,采用大量图片、实物和场景、雕塑等,全面反映了四支红军队伍长征的历程,以及经过固原、六盘山地区的活动情况。</div><div><br></div> <h5>广场军旗造型</h5> <h5>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h5> 馆内灯光幽幽,玻璃柜内陈列着那些带着历史印记的物件,粗布军装早已褪色,军帽上的五角星有些暗淡,草鞋、绑腿、子弹袋似乎还散发着烽火硝烟的味道,还有锈迹斑斑的搪瓷碗、磨得发亮的马灯、字迹模糊的行军图……它们沉默无言,却比任何解说词都更直抵人心。<div><br> 看着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曲折的线条如荆棘般爬满半个中国版图,而六盘山正是这荆棘丛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35年8月17日红二十五军攻占隆德,连夜向陕北方向行军,成为第一支翻越六盘山的红军队伍。仅仅50天后,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分左、右两路从张易堡出发,沿原州区莲花沟登上六盘山。</div><div><br></div> <h5>红军衣物一览</h5> <h5>翻越六盘山(上为中央红军行军路线,下为红二十五军行军路线)</h5> 陕甘支队与红二十五军的翻山路线不同,两支队伍走了不同的路,却到达了同一个目的地。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被誉为胜利之山、曙光之山。<div><br></div><div> 时值深秋,大雁南飞,毛泽东在山顶饱览六盘雄姿,坐在一块石头上对张闻天和王稼祥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 想到翻过这座山,到陕北再无高山险峰阻挡,红军北上即将到达目的地,毛泽东心旷神怡,精神振奋。长征一路走来,红军队伍经过严峻的考验,虽减员甚多,却仍是一支精干之师,中国革命将面临新的形势,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不禁感慨万千,主席胸中诗句如歌而发。<br><br><h5> <i>天高云淡,望断南归燕,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i></h5><br> 这首《长征谣》很快在红军中传唱开来,后改为清平乐调,刊登在1957年的《诗刊》创刊号上,就是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让世人皆知,更使六盘山名闻天下。</div><div><br></div> 出纪念馆,来到纪念馆顶部的平台之上,俯瞰群峰,视野霍然开阔。六盘山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山体呈现于眼前,青苍如墨,在薄云淡雾中显得格外肃穆沉静。玻璃质感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巍然矗立,碑名由江泽民题写,两侧分别是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div><br> 纪念碑很特别,和我们一路看到的纪念碑给我们的感觉都不同。造型简单朴实,没有雕塑,只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长方体,像一本厚厚的书,书脊上是碑名,内容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立在青山之上天地之间,油然而生庄严与厚重之感。</div><div><br></div> <h5>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h5> 与纪念碑相对的山坡,有小路直通纪念亭和吟诗台,我们兴致很高,登山寻访。<div><br> 沿小路上行230米为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建于1985年,是景区最早的建筑。“长征纪念亭”为胡耀邦题写,飞檐斗阁,踞六盘山巅,与纪念馆、纪念碑南北呼应,相得益彰。</div><div><br></div> <h5>纪念亭和吟诗台</h5> <h5>长征纪念亭</h5> 再上行270米是吟诗台,建于2005年,青砖做墙,赭石为台,旗杆相围,红旗飘飘。当然毛泽东不可能在这里吟诵,只是为了纪念毛泽东长征途经六盘山时即景抒怀构思创作《清平乐•六盘山》而建。<div><br> 我漫步吟诗台,翠峰环拥,天高云低,山岚浮动,苍茫无际。那铿锵的词句正乘着猎猎山风,穿越时光,在我耳边回响,便情不自禁朗诵起《清平乐•六盘山》。这是自驾长征路以来,我第二次即景朗诵,上一次是在娄山关。</div><div><br></div> <h5>吟诗台</h5> 下吟诗台至红军小道,顺山谷而下,2.5公里长的小道以雕塑和微缩景观再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从山下往上依次为:出发于都河、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遵义会议、攻战娄山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懋功会师、艰难草地行、奇袭腊子口、决策哈达铺、会师将台堡、奠基大西北。<div><br> 我们从山上往下走,顺序正好反过来,尽管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我们基本都已走到,还是津津有味地一个一个仔细观赏。这些雕塑和微缩景观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加之依山谷而建,自然与人工结合,亦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景观处还设有相关知识问答,边看边想,更添趣味。</div><div><br></div> 红军小道下山 <h5>红军小道—微缩景观</h5> 红军小道入口大门有联云:感悟历史重走长征路,继往开来再登胜利山。恰如其分,刚才的小道仿佛让人又走了一遍长征路,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景区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引人入胜,韵味悠长。<div><br> 六盘山,不仅有自然给予的地理高度,还有长征赋予的精神高度。不到长城非好汉就是一种精神,“缚住苍龙”就是一种信念。纵使前路遥遥,山高水远,只要精神不颓信念不灭,便没有无法抵达的远方。</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盘山</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8月</h3> <h1>附图:</h1> <h5>纪念广场全景</h5> <h5>纪念碑留影</h5> <h5>碑面——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h5> <h5>我在吟诗台</h5> <h5>红军小道(左下角)</h5> <h5>红军小道下山途中</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