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故里看南戏博物馆‌

清晰视界

阴雨绵绵的周末午后,我沿着朔门熟悉的街巷走向四营堂巷,这座记忆中的民国建筑——直到看见“南戏博物馆”的标志,才惊觉老宅竟是戏曲宝库。作为老朔门人,在街巷间游走多年,最熟悉的屋檐下藏着最惊艳的文化馈赠。当指尖触碰到门廊冰凉的立柱时,忽然明白这些被雨水浸润的建筑肌理,恰似戏曲艺术在岁月中沉淀的韵味,越是潮湿阴冷,越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3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八个展厅静静诉说着南戏的千年风华。钱庄旧址昔日的叮当声响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荆钗记》、《拜月亭记》的电子唱段——虽然参观当日没有现场演出,但历史与艺术仍在此奇妙共鸣。站在展柜前,那些泛黄的戏文稿与数字化展陈形成奇妙对话,让我看见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的生命力,就像窗外的雨滴,千年来从未改变下落的轨迹,却永远能找到新的容器。 大厅的电视屏幕上,南戏影像循环播放。展厅内褪色的戏服与道具静默陈列,而屏上的水袖仍在空中划出优雅弧线,这种虚实结合的展陈方式,清晰勾勒出南戏从北宋温州俚曲到明清传奇的演变脉络。当看到“永嘉杂剧”的影像时,突然意识到这些古老艺术形式从未真正消失,它们以新的形态延续着文化基因,就像博物馆里永远不会干涸的雨水,在屋檐下编织着新的故事。 在《张协状元》展厅,两位小朋友戴着耳机沉浸在南戏唱本里,我凑近细看时,他们专注的神情与玻璃柜中的古老戏文悄然呼应。这个画面让我深感欣慰,年轻一代正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接触传统文化,就像老戏班在温州街头传唱新戏一样,艺术的火种永远在传递中生生不息,而窗外的雨声,仿佛成了最自然的伴奏。 这座民国西洋风格的建筑静静矗立,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往昔岁月,拱形的门窗与雕花的廊柱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华。离开展馆时,雨依然下着,伞面上敲打的声响,竟与展厅里隐约的戏曲旋律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原来文化传承从来不需要晴空万里,只要心中有戏,再绵长的阴雨也浇不灭艺术的光芒。 【温馨提示】:南戏博物馆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四营堂巷50号,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现场扫二维码可免费入场参观。 摄影/编辑: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