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南京照相馆》引发网络热议。这本应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严肃对话,却被别有用心的势力扭曲成一场荒诞的"梗文化"表演:"有钱人家孩子暑假日本旅游,没钱人家孩子暑假看南京照相馆"的所谓"新梗"在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更有某些"意见领袖"公然宣称"给一万块也不看"此类影片。当历史的伤痕被异化为流量密码,当民族的情感被当作舆论战的筹码,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场围绕历史叙事的争夺,本质上是正义与邪恶、真相与谎言的较量。</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软刀子":从"去罪责化"到"情感绑架"</p><p class="ql-block"> 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问题的操弄,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虚构论",到美化侵略战争的"文明开化vs野蛮清廷"论,再到如今通过雇佣"水军"制造"观影阶层对立"的戏码,其核心逻辑始终是:通过解构历史罪责、消解民族情感,为军国主义余孽的复活清除思想障碍。</p><p class="ql-block"> 此次争议中,某些"京爷"模样的"意见领袖"堪称典型标本:他们一边将屠杀巴勒斯坦平民的以色列称为"伟大国家",一边要求中国人"放下对日本的仇恨";他们一边推崇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一边贬损中国历代王朝的历史贡献。这种"双标"背后的逻辑,是将历史问题简化为"个人情绪",将民族伤痕异化为"认知缺陷",最终达到"以个体恩怨掩盖集体罪责"的目的。更值得警惕的是,当"看历史题材影片"被偷换为"阶层对立"的符号,当"铭记苦难"被污名化为"煽动仇恨",历史虚无主义已从学术领域的"软刀子",演变为撕裂社会共识的"利刃"。</p><p class="ql-block"> 二、日本外务省的"认知战"迷思:为何总在"帮倒忙"?</p><p class="ql-block"> 此次争议的舆论场中,处处可见日本外务省"资助项目"的影子。从邀请"亲日派"担任"文化使者",到通过NGO组织网络水军带节奏,从资助所谓"中日友好"纪录片到炒作"中国反日情绪"议题,日本右翼势力似乎坚信:只要持续淡化侵略历史、割裂中日民间情感,就能为修宪扩军、重温"大东亚共荣圈"旧梦铺路。</p><p class="ql-block">然而历史早已证明,这种"认知战"从来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937年南京城的血火、731部队的罪证、慰安妇的泣诉,是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铁证;中国民众对历史的铭记,不是因为"记仇",而是因为"不忘来路"。当日本外务省资助的"水军"试图用"旅游VS观影"的二元对立消解历史严肃性时,反而让更多中国人看清:真正该被"警惕"的,不是某个国家的民众,而是那些至今仍在为军国主义招魂的势力;真正该被"批判"的,不是正常的民间交流,而是试图篡改历史的意识形态操纵。</p><p class="ql-block"> 三、超越仇恨的历史观:在铭记中守护和平</p><p class="ql-block"> 面对历史,我们既要警惕"仇恨泛滥"的陷阱,更要反对"历史虚无"的侵蚀。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言:"与日本学者讨论战争史,会把我逼成民族主义者。"这种"逼成",恰恰是因为某些势力始终不愿直面历史的残酷真相——南京城30万冤魂不会因"中日友好"的口号消失,731部队的实验报告不会因"学术研究"的包装变白,慰安妇的血泪控诉不会因"无证据"的否认湮灭。</p><p class="ql-block">但铭记历史,绝不是为了延续仇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揭示:战争的本质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垄断资本争夺利益的工具。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从殖民掠夺到世界大战,每一次人类浩劫的背后,都是少数利益集团将普通民众推向战火的悲剧。今天,当全球经济危机阴云不散,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们更需以史为鉴:只有彻底清算战争根源,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破资本垄断,才能真正避免"南京大屠杀"的重演。</p><p class="ql-block"> 结语:让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p><p class="ql-block"> 《南京照相馆》的镜头里,有战火中坚守的平凡人,有黑暗里闪烁的人性光。这或许正是历史的真谛:它既记录着最残酷的暴行,也见证着最顽强的抗争;它既需要我们铭记苦难,更需要我们超越仇恨。</p><p class="ql-block">对于日本右翼势力,我们想说:用"认知战"篡改历史,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孤立;用"新梗"消费苦难,终将被历史的洪流吞没。对于普通民众,我们想说:分清"历史的罪人"与"普通的民众",警惕"仇恨的陷阱"与"资本的操纵",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我们凝视《南京照相馆》中那些黑白影像时,看到的不仅是民族的伤痕,更是文明的警示——唯有铭记,方能守护;唯有正视,方能前行。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对未来最庄重的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