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陕北:黄土地的馈赠——搅团

泉水

<p class="ql-block">  在陕北广袤的黄土地上,藏着无数勾人馋虫的美食,而搅团,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灵魂佳肴”。它揣着陕北人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记忆,更是岁月沉淀给这片土地的珍贵馈赠。</p><p class="ql-block"> 陕北坐落在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的气候里,耐旱的荞麦、玉米成了当家粮食。聪慧的陕北人就地取材,把粗粮巧加打磨,便有了搅团这道滋味。搅团的食材简单纯粹,荞麦面当属首选。可要说做出一碗绝味搅团,却绝非易事——得耐住性子,更要拿捏好技巧。</p><p class="ql-block"> 做搅团的过程,活像一场“力量与技巧的共舞”。水烧开了,一只手攥着荞麦面往锅里匀匀地撒,另一只手抡起擀面杖,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这搅动是实打实的力气活:既得使劲把面疙瘩打散,免得结块,又得控好速度和力道,让面与水缠缠绵绵融成一团。搅着搅着,面糊渐渐稠了,为防夹生,得添些开水,炖上几分钟。再接着搅时,面糊会稀些,就得再撒把面粉。就这么反复着,直到面粉撒完,软硬也恰到好处才罢手。</p> <p class="ql-block">  刚出锅的搅团,颜色诱人,谷香直往鼻子里钻。吃法也透着巧思:趁烫铲到盘里或碗中,用勺子蘸点汤料,在搅团中间压出个火山口的凹陷。</p><p class="ql-block"> 汤料的讲究可不少。早年陕北人多用自家腌的酸菜汤,丢进葱花、韭菜,撒上调料,熬出清清爽爽的酸汤;也可用熬好的西红柿酱,或是蒜泥、香醋、酱油调一碗蒜汤。不同搭配,给搅团裹上不同滋味,却都让人吃了还想再来一口。</p><p class="ql-block"> 把汤料盛进搅团的“火山口”,再浇一勺红亮亮的油泼辣子。吃搅团也有章法,得从边儿上慢慢往中间挪。筷子夹一块搅团,蘸着中间的汤料送进嘴,舌尖轻轻一抿就化了,酸汤的清爽、辣子的香辣在嘴里炸开,哪怕没胃口,也能被这一碗勾得食欲大开。当然,也可以把搅团铲到碟子或碗里,浇上汤料吃,即所谓的“水围 城”了。</p> <p class="ql-block">  在清苦时代,搅团是陕北人家餐桌上的老熟人。粗粮的质朴,养着一代又一代陕北人。尤其是玉米面搅团,就着西瓜皮熬的菜,陪着人们熬过了几度饥荒时期。那时粮食金贵,搅团没有大鱼大肉的排场,却裹着满当当家的暖。如今日子好了,大鱼大肉不稀罕了,搅团仍是陕北人放不下的念想。它早不只是一碗吃食,更成了个念想的符号,装着陕北人的乡愁。端起一碗搅团,童年的片段、故乡的光影就涌了上来,所有的牵挂,都在这一口软糯里落了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