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喋血丹心</p><p class="ql-block"> 烟雨中篇历史小说</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章喋血丹心著春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镂骨铭肌的靖难之役,在同朝为官的金幼孜眼中,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的那幕,金陵城的烽烟尚未散尽,朱棣的玄甲铁骑已踏碎金川门残垣时的惊心,永远刻在金幼孜阴影里。而在历史的夹缝中,两位江西同乡——练子宁与金幼孜的命运,正随着王朝更迭走向截然不同的终点。</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新淦县邑庠的书声里,少年练子宁曾对金幼孜笑言:“子异日必为良臣,我必为忠臣,无相负也!” 彼时赣江清波映照着两张意气风发的面孔,谁能料想,这誓言竟成谶语。练子宁以血肉之躯撞向权力铁壁,金幼孜则斡旋于新朝庙堂,二人如赣水支流,一者奔涌成瀑,一者静水深流。</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受朱元璋、建文帝两代君王器重,从翰林修撰升至御史大夫,力主削藩,直言敢谏。建文元年,他死谏诛杀通敌将领李景隆,叩首流血直至昏厥,建文帝却避而不见。</p><p class="ql-block"> 而金幼孜在建文朝时,仅为从七品户科给事中,壮志难伸。燕王破城后,他选择归顺,因文采卓绝被朱棣擢入文渊阁,随驾北征,记录山河形胜,终成永乐朝“北征诗史”的书写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站在文渊阁的窗前,望着檐角滴落的雨水。那雨滴砸在青石板上,碎成无数细小的水珠,又汇入暗渠,流向不知名的远方。他忽然想起许多年前的某个雨天,练子宁曾指着檐下的水洼说:"你看,水至柔,却能穿石。"那时的练子宁眉目清朗,眼中似有星火,仿佛世间一切不公皆可被他一句诤言击碎。</p><p class="ql-block"> 而今,那双眼早已湮灭在聚宝门的风沙里。</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缓缓合上手中的《春秋要旨》,指腹摩挲着书页边缘——那是练子宁生前最常翻阅的一册。建文二年的殿试前夕,他们曾彻夜辩论《春秋》大义。练子宁执笔在纸上狂书"董狐直笔",墨迹力透纸背:"史官当以死护真,岂能曲笔逢迎?"金幼孜却将茶汤泼在砚台里,看墨色渐渐晕开:"若史官皆死,谁来续写春秋?"练子宁大笑拍案,震得烛火摇曳:"幼孜啊幼孜,你总想着'续',我却只求'正'!"</p><p class="ql-block"> 此刻,书页间忽然飘落半片枯叶。他猛地推开窗,寒风卷着雪粒扑进来。远处宫墙上,朱棣新题的"永乐"二字在雪幕中猩红如血。</p><p class="ql-block"> "子宁兄......"他无声地翕动嘴唇。</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的北征途中,某个深夜。朱棣曾醉醺醺地拎着酒壶闯进帐中:"爱卿可知,朕最恨哪种臣子?"金幼孜垂首盯着案上地图,忽然发现自己在无意识描摹江西的轮廓——那是练子宁血书"在"字的最后一横。朱棣的刀鞘重重敲在图上:"朕恨那些自以为是的忠臣!比如你的故交......"</p><p class="ql-block"> 帐外风雪呼啸,金幼孜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想起练子宁被押赴刑场那日,自己躲在文渊阁的阴影里,透过窗棂看见玄甲卫拖着一具血肉模糊的躯体走过。那人的官袍已成赤色,却仍竭力昂着头,望向文渊阁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陛下。"金幼孜突然跪下,额头抵住冰冷的地砖,"臣愿为陛下讲一段《春秋》。"他不等朱棣回应便径直念起"崔杼弑君"的篇章,声音越来越响,几乎是在嘶吼。当念到"太史兄弟前赴后继"时,朱棣摔碎酒壶拂袖而去。</p><p class="ql-block"> 雪地上,金幼孜用剑尖划出"江西"二字,又迅速抹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宣德六年冬,弥留之际的金幼孜命人取来一方青石砚。这砚是当年两人共用的旧物,背面刻着首尾相衔的双鱼。他用颤抖的手指蘸药,在砚底写下"子宁"二字,又添了半句"无相负也"。墨迹未干,窗外赣江方向忽传来隐隐雷声。侍从后来回忆,垂死的阁老突然睁大眼睛,瞳孔里映出两道少年身影——一个挥毫如剑,一个捧卷如镜,正并肩走向赣江的漫天霞光。</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的葬礼极简,却暗藏玄机。民间传言,这位三朝重臣的灵柩竟有十副,九副空棺分葬各处,唯有一副真正的棺木在夜色中悄然运往故乡——峡江,赣江江畔的月光山(后来人称这座山叫金门圣)。棺中仅三物:那方刻着双鱼的青石砚、半卷批注过的《春秋》,以及一片从漠北带回的胡杨叶——叶脉早已干枯,却仍倔强地舒展,如他生前最后一次北征时,在风雪中挺直的脊背。</p><p class="ql-block"> 送葬的队伍行至聚宝门下,忽有江风骤起,素白的幡旗翻卷如浪,露出城门上那道暗褐色的旧痕——那是练子宁头颅悬挂十年留下的印记。抬棺的脚夫忽觉肩上一沉,仿佛有无形的手压住棺木。走在最后的老仆揉揉昏花的老眼,竟见两道虚影立于城门阴影处:一着翰林官袍,一披血染白衣,相视片刻,同时抬手作揖,衣袂交叠间化作青烟散去。老仆不敢声张,只将此事记入族中秘录,末了添一句:</p><p class="ql-block"> "金公与练公,阴阳两隔,魂犹同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夜,峡江老家的金氏祠堂传来异响。族人举烛查看,只见正梁裂隙中生出一株灵芝,形若并蒂莲,其色赤金相间。族老焚香祝祷,称此为"文曲合璧"之兆。唯有金幼孜的幼子沉默不语——他怀中揣着父亲临终前寄回的家书,信封里夹着一枚枫叶,叶脉间隐现四字:"忠义两全",笔锋凌厉如刀,分明是练子宁的手迹。可练子宁早殁于四十年前,这叶上字痕,又是何时所留?</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一位游方道士在月光山下的赣江边拾得半块残砚。砚上双鱼纹仅存一尾,另一尾断裂处光滑如镜,似被利刃斩断。道士将残砚供于三清像前,每至子夜,便闻砚中传来争执之声:一时是《春秋》"崔杼弑君"的诵读,一时是"成王安在"的诘问,最后总归于一声长叹。道士在笔记中写道:"阴阳双鱼砚,一尾载文脉,一尾负血勇,分则两伤,合则......"后半页被江水浸湿,字迹漫漶难辨。</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葬于月光山临江的崖壁上,墓朝赣水,背倚青山。守墓人发现,每年练子宁的忌日,必有一枝新鲜梅花出现在墓前。花下压着半卷残诗,皆出自《金川玉屑集》,纸页边缘焦黑,显是火中抢出的残本。更奇的是,梅花枝上总凝着霜,拂晓时分化作水珠滚落,如泪滴入土。</p><p class="ql-block"> 江水奔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赣江的水流了六百年,从未停歇。它记得少年时练子宁与金幼孜并肩立于新淦县邑庠的青石阶前,江水映着两张意气风发的脸。练子宁的指尖划过《春秋》竹简上"董狐直笔"四字,忽然拍案道:"史官宁断头不改一字,方为丈夫!"金幼孜却沉吟片刻,指尖轻叩石砚:"然《孟子》云'民为贵',若以死绝谏路,谁为百姓发声?"两人争执不下,最终泼墨为誓,砚中墨汁溅入江水,化作一黑一白两条游鱼,倏忽远去。</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他们尚不知,这黑白双鱼,恰似二人命运的隐喻。丹墀喋血。</p><p class="ql-block"> 当练子宁被缚至朱棣面前,史载其“语不逊”——他舌断仍以血书“成王安在”四字,直刺朱棣“周公辅政”的谎言。鲜血浸透殿砖的瞬间,朱棣的暴怒化作极刑诏令:磔刑肢解,悬首聚宝门十年;诛九族151人,流放姻亲371人,峡江故里四百余户血染赣水。</p><p class="ql-block"> 在灭族惨案里,有侍婢冒死救出幼孙练珍,或藏于嘉定“侯家大湾子”,后世复姓归宗。侄儿练大亨任嘉定知县,闻叔父死讯,携妻沉入浏河殉节等凝固的悲壮。</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燕王朱棣的杀戮下,有一种方孝孺赞其“博学有文”,弘治年间《金川玉屑集》辑录遗稿,李梦阳建金川书院题匾“浩然”,清乾隆追谥“忠肃”,其精神与文天祥共铸赣地风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的生存与愧疚。他的抉择并非怯懦。北征途中,朱棣夜半召他帐中长谈,关怀其“南人畏寒”;迷途山谷时,皇帝遣四十人搜寻,君臣相得之状,与练子宁的惨烈形成荒诞对比。</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终生未在诗文中直言练子宁之名,却在《北征录》写下“天地之德,何以为报”,暗藏对故友的愧怍。每经聚宝门,他仰见风中枯骨,是否想起少年那句“无相负也”?</p><p class="ql-block"> 宣德年间,他力主为建文旧臣平反,或是对昔日沉默的补偿。临终前梦回赣江书塾,泪落如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峡江老者的诘问穿透六百年时空:“永乐陛下,您说‘江西练氏九族已绝’?不!江西犹在,其魂名忠义,其骨为不屈!”</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以毁灭成就永恒。悬颅十年风化,反使“澄江似心”的赤诚化作赣水波涛,警示后世:权力可碎骨肉,难诛孤忠。</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以生存延续理想。他辅佐永乐开拓边疆、修撰《太祖实录》,间接实现练子宁“强国富民”的殿试抱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山矗立,赣水长东。同饮一江水的两位乡贤,终成明史镜像的两面——</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是撕裂长夜的闪电,用惨烈否定篡逆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是修补裂隙的细雨,以务实维系文明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当后世抚过《金川玉屑集》的残页与《北征录》的墨痕,或可领悟:</p><p class="ql-block"> 忠臣以死明道,良臣以生践道。喋血者铸丰碑,默行者为江流。</p><p class="ql-block"> 而赣水汤汤,终将汇入同一片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诘问:这截然不同的身后事,恰似明末忠良命运的隐喻:金幼孜以全尸分葬十方,练子宁以碎骨质问天地。当孙承宗全家47口殉国时,魏忠贤的党羽正将东林党人的喉骨制成"人笛";当杨涟被铁钉贯脑仍写下"血泪纵横"时,崇祯帝却在煤山自缢前痛呼"文臣皆可杀"。</p><p class="ql-block"> 历史有时就是个糊涂账。所谓忠良,在皇权眼中不过是制衡的棋子:朱元璋需要方孝孺的骨气装点门面,朱棣却将其十族诛尽;天启帝放任魏忠贤屠戮东林党,崇祯又翻案诛杀阉党。正如那赣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滔滔浊浪,昼夜不息地冲刷着"忠"字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忠魂不泯一腔血,万古千秋颂英名。"</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月光山崖崩裂,金幼孜的墓石坠入赣江。樵夫见青石沉水时,江心漩涡中浮起白骨一具,双臂紧抱残破《春秋》竹简。而南京聚宝门墙基下,某夜塌陷露出半截焦黑脊骨,上刻"浩然"二字——正是李梦阳为练子宁建祠所题堂名。</p><p class="ql-block"> 十副空棺的埋骨处,陆续长出梅树,花开时瓣带墨痕。守墓人传言,每值腊月十六,能听见崖畔有人对诵:</p><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谁无死——"</p><p class="ql-block"> "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 声落处,两尾游鱼跃出江面,一黑一白,倏忽远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6/28定稿於豫章</p> <p class="ql-block"> 《喋血丹心》</p><p class="ql-block"> 烟雨中篇历史小说创作后记</p><p class="ql-block"> ——历史小说的淬炼与叩问</p><p class="ql-block"> 搁笔掩卷之际,窗外的蝉鸣撕扯着盛夏的灼热,案头澄泥砚台沉淀的光泽里,倒映着数载春秋的跋涉。这部以明代忠臣练子宁为主角的中篇历史小说,其诞生过程恰似一场与历史的对弈——既要落子于史实的经纬,又需在文学的天空舒展翅膀。而这场对弈的每一步,都浸透了创作的艰辛、灵感的迸发与思维的极限挑战。</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小说的根基:在史海钩沉中打捞灵魂。</p><p class="ql-block"> 创作之初,我沉入地方志、明史典籍与文人笔记的漩涡,从《明史》中练子宁寥寥数笔的记载,到江西三洲故里流传的民间故事,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练氏家族的只言片语,甚至“侯家大湾子”地名的民间溯源,皆成为拼凑历史真相的碎片。这种考据并非徒劳的堆砌,而是为了触摸时代的脉搏——唯有知晓金陵丹墀的森严、靖难烽火的酷烈,才能理解练子宁血书“成王安在?”时,那撕裂时空的悲壮。</p><p class="ql-block"> 考据之艰:翻阅《明史》时,练子宁的事迹仅寥寥数语,而地方志的记载亦支离破碎。我曾为求证“三洲惨案”的具体细节,连续多日埋首省图书馆里,逐页比对不同版本的《临江府志》,乃至从民间族谱中捕捉到“侯姓”与“练氏”的隐秘关联。这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是历史小说家的基本功,却也最耗心神。</p><p class="ql-block"> 虚构之度:正如马伯庸所言,历史小说的上下层应是坚实史实,中间层留给文学想象。而《喋血丹心》的创作恰是如此,赣水风物的描写依托方志,而幼孙被忠仆救出的支线,则基于历史逻辑的合理虚构。虚构并非无根之木,而是从历史的缝隙中生长出的可能性——如“侯家大湾子”练氏一脉,就是在九十年代,偶然读到的一本上海杂志中,一篇关于练子宁侄子练大亨后裔在嘉定侯家湾子的故事,为创作注入了鲜活的血脉线索。</p><p class="ql-block"> 文中提及练大亨遗腹子改姓“侯”隐居的细节,与嘉定的侯家湾子中的“侯家湾”记载遥相呼应,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悲壮不仅存在于庙堂之上的喋血,更延续于民间蝼蚁般的顽强生存。这条线索成为小说中“血脉暗线”的灵感来源——那些散落的练氏后裔,如何在屠刀下偷生,又如何以沉默守护“练”魂,最终在宣德平反时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二、人物的塑造:在历史与人性间寻找平衡。</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的形象塑造,始终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血肉”间拉扯。金殿割舌的史实震撼人心,但要让读者共情,需还原他作为“人”的复杂性——从殿试对策时的少年意气,到工部恤民时的焦灼,再到最终以血明志的决绝。</p><p class="ql-block"> 灵魂的复现:是为还原一个练子宁真实的内心世界,我反复研读有关搜集得来的资料,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他的忧患与执念。例如,他在《谏伐安南疏》中写道:“民力已竭,而征调未已;疮痍未起,而鞭扑又加。”这种对百姓疾痛的切肤之痛,成为我刻画其工部生涯时的重要依据。而金殿血书一幕,则参考了明代士大夫“以死谏君”的集体心理,结合方孝孺“十族之诛”的记载,赋予其更具冲击力的悲壮感。</p><p class="ql-block"> 虚构人物的使命:侍女阿朱与嘉定遗孤等描写角色,并非仅为情节服务,而是历史洪流中的微观镜像。阿朱的忠诚源于明代婢女“以主为天”的伦理观,而遗孤的隐姓埋名则暗合靖难后建文旧臣后裔的生存策略。他们的存在,让历史的宏大叙事有了血肉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三、结构的淬炼:多线叙事与精神洪流。</p><p class="ql-block"> 初稿采用线性叙事,却难以承载历史纵深与后裔传承的时空跨度。七易其稿后,最终形成主线(练子宁)与暗线(散落民间的血脉)交织的架构。</p><p class="ql-block"> 结构的灵感与挑战:这一设计的灵感源自创作其他的中篇历史小说启示——历史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事件本身,更在于精神如何穿越党争黑幕,在岁月中生生不息。然而,多线叙事需精确把控节奏:金殿血书的浓墨重彩与三洲惨案的白描留白需形成张力;虚构支线如青铜纹饰般,既吻合时代肌理,又不喧宾夺主。最艰难处在于让散落的血脉暗线最终汇聚成精神的洪流,如赣江支流终归主脉,需反复调整章节顺序与笔墨比重。</p><p class="ql-block"> 侯家湾的文学意义:嘉定侯家湾的练氏后裔故事,为多线结构提供了具象支点。小说中,我虚构了侯家大湾子一些场景及人物刻画,但练大亨之孙侯居练(历史上改姓隐匿的遗孤)在宣德年间恢复练姓的情节,是确有其事。并以其视角回溯家族记忆——当侯家湾的老屋摩挲乾隆年间叶长春题写的门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时,那泛黄的木纹里蛰伏的,恰是六百年未绝的忠魂血脉。</p><p class="ql-block"> 四、思维的疆域:想象力与历史逻辑的博弈。</p><p class="ql-block"> 历史小说家的思维需在“考据的严谨”与“想象的自由”间游走。</p><p class="ql-block"> 时空的穿越:为还原练子宁登临观澜阁时的意气风发,我多次在观澜阁四周——赣江畔闭目冥想,试图以当代之身感受明初之风物。而书写金殿血书时,我甚至回顾每次的牙龈肿痛的感觉状态进入角色幻想,虽然没有练子宁的舌根剧痛、指尖蘸血,在宣纸上挥就“成王安在?”——这种沉浸式体验,是现实里无法给予的,但能让虚构场景迸发真实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空白”与“可能”:史书对练子宁幼孙的下落只字未提,这恰恰给了文学想象的空间。我记得峡江县志里曾记载了练子宁的后裔出现,以及说练氏在泰州也有后裔,所以虚构其被忠仆救出后隐匿泰州水乡的情节,既参考了明代江南水乡的渔村风貌,又暗合“忠义救孤”的文化母题。当然这也得于流放辽东的练氏一族留有血脉,能而以历史逻辑为锚点进行虚构。如泰州在明代属南直隶,远离政治中心,适合藏匿;而水乡密布的河网则为逃亡提供了地理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五、情感的淬炼:写作者与历史的双向拷问。</p><p class="ql-block"> 创作中最煎熬的,并非史料匮乏,而是如何让六百年前的忠魂与当代读者对话。</p><p class="ql-block"> 共情的困境:当练子宁在宣德年间终获平反时,我竟与书中人物一同潸然——历史的正义总是迟到,但文学可以赋予其温度。这种情感投入并非矫饰,而是历史小说家的宿命:我们既是时代的观察者,又是价值观的传递者。正如月关所言,历史小说需通过小人物的抉择,让读者思考“忠诚”“正义”等永恒命题。</p><p class="ql-block"> 自我的叩问:在书写三洲惨案时,我曾因过度沉浸于惨烈描写而连续失眠,甚至质疑是否该将历史的黑暗如此赤裸展现。最终我选择保留残酷,因为历史的警示价值正在于其真实性。这种抉择,亦是创作伦理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六、尾声:历史的回响与文学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喋血丹心》以历史背景的史实创作的小说,并非复刻一段往事,而是让练子宁的诘问穿透纸页。当然也为家乡的历史名人,为他们的曾经荣光与屈辱、坚守与牺牲而怆然泪下——那些被县志寥寥数笔带过的名字,那些在族谱泛黄纸页间蜷缩的亡魂,终将在文学的烛照下重新挺直脊梁,让后人触摸到他们衣襟上的风霜与热血。</p><p class="ql-block"> 写历史人物,是否产生读者共鸣?我想从"历史人性"中提炼永恒的人性光谱,在"当代语境"下重构可感知的情感符号,来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通过人性挖掘、叙事创新和价值观转换,既能保持历史的厚重感,又能激活其现代意义。正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实践的那样——让女娲的创造冲动与当代人的生命困惑相遇,才是历史文学的最高使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你(读者)合卷时,或许会恍惚看见赣江奔流的不只是水,还有士人风骨凝成的浪涛。历史小说之所以超越教科书,正因它用文学之火淬炼出历史的“人性结晶”——那些被岁月风干的姓名,终将在故事中重新血肉丰满。</span></p><p class="ql-block"> 搁笔伸腰时,豫章夜风掠过书案,疏淡的星河倾泻着碎影,在袖间流淌。这部小说或许是投向历史长河的一粒石子,但若能激起一丝涟漪,倘若能从“今人何时见古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空间中感悟,便是写作者最大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日于南昌</p> <p class="ql-block"> 烟雨,江西峡江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其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报刊、书籍。部分作入选《2010中国爱情诗》、《流年诗文合集》、《中国先锋诗人作选粹》、《人间四天》、《中国散文300篇》、《散文里的中国》,与战友合作出版长篇历史电视文学《浴血井冈山》,个人散文结集《流烟听雨》、《阵阵烟雨上玉峡》等。</p><p class="ql-block"> 其中诗歌《永恒的话题》获2010首届梁祝杯爱情诗文大赛银奖、《最后一只枯叶蝶》2011荣获第二届中国短诗大赛优秀奖、散文《青草湾的传说》获2010全国首届鄱阳湖文学散文大赛二等奖、《蒋沙走笔》获2011行走天下·首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三等奖,《东堡寻梦》获2012全国·江海杯征文大赛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小小说《都是咱的妈》获2011年小说选刊杂志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二等奖、《老石的新年》获观兴酒杯2012全国原创文学有奖征文大赛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近半年来先后创作了暗夜,暗河,暗渡,暗火,暗流等五篇系列姊妹小说。历时两载春秋时光,创作的《喋血丹心》中篇历史小说,也已出炉。还有《西江三孔》的中篇历史小说,也在修改和定稿之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搜集的有关练子宁资料:</p><p class="ql-block"> 练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宋朝理宗宝佑年间, 通判练美志续的《练氏宗谱》,明朝练子宁纂修,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始修木刻活字印本。注,该谱中有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乙丑科赐进士、钦点探花及第翰、林院修撰兼少詹事侍东宫讲读黄子澄,(公元1350~1402年)撰写的《练氏溯源序》。</p><p class="ql-block"> 始祖东何, 世居河南河内县,智勇超群,于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诏与李绩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辽东城有功,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夏历十月,唐太宗以"精练军戎"封为岐山侯,赐姓练氏,易东为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p><p class="ql-block"> 练姓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姓氏,未编入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嘉定区封浜镇的侯家湾及邻近村庄里居住的百余名练姓居民,是全市唯一的练氏聚居地,占嘉定全区练姓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嘉定其他各乡镇的练姓居民大多数原籍侯家湾。上海市其余各区县的练姓居民数量极少,据新编《宝山县志》和《上海县志》记载:练姓居民宝山全县1户,上海全县5名。1989年夏江西省新淦县博物馆的杨馆长来沪曾对笔者讲过,在全国范围内练氏聚居地目前仅发现在江西省峡江县水边乡的黎民村(原归属新淦县)和上海市嘉定区的侯家湾两处。原籍侯家湾的美籍华商练伟康先生来信告诉笔者,他在海外已闯荡了数十年,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仅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岛各见过1户练姓人。</p><p class="ql-block"> 侯家湾练姓人编纂的清代《练氏宗谱》和清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内曾记载了练姓的来历和练姓人在历代的部分经历。据记述,练氏始祖乃唐代一员武将,原来姓东,因在“安史之乱”(即公元755~763年爆发的一场地方割据势力叛乱)中为朝廷立下战功而被唐皇晋升官职并恩赐改姓练。练氏后裔在唐、宋直至明初的各个朝代中,都有人任官职。至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在聚居江西新淦的练氏后裔中,有官至御史大夫的练子宁和时任嘉定县令的练达(字大亨,乃练子宁侄儿)。因练子宁与方孝孺(时任侍讲学士)等人在“靖难之变”中极力反对燕王朱棣入京师夺帝位自立为明成祖,被断舌磷死,并诛灭九族(方孝孺被诛灭十族)。当时练、方两姓人被到处追杀,少数侥幸逃避者也被迫隐居改姓。</p><p class="ql-block"> 单说嘉定县令练达遭叔父株连被迫与妻沈氏投浏河自杀前夕,曾将已怀孕的妾黄氏托付给部属郭元宗照顾,隐居于今嘉定区封浜镇纪家村北境。后来黄氏生了儿子,改姓侯名居练。之后,侯居练的后代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侯氏大族,居住的村庄因地处河流湾角而被称为侯家湾。侯居练曾对后代有过读书后不要当官的教诲,所以从“靖难之变”到清朝前期的三百余年期间,虽然练达的后裔中出了不少的举人、秀才,甚至考取进士,都未当官,除了在家务农外,大多从事行医、教书等生涯。至清代乾隆中期,朝廷曾为“靖难之变”中被明成祖迫害者进行 *** ,其中练达被追封为“节愍公”,练氏后裔纷纷恢复姓练,但侯家湾的村名仍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p><p class="ql-block"> 侯家湾是明朝形成的乡镇,位于今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镇。其村名源于所处河流湾角的地理特征,其形成与“靖难之变”中练子宁、方孝孺等建文旧臣被诛族事件相关。嘉定县令练达因受牵连自尽前,将怀孕的妾室黄氏托付部属郭元宗,隐居封浜镇纪家村北境。黄氏生子后改姓侯名居练,后代繁衍成侯氏大族,聚居村落得名侯家湾。</p><p class="ql-block"> 侯氏后裔遵循“读书不仕”祖训,明清三百余年间虽有科举功名者,仅从事医教、农耕。清乾隆中期朝廷为“靖难”受难者平反,追封练达为“节愍公”,部分后裔复姓练姓,但村名沿用至今。据《宝山县志》记载,侯家湾及邻近村庄为上海现存唯一练氏聚居地,《练氏宗谱》及地方志详载其家族迁徙历程。练氏原籍江西新淦,自唐代得姓后历代有仕官者,至明初练子宁官至御史大夫,练达任嘉定县令,后因靖难事件家族流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1350-1402)名安,以字行,临江府新淦县 人。英迈超群,洪武十八年(1385)以贡士廷试对策,力言强国富民之道,擢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修撰。后任工部侍郎。建文年间(1398~1402)改任吏部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p><p class="ql-block"> 皇帝赐姓。众所周知,百家姓中无练姓,练姓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姓氏,未编入宋代编纂的《百家姓》。那么,练姓是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始祖东河公,世居河南省河内县(今沁阳),智勇超常,于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诏与李勣伐高丽,献火攻策,焚南苏罗城有功,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夏历十月,在汉武台庆功大典上,唐太宗李世民以 “精练军戎”封公为岐山侯,赐姓练氏,易东为练。</p><p class="ql-block"> 据《练氏家谱》(寻源)记载,河公裔十八世诗志公迁江西新淦,子宁公系三十二世,新淦练氏十五世。其父伯尚,明洪武初任皇帝起居注,富于诗才。后任临汀、镇安二府通判。子宁乃光宗耀祖的楷模。先后配王氏、何氏、曾氏,有五子一女。长子练成经与父靖难,子练观避汀州西山改姓,子练宣童、练任忠避江苏东台梁垛改姓,子练仁善避饶州德兴改姓。女练琼琼周岁被仆人冒死抱走,后平反回新淦,适陈用昌。现居住在本县神政桥乡罗家坊村的练毛毛(1947年10月生)便是女琼琼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幼年性资英迈,志操不凡。受父亲 “忠孝节义、守份守法”的思想影响,养成一种忠烈之气。练子宁勤奋好学,英迈超群。幼年时求学于同乡长者竹庄先生,先生命赋《水竹居》,子宁立即写出:“千山暮雨石泉通,一夜春雷箨龙长”的诗句,先生惊异不已。练子宁长大后,与同乡才子金幼孜(永乐朝重臣)十分友善,曾对金幼孜说:“子异日必为良臣,我必为忠臣。”一次,他路过安庆,吊唁余忠宣祠,写下了“将军忠节冠荆扬,千载精神日月光。血战孤城身已殒,名垂青史汗犹香。残碑坠泪空秋草,折戟沉沙自夕阳。我亦有怀追国士,为君感慨奠椒浆。”从这首诗中,人们知道他志操不凡,将来必为忠节之士。</p><p class="ql-block"> 殿试出彩。练子宁在洪武十八年参加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的宫廷考试策中,力言强国富民之道。他在殿试策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朝廷用人,只雇其名而不重其实,往往将有一般能力的人上用,而又因犯点小错就处死”并尽述古人培养任用官员之道理,曰 “夫人君之道,在于知人;人臣之职,在于任事。君有知人之明,臣则有任事之实也。”并指出 “天下之才无穷,特患人君不能尽用之”,对皇帝讲道,对官员应 “大以成其大,小以成其小,量其才而任之以官,因其能而授之以职。果奸邪者,则诛之,果庸劣者,则黜之,又何忍于尽杀戮!”因此文才得皇帝尝识,被授予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子宁益以名节自砥砺,于是声望蔚然中外。</p><p class="ql-block"> 孝不薄忠。有句成语叫做“忠孝两全”,意思是指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 “忠孝双全”。古人讲忠孝,为人臣者要忠,为人子者要孝。因为忠孝两全实在太难,所以自古就有 “忠孝不能两全”之说。然而,子宁便是忠孝两全的典范。子宁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耳濡目染。母亲在他懂事的时候,经常勉励子宁说:“以忠厚存心,以修正自立。此汝父之志也”洪武十八年(1385年)六月巳未,母亲因病不幸逝世,享年61岁。此时此刻,子宁正好留在京城参加会试。在殿试上,天子夸奖子宁直言,拔至第二,并授翰林院修撰。同年八月壬辰开始,回乡料理母亲的后事。据史料记载,“因母丧去职,内艰杜门屏迹,力行古丧。礼服阕,复任翰林,并升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建文时荐拜吏部左侍郎。公进贤,多退不肖有所建树,后改为御史,与方孝孺齐名”。由此可见,子宁为母治丧,辞官回归故里,闭门谢客,守孝三年。洪武二十年正月庚申将母葬于新淦东山之原。在《太夫人墓志》中,子宁痛心疾首写道:“子宁之不孝,生不能尽菽水之欢,没不克躬其敛视之事,疾病不视,药食不尝。苍天,苍天,痛其可极!”</p><p class="ql-block"> 舍身抗叛。练子宁化悲痛为力量,走马上任,致力于国强民富。</p><p class="ql-block"> 建文初年,练子宁与方孝孺等一起受到重用,改吏部左侍郎。以是否贤德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因其任上多所建树,拜御史大夫。</p><p class="ql-block"> 由于藩王的地位特殊,实力迅速膨胀。面对诸王的巨大威胁,年轻的明惠帝和他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展开了削藩运动。早在北平(今北京)蓄积起力量的燕王朱棣深感对自己不利,以“清君侧”(替皇帝清除身边的“奸臣”)的名义发难,实行觊覦皇帝宝座。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举兵南下,三年尘战之后,朱棣攻克南京(史称靖难之役),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入。</p><p class="ql-block"> 燕王以“清君侧”为名,兴之“靖难”师,李景隆受命征讨,却屡战屡败,被惠帝召回。练子宁察觉到李景隆有通敌之嫌,遂上疏力数国贼景隆之罪,奏请治以死罪。此忠君之计未被采纳,反遭惠帝斥责。子宁愤激叩首,大声呼道:“坏陛下事者,必此贼也!臣作为执法官吏,不能为朝廷除去卖国奸臣,死有余罪。既然陛下赦免李景隆,必不赦免臣之罪,请先将为臣杀死,以谢天下。”练子宁当朝痛哭不止,以死相谏,惠帝马上宣布退朝。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等皆抗疏,历数李景隆出师无纪,损兵折将,且怀有二心,当诛。但惠帝就是听不进这些忠臣之言。</p><p class="ql-block"> 建文三年(1401年),燕王朱棣叛兵逼京,皇上召廷臣议大计。子宁义正词严说:“国事至此,尚不能容直言者,有何国也!”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二十日,朝廷下诏天下救援京师,派遣御史大夫练子宁、侍郎黄观、修撰王叔英分道征兵。子宁旋即出走临安(今浙江杭州),招募军士,以兵抗叛。后因势单力薄,子宁终被朱棣捕捉。</p><p class="ql-block">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靖难师起攻入金川门,景隆开门迎燕王入京,建文逃跑,朱棣入主龙官,大封功臣,凡不服者皆处死。是日子宁公被临安卫指挥缚至殿下。公对上出语不逊,被断其舌。燕王对子宁公说:“吾欲效周公辅成王”!公无舌,用手沾血大书地上 “成王安在”?皇帝大怒,当场磔首,并祸连九族。(亲属被杀一百五十一人,充军戍边三百七十一人。昔日练家村四百八十余户残遭祸害。无一幸免,死逃者不计其数。据史记载,其长子外出讨债,三子被家人救走,藏匿民间才幸勉于难。新淦县知县黎锪在祭文中高度评价子宁“父子忠孝,乔梓争辉,高义大节,皎如星日,表范缙绅,风励乡俗”。</p><p class="ql-block"> 平反昭雪。几年以后,有人向朱棣告发正在朝中做官的钱习礼,是练氏姻亲,这时已经清醒的永乐皇帝朱棣对告发者说:假如子宁还在,我都一定会重用他,何况是钱习礼呢?言辞之中,流露出对自己暴行的深深懊悔。然而人死不能复生,无论朱棣如何反省,都对死者毫无裨益了。</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上,帝位非正常变易,总有一些人殉君、殉道。练子宁忠贞、悲壮一直被历代志士所敬仰,被后世许多帝王所敬重。练子宁磔死后,后人谥他为 “忠贞”。明洪熙元年(1425),仁宗皇帝下迢书追认练子宁为“忠臣”,并将其戍边的亲属皆特赦回来。至时,其女儿方回乡继父业,甚侄济濂,则复练姓。明孝宗弘治年间,临安府同知王佐整理刊刻了练子宁的遗文,书名叫《金川玉屑集》。明武宗正德七年,江西督学李梦阳奉诏在新淦建祠一座,命名为“金川书院”,以祭祀练子宁,祭祀堂取名“浩然堂”。祭堂正中安放着大忠贞中丞练公的牌位,祭堂内有这样的挽联:“移孝作忠,长留乾坤正气;成仁取义,不愧古今完人。”“精神昭日月,叛莫能诛,知其一片丹心,抱恨无穷于地下;景仰赐春秋,舌虽被断,得此万年血食,流芳不朽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清弘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又下诏追表练子宁的忠贞,称他:“为主殉节,义烈可嘉。”</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虽然丧生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利的斗争中,但他崇高的忠烈气节,不屈的坚强意志,一直永铭于人间!</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一生博学而文宏,志孝而大忠,舍生取义报先主,割舌忤天无惧色。刚强气节泣鬼神而动天地。孝、忠、义堪为后世子孙之楷模。为此,特撰联以祭之:</p><p class="ql-block"> 大明榜眼,堂堂正气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古淦忠臣,耿耿丹心化碧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 </p><p class="ql-block"> 练何第二十八世裔孙练渊文,字豪,号伯颜,生於元朝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岁(公元1284年)正月十五日辰时,本贯江西临江府三洲人 (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于元朝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癸丑岁冬十月开科取士,延祐间,任授福建汀洲府宁化县儒学教谕,公文行卓荦,邑李千一郎公,行偕以五女配公。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乙卯岁七月,因赣蔡五九乱陷宁化城,公归里偕妣挈家,带苍头陈许六,青衣张五妹由宁化葛村出发,于丙辰年(公元1316年)四月至福建武平象洞阳贲村而居焉,今称为练坊坑即公故居地也。公卒於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岁(公元1363年)二月十九日子时,寿终享年八十上寿仙升。葬於龙嶂五子讲书,后葬於庐坊田背园虎形,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874年)甲辰仲冬更葬於阳贲大坪头战冈狮形吉地,辛山乙向。后世子孙播迁异地者,故咸称公为迁闽开基一世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p><p class="ql-block"> 练何第二十五世裔孙练美志 ,字孟庯,号一郎,宋朝,江西临江府三洲人 (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宋理宗宝佑年间,敕授奉直大夫,任授福建建宁府通判。公致仕后,告职归故里,创修宗谱,作家训以遗子孙。诚我练氏大有功之祖也。妣黎氏,敕授太宜人,合葬木鱼山。</p><p class="ql-block">生二子:练理通、练理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p><p class="ql-block"> 练何第二十八世裔孙</p><p class="ql-block"> 练渊海,字雄,号仲颜,元朝江西临江府三洲(今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人,妣王氏,合葬东山蛇形,生一子练源巨。因后裔练子宁在靖难之役中受牵连,祖坟被掘殆尽,峡淦尊其为始祖仲颜公。</p><p class="ql-block"> 其四世孙练子宁自幼好学,英迈超群;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举,洪武十八年(1385年)殿试中乙丑科榜眼,授翰林院修撰,后任工部侍郎。练子宁父练伯尚为元末举人,善诗文;八世孙练国事曾任明陕西巡抚、兵部尚书。弘治年间《金川玉屑集》辑录练子宁遗稿,提学副使李梦阳建金川书院并设浩然堂以纪念其忠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1350~1402),名安,三洲 (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黄家村)人。明朝新淦县析出峡江县,练子宁属峡江籍。“其先本淦东东山人,至伯尚迁三洲,是生公。比及第,复居淦城”。 伯尚,即练子宁父,迁三洲后,生练子宁。练子宁金榜题名入仕后,直到35岁才复迁新淦县城。由此可见练子宁出生、成长、成家立业都在峡江三洲。</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英迈超群,洪武十八年(1385)以贡士廷试对策,力言强国富民之道,擢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修撰。后任工部侍郎。建文年间(1398~1402)改任吏部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p><p class="ql-block"> 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破南京,即帝位,改年号永乐,称成祖。遂将练子宁绑缚上朝。练子宁大义凛然,痛斥燕王篡权谋位,大逆不道。燕王恼羞成怒,命人将练子宁的舌头割去。</p><p class="ql-block"> 燕王说:“我欲效周公辅成王。”子宁闻言,用手伸进口里蘸着舌血,在殿砖上大书:“成王安在!”燕王大怒,命磔尸,并诛杀练氏族人151人,被放戍边的亲属371人,练子宁的家乡金川镇东坊四图练家村四百八十户人家惨遭横祸,无一幸免,仅幼孙练珍被侍婢救出,藏匿于民间,练氏才幸免被杀绝。</p> <p class="ql-block"> 另:</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和练子宁都是明朝初期的名臣,两人年少时曾一同求学,所以成为至交。两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抱负,希望能够学有所成,为社稷多做贡献。虽然金幼孜与练子宁是至交,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两人的选择却截然相反。</p><p class="ql-block"> 建文四年,朱棣顺利进入南京城,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紧接着,朱棣登基为帝,这时建文一朝的臣子,就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要不要归顺朱棣。</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方孝孺就是因为不肯归顺,还当场顶撞朱棣,从而被灭了十族。黄子澄、齐泰也被灭了九族。那么金幼孜和练子宁二人,最终的选择如何呢?</p><p class="ql-block"> 朱棣登基后,将练子宁绑上朝堂,练子宁宁死不屈,当场痛骂朱棣大逆不道。朱棣勃然大怒,随即命人将练子宁舌头割了,还解释自己这是在效仿周公辅成王。结果练子宁用手蘸着嘴里的血,在地上写道:</p><p class="ql-block"> “成王安在!”</p><p class="ql-block"> 朱棣一看更加愤怒了,于是下令将练子宁处以磔刑,同时诛杀练氏族人。当时练子宁家乡四百多户人惨遭屠杀,仅有一位叫练珍的孩子被人偷偷救出,才不至于让练氏一族被杀绝。</p><p class="ql-block"> 这边练子宁选择宁死不屈,最终被朱棣残忍杀害,而好友金幼孜则是选择归顺朱棣,为他效力。练子宁和金幼孜是至交,本该是志同道合才对,为何在朱棣一事上,他们却一个降一个不降呢?</p><p class="ql-block"> 一、仕途不同。金幼孜为什么会归顺朱棣,是因为他有志难舒,在建文朝完全不受重用。他刚刚入仕的时候,是户科给事中,属于从七品官职。他在朝中就是个低级官员,人微言轻,皇帝自然也不重视他,所以金幼孜在建文朝并无作为。</p><p class="ql-block"> 对于金幼孜来说,朱棣本来就是朱元璋的儿子,只要他是个明君,自己就可以辅佐他,借此展示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朱棣确实很看好金幼孜,他建立文渊阁后,就让金幼孜进入文渊阁参掌机密。</p><p class="ql-block"> 而练子宁在洪武朝就受到朱元璋赏识,授翰林修撰。后来母亲去世,练子宁回家奔丧,可是回来后,朱元璋又提拔他做了工部侍郎。建文元年,练子宁受到建文帝重用,任吏部左侍郎。</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练子宁心中,朱元璋和朱允炆对自己都有知遇之恩,他势必会忠心辅佐下去。当朱棣起兵后,练子宁便认定他是反贼,甚至在发现李景隆有通敌之嫌时,他还以死相谏,要建文帝处死李景隆。他要誓死效忠建文帝,自然就不会投降朱棣。</p><p class="ql-block"> 二、志向不同。当初二人一同求学的时候,练子宁就这样对金幼孜说过:</p><p class="ql-block"> “子异日必为良臣,我必为忠臣,无相负也。”</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二人一开始的志向就有所不同,练子宁希望成为一个忠臣,而金幼孜更想成为良臣。</p><p class="ql-block"> 所谓忠臣,是指忠于某位君主,为其效力的官吏。练子宁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允炆的重用,他自然要忠于两位君主。当时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朱棣却声称建文帝已经葬身火海,练子宁作为忠臣,只有以死表明其心。</p><p class="ql-block"> 所谓良臣,是指让自己获得好名声,又能帮助君王得到显赫的称号,子孙世代先传,荣宠享受不尽的大臣。</p><p class="ql-block"> 金幼孜在建文朝有志难舒,就算以死追随建文帝,在后世也不过是默默无闻。与其如此,还不如投降朱棣,用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挣得一个好名声,也帮助朱棣获得显赫称号,让自己的子孙世代相传,荣宠享用不尽。所以,他选择成为一名良臣。</p><p class="ql-block"> 其实尽管二人的选择不同,但是毫无疑问,他们的选择都没有错。练子宁虽然结局悲惨,但他终究落得个忠臣的好名声。而金幼孜归顺朱棣以后,也得到其重用,不仅自己名留青史,子孙也皆受到皇帝厚待,被封了爵位。</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能因为练子宁宁死不屈,被朱棣处以极刑惨死,就说他是愚蠢的。也不能因为金幼孜选择归顺朱棣,就说他是建文叛徒。两人的选择都没错,他们只是以自己选择的形式,让自己名留青史而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后裔在泰州的流变与历史佐证</p><p class="ql-block"> 家族逃亡与定居。</p><p class="ql-block"> 练宣童:练子宁次子,靖难之役中长子练成经殉难,宣童携幼孙练珍逃至泰州梁垛场(今东台市梁垛镇),隐姓埋名以佣保为生,后代世居泰州。</p><p class="ql-block"> 改姓避祸:部分后裔改姓“梁”,形成泰州练氏分支。</p><p class="ql-block"> 明代裔孙活动。</p><p class="ql-block"> 练缨与练英:万历年间,练子宁裔孙练缨、练英在泰州及福建长乐活动。练英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长乐刻“瞻天台”摩崖石刻,县志记载其家族曾归(新淦)峡江奉祀。</p><p class="ql-block"> 复姓与请恤:练缨之子练思祖曾搜集子宁遗事,向朝廷请求抚恤,获叶向高等人支持2。</p><p class="ql-block"> 现代分布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泰州后裔:民国《长乐县志》记载练氏后裔在清代有武举、都司等职,但现代泰州仅存零星练氏后人(如河下街一户),多数已融入当地姓氏。</p><p class="ql-block"> 泰州分支:练宣童一脉子孙明确世居泰州,但未提及其他直系分支。</p><p class="ql-block"> 关键历史佐证</p><p class="ql-block"> 地方志记载:长乐县志明确练缨、练英为练子宁裔孙,并记录其家族迁徙与复姓过程2。</p><p class="ql-block"> 遗迹留存:“瞻天台”石刻及家族宗谱为练氏后裔存在提供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p><p class="ql-block"> 练宣童,字复全,江西峡江县人,建文时兵部尚书练子宁次子,当子宁抗节被戮时,其长子成经同死,宣童逃至泰州梁垛场,隐姓名以佣,保终其身,子孙逐世泰州人。旧志参雍正府志案,旧志载子宁季子仁善逃铙州、女琼琼为官奴后放回,嫁陈用昌,侄济廉逃福建长乐县。万历中督学朱谋访求遗裔,得济廉八世绮,檄有司遣归新淦奉宗祀,子孙蕃衍。宣童流寓於泰州,历今三百四十年,其裔孙嗣昌,为郡诸生陈其宗系源流,其悉今附录之,以见忠臣之有后也。(泰州县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p><p class="ql-block"> 明朝官吏练子宁,原名安,字子宁,出生于江西新淦(今江西省峡江县),以文章才学著名。他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考中榜眼,被任命为修撰。在惠帝朱允炆时期,他官至御史。然而,当燕王朱棣攻占南京,篡位为成祖后,子宁因坚守忠诚,不向新帝低头,被拘捕并遭受严惩。成祖断其舌并令其受磔刑,子宁临死前,以舌血在地上写下“成王安在?”以示对旧主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子宁的后裔中,练宣童是他的次子,兵部尚书练子宁被杀时,他侥幸逃至泰州梁垛场(今东台市梁垛镇),改名佣工以保全生命。他的长子成经则一同牺牲,宣童的后代便在泰州世代繁衍。据旧志记载,子宁的其他子侄如仁善、琼琼等也有不同的命运,有的逃亡避难,有的被释放后重新融入社会。万历年间,督学朱谋寻访子宁的后裔,找到济廉八世绮,命令相关部门将其送回新淦以祭祀祖先。练子宁的忠诚故事在泰州流传了三百四十多年,他的裔孙嗣昌记录了这一家系,以此证明忠臣之后仍有延续。</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记录在泰州县志中,展现了练子宁及其家族虽遭不幸,但忠烈精神代代相传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1350~1403),名安,祖籍三洲(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人。子宁英迈超群,洪武十八年(1385)以贡士廷试对策,力言强国富民之道,擢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修撰。后任工部侍郎。建文年间(1390~1402)改任吏部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1403年,燕王临政,定号永乐,子宁因对朱棣夺侄皇位有异议,遂被诛并族全家。弘治年间(1498- 1505)王佑搜其遗文,取名《金川玉屑集》刊刻传世。《明史》有传,载《中国名人大辞典》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的上海,一处建筑工地正紧张施工。铁锹突然撞上硬物,刨开泥土,竟是一座寒酸古墓:两具白骨旁,只立着一块无名氏所立的墓碑。</p><p class="ql-block"> 墓主名叫“练大亨”,死亡年份赫然刻着“洪武三十五年”。蹊跷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只到洪武三十一年。更令人心惊的是碑文内容:练大亨因叔叔练子宁一句“当死以全忠义”,便与妻子投河自尽;而练氏全族五百余人,“皆不能免”于屠刀。</p><p class="ql-block"> 这块墓碑像一枚穿越时空的炸弹,炸开了明史中一段被刻意掩盖的血腥真相,“洪武三十五年”实为建文四年(1402年)。</p><p class="ql-block"> 那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后,为否定其合法性,悍然废除“建文”年号,将登基前的四年强行续入父亲朱元璋的“洪武”纪年。墓碑上的错位时间,成了朱棣篡位最沉默的证词。</p><p class="ql-block"> 一个家族与一个时代的殉葬。练大亨的叔叔练子宁,本是朱元璋亲手提拔的栋梁。洪武十八年科举,他以殿试榜眼入仕,被委以辅佐皇太孙朱允炆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后,练子宁的选择决定了整个家族的命运。《明史》记载,朱棣将练子宁绑上大殿,逼他承认新朝。练子宁却厉声痛斥:“尔乃太祖不孝子!篡位逆贼!”朱棣暴怒,命人割去他的舌头。</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竟以断舌蘸血,在地上写下“成王安在”四字,直指朱棣篡位前谎称“效仿周公辅佐侄子”的伪善。朱棣当场将他凌迟处死,并诛灭九族。</p><p class="ql-block"> 练大亨的墓碑,补全了正史缺失的细节:这位侄子在收到叔叔“以死全忠”的密信后,对妻子决然道:“吾必不苟活。”夫妇二人携手沉河,用最洁净的水埋葬了最污浊时代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而朱棣的报复远未停止:练氏151人被杀,371人流放,同村480户连坐受刑,史书一笔“无一人免罪”,浸透了一个家族的绝望。</p><p class="ql-block"> 若朱元璋晚年果断削弱藩王,或听谋臣谏言防范朱棣,这场血洗本可避免。他一面为保皇孙诛杀蓝玉等悍将,一面却对拥兵在外的儿子们心软,最终酿成骨肉相残。</p><p class="ql-block"> 血染金陵。朱棣攻陷南京后,一场针对建文旧臣的系统性清洗迅速展开。练子宁的悲剧并非孤例,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被诛杀“十族”;御史大夫景清假意归顺,却怀刃入朝行刺,事败后遭剥皮实草,其故乡整村被屠,史称“瓜蔓抄”。</p><p class="ql-block"> 这些屠杀不仅为铲除异己,更是朱棣对天下士人的威慑:顺者昌,逆者亡。</p><p class="ql-block"> 耐人寻味的是,屠杀规模与忠臣的声望成正比。练子宁作为朱元璋钦点的榜眼、建文帝核心辅臣,其家族遭遇的酷刑尤为惨烈。</p><p class="ql-block"> 据《明史》记载,与练氏同时被清算的官员家族达数十户,南京城内“哀嚎遍野,血流漂杵”。而朱棣为粉饰暴行,竟将建文四年(1402年)强行改为“洪武三十五年”,试图抹去侄子执政的合法性,练大亨墓碑上那个错位的纪年,正是这段历史篡改的铁证。</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的致命失误。回溯悲剧根源,朱元璋晚年的矛盾决策埋下了靖难之变的导火索。他一面为巩固皇孙朱允炆的统治,发动“蓝玉案”等大狱诛杀功臣宿将;另一面却对分封各地的儿子们极度宽容,甚至允许燕王朱棣拥兵十万,掌控边防精锐。</p><p class="ql-block"> 这种“杀武将、纵藩王”的策略,被后世学者讥为“剜肉补疮”。</p><p class="ql-block"> 更关键的是继承制度的缺陷。朱元璋深知朱棣才能远超朱允炆,却因“嫡长子继承制”的教条放弃易储。</p><p class="ql-block"> 明史学者黄仁宇曾指出:“太祖对朱棣的忌惮从未付诸行动,临终前仅以《皇明祖训》告诫藩王‘勿生异心’,无异于与虎谋皮。” 若朱元璋能采纳叶伯巨等谏臣早年的警告,削弱藩王兵权,或果断处决野心毕露的朱棣,明朝初年的血腥内战或可避免。</p><p class="ql-block"> 沉默的证词。练大亨墓的寒酸与同期高官墓葬形成刺眼对比。2009年上海宝山出土的万历年间广西巡抚张任墓,占地近20亩,配有石人、石龟、石羊等仪仗,尽显二品大员威仪;2007年嘉定发现的刑部侍郎夫妻合葬墓,棺椁中金簪、玉戒、铜镜等陪葬品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 而练大亨夫妇仅以黄土掩骨、无名碑铭志,这种刻意低调,恰是幸存者躲避朱棣党羽追杀的无奈之举。</p><p class="ql-block"> 墓碑的史学价值正在于其“非官方”属性。明代官修《明太宗实录》将朱棣篡位美化为“周公辅政”,称建文旧臣多“自尽谢罪”;而练大亨碑文直书“练氏五百余人皆不能免”,揭露了系统性屠杀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这种民间叙事与正史的对抗,如同上海莘庄公园的嘉靖御敕碑(原属龚情墓):皇权可以敕封“忠孝”,却掩盖不了血写的史实。</p><p class="ql-block"> 暴政与文明的二律背反。朱棣的残暴与其历史功绩形成诡异共生。他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缔造了明朝的黄金时代;但另一面,“诛十族”“瓜蔓抄”等手段彻底践踏了儒家伦理,使“忠君”沦为高危选择。</p><p class="ql-block"> 练子宁蘸血写下的“成王安在”,不仅质问朱棣,更拷问着帝制时代的道德困境:当忠义必以灭门为代价,谁还敢做诤臣?</p><p class="ql-block"> 现代考古发现正不断修正这段历史。2017年上海奉贤出土的明代孺人合葬墓中,六七种丝绸服饰印证了江南士族的富庶,反衬练大亨墓的凄凉;而万历帝对张任等官员的厚葬,暗示后世君主对“靖难污点”的回避,唯有沉默的墓碑,仍在为被抹去的建文朝呐喊。</p><p class="ql-block"> 黄沙难埋的诘问。四百年前,那位冒险为练大亨立碑的无名氏,或许想不到自己的文字会成为颠覆史观的钥匙。当网友愤言“朱元璋该杀朱棣”时,实则指向一个更深层命题:制度缺陷比个人野心更致命。</p><p class="ql-block"> 若朱元璋能平衡藩权、建立理性继承机制,朱棣的野心将无土壤滋生。</p><p class="ql-block"> 练大亨墓碑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库房,其拓片与《永乐大典》残卷并列展出,一边是屠刀下的微末个体,一边是盛世的文化丰碑。</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评判,从非简单的善恶二分。权力若无制衡,辉煌终以白骨为基。</p><p class="ql-block"> 505/18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