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学典话养生

厚道

<p class="ql-block">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起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从这一天起,大自然逐渐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需顺应这一变化,调整养生方式。在古代医学典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立秋养生智慧,下面让我们一同探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遵循医典养生原则</b>。《黄帝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养生应注重“秋冬养阴”,滋养体内阴气,为来年阳气的生发奠定基础。文豪苏轼在《秋声赋》中写道:“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借秋景抒怀,暗合《内经》中“收敛神气”的智慧——面对万物凋零,人应接纳变化,沉淀心性。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出“秋省辛增酸”,因酸味收敛,可缓秋燥伤肺(如多吃梨、百合),这一观点至今是中医食疗的核心理念。</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起居养生。</b>《黄帝内经》还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立秋后,日照时间减少,人们的作息也应随之调整,尽量早睡早起。早睡可顺应阳气的收敛,帮助人体更好地休息和恢复精力,缓解“秋乏”;早起能使肺气得到舒展,有助于阳气的生发,还对预防血栓和心脑血管等疾病有一定益处。同时,要注意昼夜温差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感冒。</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情志养生</b>。中医认为,秋应于肺,而悲忧最易伤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入秋后,万物敛藏,加之日照时间减少,不少人容易产生悲伤、抑郁等情绪,即所谓的“悲秋”。此时,应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可通过练习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让心境平和,顺应秋季收敛之气。也可多参加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分享快乐,或者欣赏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以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饮食养生</b>。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而肺又为“娇脏”,喜润恶燥。因此,饮食应以养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枇杷、菠萝、梨、百合、莲子、银耳、大枣、藕、赤小豆、蜂蜜、栗子、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等症状。同时,要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食品,因为辛味发散泻肺,而酸味收敛肺气,多吃酸性食品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可增强肝脏功能。</p><p class="ql-block"> 民间素有“立秋到,贴秋膘”的说法,但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不宜大量进食肥甘厚腻之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肥胖、消化不良等问题。此时可先进食一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山药粥、小米粥、鸡蛋羹等,补充脾胃之气,待天气转凉后,再适当增加食物摄入,提高抵御外邪之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运动养生</b>。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但运动也要顺应人体阴精、阳气收敛内养的原则。《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此时运动忌过度暴汗,以免阳气耗损,影响人体潜阴藏阳。可选择一些平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这些运动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又能帮助身体排出夏季积累的湿气与毒素。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以防感冒。</p> <p class="ql-block">  立秋时节,我们应遵循医典中的养生智慧,从起居、情志、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调养,顺应自然变化,保持身心和谐,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收获的季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