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太阳抵达黄经135°,立秋,这个承载着自然交替与人文意蕴的节气,翩然而至。在华夏大地,立秋不仅是季节的转折点,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情感。立秋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天文、地理、农事、民俗交织而成的斑斓画卷,开启一场知识与心灵的探索之旅。</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立秋的天文与气候之变</b></p><p class="ql-block">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 - 9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从天文角度看,立秋是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自此,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白昼渐短,黑夜渐长。</p><p class="ql-block"> 在气候方面,立秋虽有“秋”之名,却不意味着暑热立刻消散。民间有“秋后一伏”“三伏在秋”的说法,立秋后往往还有“秋老虎”逞威,气温依然较高,暑气一时难消。细心观察便会发现,早晚的微风已悄然带上一丝凉意,正如“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到头”所描述,昼夜温差开始逐渐增大。随着立秋的到来,降水也会发生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 ,天气更加清爽宜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立秋的农事与物候之美</b></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农耕社会,立秋对农事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农谚云:“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生动地体现了立秋日天气状况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迫切,“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雨水成为丰收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凉风至,是说立秋后,偏北风逐渐增多,带来丝丝凉意;白露生,雨后的清晨,水汽在低温下凝结成晶莹的露珠,挂在草叶上;寒蝉鸣,感受到秋意的寒蝉,在枝头发出凄切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夏天的离去。这些物候变化,是大自然最生动的语言,也是古人观察自然、总结经验的智慧结晶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三、立秋的民俗与文化之韵</b></p><p class="ql-block"> 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贴秋膘”,是人们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与立夏时体重对比,经过夏天的食欲不振,秋天到来,人们胃口大开,通过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美食来补充营养,补偿夏天的消耗,“以肉贴膘”,寓意着在秋季养精蓄锐 。</p><p class="ql-block"> “啃秋”,也叫“咬秋”,天津等地有在立秋吃西瓜或香瓜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江苏等地吃西瓜“咬秋”,据说能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人们还会将西瓜和烧酒同食,认为可以防疟疾。“晒秋”则是山区特有的风景,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五颜六色的果蔬谷物,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秋日丰收图。</p><p class="ql-block"> 立秋在诗词中也有着独特的韵味。“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笔下的立秋,充满了诗意与静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则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对秋天的别样热爱。这些诗词,让立秋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滋养。</p> <p class="ql-block"> 立秋,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文化的传承。在教育中融入立秋的知识与文化,让孩子们在节气的流转中,感受自然的魅力,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成长的道路上,与自然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 href="https://k.youshop10.com/KQPsvqR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b>单击这里查看详细</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