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遥远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儿子出国读研,我们老夫老妻成了空巢的主人,空荡荡的房子,只剩下回忆,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日的三伏天,空气仿佛凝固,连呼吸都带着灼热。那时因身体原因,爱人从不习惯开空调。即便抽油烟机全速运转,也难以驱散厨房里翻腾的热浪。一顿饭做下来,她总像刚从桑拿房出来,汗流浃背。可她从未抱怨,只为能让暑假的儿子吃上一口自己做的放心饭。</p><p class="ql-block">她甘之如饴。然而,儿子却常常不领情,动不动就轻声礼貌地说“不饿”、“不想吃”,或只是象征性地吃几口应付一下。每当这时,爱人的眼神便黯淡下来,热情立马跌入谷底,仿佛被什么刺伤落马,那份母亲的失落,让人不忍直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老伴满身汗水,我终于忍不住,在饭桌上开始了我的“演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们一家三口,爸爸、儿子和妈妈,就像一首家庭合奏曲——A、B、C,1、2、3,哆来咪,3、2、1,每一个音符都在谱写着我们的日常。”我望着窗外,在小区的楼群中,每扇窗户背后,或许都藏着相似的旋律。“我们听不到别人家的演奏,也看不到他们的节奏,但咱们家,咱们得好好听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是厨房的主角,也是我们生活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她每天在灶台前挥汗如雨,却从未听我们说过一句“谢谢”。在外吃饭,服务员端上一盘菜,我们都会自然地说声“谢谢”,那是深入骨髓的礼貌素养。可回到家中,妈妈端上热腾腾的饭菜,我们却总是低头吃饭,或忙着看手机,连一句最简单的感谢都吝于出口。这不是疏忽,而是习惯,一种不该存在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儿子小时候每当有客人来在外头吃饭,脸上写满了欢喜,兴奋之情毫不掩饰。妈妈也从不介意,基本上都是儿子吃啥就点啥,妈妈非常包容,只是笑着看他吃得开心。如今儿子长大了,回家吃饭的次数少了,可每次回来,妈妈都像在准备年夜饭,满心欢喜,仿佛整个世界都亮了。可儿子长大了,也学会了“懂事”,即使不合口味,也只默默吃几口,或轻声说“饱了”。不知何时,妈妈变得敏感而脆弱,她能读懂儿子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与表情。</p><p class="ql-block">看着她湿透的衣背,听着她轻声的叹息,我的心揪着疼。</p><p class="ql-block">儿子,我们能不能把“在家吃饭”和“在外吃饭”结合起来?妈妈做饭前,先问问我们的想法,而不是在饭端上桌后才问“好不好吃”。爸爸和你也别再说“随便”,要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我们不说,她只能凭感觉做,“因材施饭”,冰箱里有什么,她就做什么。</p><p class="ql-block">做出来的饭,未必合口。可我们却用沉默回报她的辛劳,这不公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走后,我更加明白,亲人之间的每一顿饭,都是缘分的延续。</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多希望他能再做一次我的父亲,哪怕只是一顿饭。可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我甚至没来得及说一声“再见”。如今,我常常想起那一刻,想起他最后的呼吸,想起我作为儿子的无能为力。我流泪,不是因为怀念,而是因为再也无法回报他的爱。那种爱曾是负担,如今却成了我心底最重的牵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家人,用真心去感受彼此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我们不是饭店里的客人,也不是彼此的过客,而是千万年修来的缘分,我们是一个家人。来生,我们可能再也不会相遇。所以,请珍惜每一次围坐餐桌的时光。让我们从今天的中餐开始,用左手捂住胸口,像虔诚的信徒感谢上帝那样,对妈妈说一声:“谢谢!”这声谢谢,不是客套,而是我们一家人,为往事干杯的真诚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