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立 秋</b></p><p class="ql-block"><b> □使者</b></p><p class="ql-block">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的时间确定堪称古人天文观测能力的见证。它通常在公历8月7至9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申”位。《淮南子・天文训》精准记载:“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这种基于天体运行的时间认知,比西方公历早了一千多年。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p><p class="ql-block"> 立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p><p class="ql-block"> 立秋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p><p class="ql-block">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揪敛,意为收敛。在古人眼中,从立秋伊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生长走向成熟。”立,始也;秋,代表着禾谷成熟;揫,意是秋气带来木叶风声,万物渐而聚敛。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到来意味着自然界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自然界的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p><p class="ql-block">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它不仅是季节的交替,更是收获与希望的开始。虽然立秋在二十四节气中仅此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但那份炎热中透出的凉爽,却让人格外珍惜。</p><p class="ql-block">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意思是说立秋后,暑气逐渐消退,偏北风带来凉意,预示着季节更替的开始。古人认为这是收敛之气的象征,需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二候白露降,意思是说随着昼夜温差增大,清晨出现薄雾和露珠,象征着凝露成霜的自然现象。古人将此视为秋收的前兆,提醒人们关注农作物的成熟与收获;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寒蝉感知阴气上升开始鸣叫,预示天气彻底转凉。古人认为这是秋季真正的到来,需开始准备秋收并收敛心神,以适应季节变化。”这些物候现象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体现了"秋收"的农耕文化核心,是自然规律与农耕文化的有机结机,至今仍对理解节气变化和养生有指导意义。 </p><p class="ql-block"> 立秋节气民间有许多习俗。</p><p class="ql-block"> 立秋节 也称“七月节”,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开始。《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记:“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有祭祀活动,《新唐书礼乐志》中说:“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p><p class="ql-block"> 迎秋,在古代,立秋被称为立秋节,是很重要的节日。早在周代,每逢立秋日,天子都要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立秋日帝王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p><p class="ql-block">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咬秋,望文生义,就知道这个习俗跟“吃”有关系。是的,这里的“咬秋”,主要指的是吃西瓜。在早些年头,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有在立秋当日吃西瓜的习俗。夏末秋初,上市的西瓜逐渐减少,因此变得格外珍稀,并且有“秋后的西瓜不保甜”的说法,也就是说,立了秋后的西瓜,就不像夏天时那样甘甜爽口了,所以人们要赶紧多吃几口西瓜,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意。据说,立秋日吃西瓜有预防腹泻、不得疟疾的功效。据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那时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使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p><p class="ql-block"> 贴 秋 膘,“爱吃肉的人,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夏天的人,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食欲乘势大增,想吃点好的,弥补夏天的亏空。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谓“以肉贴膘”。“贴秋膘”是最广为人知的立秋习俗,但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后的生态适应逻辑。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立秋这天……以肉贴膘”,这源于农耕时代的能量储备需求,夏季高温导致食欲下降,立秋后气温转凉,需通过肉食补充营养以应对寒冬。</p><p class="ql-block">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这是人们在丰收之后对神仙的答谢,现在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p><p class="ql-block"> 喝立秋水,在四川等地方,在立秋的时候,人们会喝立秋水,在立秋正刻,全家人都要喝一杯水,可以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p><p class="ql-block"> 秋忙会,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是为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济贸易交流大会,有的与庙会一起举办,也有的专门为秋忙而举办,其目的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秋忙会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市、布匹市、杂货市等,大会期间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节目助兴。</p><p class="ql-block"> 食秋桃,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悄悄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p><p class="ql-block"> 晒秋,“来看看粮食作物的大型浴光现场。”“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晒一晒收获的农作物,粮食晒得越多,说明收成越好,而把粮食风干后,冬天才不会发霉变质,是老一辈多年的经验心得,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多会“夏瘦”,秋天到来,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p><p class="ql-block"> 立秋的习俗和养生之道,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无论是贴秋膘的温补,还是啃秋瓜的清凉;无论是早睡早起的规律,还是防秋燥的饮食,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健康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立秋节气一定要养生。</p><p class="ql-block">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早晚渐凉,体弱人群需避免寒气,切莫过于贪“凉”,肩颈、膝肘关节处也需“捂”起来。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天气凉爽后可以适当增加活动。</p><p class="ql-block"> “立秋到,防温燥”,古时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抗秋燥养生良方。日常饮食,可以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梨、荸荠等,既清热又润燥。但中医认为,绿豆和百合都是性寒食物,脾胃虚寒的人须少吃或不吃。民间也有“秋瓜坏肚”的说法,因为瓜类大多属于阴寒性质,老人、儿童和肠胃不好的人,多吃容易引起腹泻。</p><p class="ql-block"> 立秋了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p><p class="ql-block">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p><p class="ql-block">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常念叨着立秋的歌谣:“春雨惊春惊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那旋律简单却充满韵律,每一句都像是大自然的密语,讲述着四季的更迭。而另一首立秋歌谣:“梧桐落叶知立秋 ,禾谷成熟稻丰收。凉风至 ,白露有,寒蝉树梢唱不够。秋天的老虎一声吼 ,还会热死牛。贴秋膘,开胃口,油泼鲤鱼红烧肉。心情舒畅神气收,遇事莫忧愁。”更是让我对立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期待。</p><p class="ql-block">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心境不同,对秋的理解也不相同。有人叹息,有人欢喜。变化莫测的人生,修一颗明净心。我很喜欢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还有那七仙女,食了人间烟火,在人间走过一遭,于是有了温度,散发出一种入世的静美。神话终归是一场美梦,那就把梦插上翅膀,让它自由飞翔。</p><p class="ql-block"> 立秋之后,我们迎来了“七夕”佳节。这个节日因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而流传,如今已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降水被赋予了浪漫的寓意,被称为“相思雨”。七夕节,女孩们有乞巧的习俗。她们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手艺,希望能心灵手巧、聪明伶俐。不仅民间有此传统,官方机构也会举办盛大的乞巧活动。例如,在唐宋时期,七夕会“祭机杼”,以示敬意和祈愿。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织染署会在七月七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百工记》中也提到,人们会以织女星的祥瑞来祭机之杼,以此祈求工艺的精湛与巧妙。</p><p class="ql-block"> 立积节气,不仅酷暑早退,秋风送爽,更是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季节,众乡亲忙碌于田间里,收获着各种作物,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人们把玉米棒从秸秆上掰下来,装在麻袋或蓝子里,把低头的谷穗杆和饱满的黄豆秧,用镰刀一把一把的割倒在地并捆上,再用车辆拉回家院里。雨后的花生地土质格外蓬松,人们不用锄头和铁锨,仅用手攥住花生秧子,用力一拔,那白白胖胖的花生宝宝便露出了地面。此时的棉花也吐出了一团团云状的白絮,年轻的女子们,用那纤纤玉指蜻蜓点水似的轻轻一拽,白絮便脱壳而出,飞入腰间系着的围裙中。这个时节,田间耕耘格外繁忙,待收罢秋粮,拖拉机带着旋耕犁和圆盘耙,“突突突”地昼夜吼叫着,把土地摆弄得平平展展的,黑黝黝的黄湿土,就像用手掌搓过一般……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浸泡过药水的冬麦种子,就要开始播种在土壤里了…</p><p class="ql-block"> 立秋,不仅仅是季节的转折点,更是人生哲理的昭示。它教会我们,生命有高潮有低谷,有繁华有落寞。正如秋的收获源于春的播种、夏的耕耘,人生的成就也离不开前期的积累与付出。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个阶段,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秋风萧瑟,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因为这都是生命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立秋,是夏与秋的一场温柔邂逅,是时光送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个季节的美好,在秋天的怀抱中,收获满满的幸福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2025.08.07立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