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阳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阳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21785235</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太原生活了一辈子,退休这十年,背着行囊携手老伴走遍了中国34个省会城市、首府,写下的旅行文章也有上百篇。那些远方的名山大川、古迹名胜,都在我的笔下一一呈现。可每当有人问起,太原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哪儿,我总会毫不犹豫地说:“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我家出发,有好几趟公交车直达晋祠公园,刷老年卡免费,到了公园,年满60周岁也不用门票。几十年间,接待朋友、同事、同学,晋祠我都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了。每一次走进晋祠,都像是开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那种亲切感,就像见到了久违的老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位于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 ,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这里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沟渠池沼熠熠生辉,山明水秀,古木葱郁,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晋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镜台。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是为神明唱戏的场所,结合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一面屋顶是重檐歇山顶,一面是单檐卷棚顶,造型雄浑大气,雕刻彩绘精细入微。前台立着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装饰精美;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水镜台”横匾高悬,笔力刚劲又不失秀丽。每当阳光洒下,整个水镜台熠熠生辉,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建筑智慧和艺术造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水镜台,便来到了金人台。台上的四尊铁人,历经风雨,依然威风凛凛。他们或怒目而视,或神情庄重,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据说,这四尊铁人还有“护祠金人”的美誉,是晋祠的忠实守护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前走,便是对越坊。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对越”二字出自《诗经·清庙》中“对越在天”,意为宣扬祖先功德。匾额上的字,笔锋刚健有力,透着一股雄浑之气。站在对越坊下,仰望这古老的建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的精华,当属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这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坐西朝东,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大殿的梁架采用了“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殿前檐柱上的八条盘龙木雕,是宋时期古建筑中仅存实例,龙身蜿蜒,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殿内的43尊宋代彩塑更是稀世瑰宝,圣母邑姜端坐于凤头椅上,头戴凤冠,身披霞帔,雍容华贵;其余42尊宦官、女官和侍女,姿势神态各异,年龄、性格无一雷同,仿佛能看到她们鲜活的生活场景,这些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生活和彩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是国内极为罕见的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桥下方形鱼池,沼中多鱼,故名“鱼沼”。池中立34根小八角石柱,柱上架斗拱,斗口十字相交,承接梁、额与横梁,梁上架十字桥面,由中心向四周伸下阶梯连接四边地面,如大鹏展翅,又似蛟龙出水,让人惊叹于古人的精巧构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献殿是一座金代建筑,建于金大定八年,是面对正殿摆放祭品的献祭场所,相当于放大的供桌。它四面开敞,完全不设围墙,以直棂木栅栏围合,没有墙壁却稳固不倒,印证了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还有“三绝”,除了前面提到的圣母殿宋代彩塑,还有周柏和难老泉。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这株西周时期种植的柏树,已有3000多年历史,树干粗壮,需数人合围,树身倾斜,形似卧龙,下方还有一棵千年翠柏支撑,称为“擎天柏”,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晋祠的岁月变迁。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层岩,水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流量稳定,长流不竭,被誉为“晋阳第一泉”。泉眼上的难老泉亭中,傅山所书“难老”匾额笔力遒劲,引人注目 ,与“对越”“水镜台”二匾并称为晋祠“三大名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的美,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美,它没有刻意的张扬,却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它是太原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即使我已去过无数次,未来,我还会有一次次走进晋祠,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