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出游开善寺

雪竹

<p class="ql-block">  8月6日正值二伏的末尾,暑气像浸了水的棉絮,闷得人鼻尖发黏。我们清晨在六里桥东乘坐998路公交车仅用40分钟直达河北高碑店。我们边走边咨询,多亏一位热心的女士告诉我们,乘坐去往开善寺方向的长途车,终于踏进了河北高碑店的开善寺。山门刚过,暑热好像被门槛滤掉大半,抬头时,那座辽代大殿正稳稳立在眼前——这便是我们盼了许久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园内立着块老石碑,风蚀得厉害,字迹模糊得要凑很近才辨得出零星笔画。根据寺内介绍,当地早有“先有大佛寺,后有新城县”的传说,民国二十四年的《新城县志》里更明明白白写着“唐时所建”,只是如今现存的大雄宝殿,是实打实的辽代风骨。</p><p class="ql-block"> 大殿没什么花哨装饰,青灰色的瓦顶随檐角微微上扬,却不过分张扬,倒像辽人藏在袍角的沉稳。仔细看才发现妙处:檐下的斗拱层层叠叠,不用一根铁钉,全靠榫卯咬合得严丝合缝,几百年风吹雨打,那些木头拼接的痕迹仍清晰,却稳如磐石。殿内光影斜斜切进来,落在斑驳的柱身上。望着大殿顶部,从介绍中得知这殿经了不少事——明永乐、嘉靖年间两度重修,清顺治时又修过,康熙十年还补了两廊禅室,一代代人都没让它塌了。只是1949年后,它成了县粮食局的仓库,藏了些年头的谷物杂粮,许是也渗进了老木头里。直到1991年移交文化局,才算归了“正途”。1999年国家文物局的古建保护培训班把这儿当教学现场,据介绍上讲当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解峰还来监过工,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也到过现场指导;2000年国家出资整体修缮,2006年金刚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修缮才算完,2007年专门成立文保所守着它,这才有了我们今日看见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闷热天里站在这里,倒不觉得燥了,只觉那些老木头、旧斗拱里,藏着几百年的凉,也藏着一代代人护它的心思。原来期盼许久,不是为看什么热闹,就是为这一瞬——在辽代的风里,躲开二伏的闷,与旧时光对视片刻。临走时再回头望,檐角正映着午后的光,忽然懂了为何总念着来这一趟:不是求什么新鲜,是被这穿越千年仍扎实立着的模样打动,连带着身上的暑气,都跟着轻了几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