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碧水东罗是我的老家,村上搞了村史馆,我回老家参观了一下,老物件还不少,墙上挂了一件蓑衣,用芦片编的斗蓬,地上放着水龙,一个耕田的犁。这些物件从上世纪八十年末期就不用了,都改用了机械,或更好的新工具。这些老物件是我们家乡祖辈农耕文明历史的见证,也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 蓑衣是用蓑衣草编成的,利用盖茅草屋的原理从下而上层层叠加,有被肩,领口,一片一片的连接,内侧麻绳巧妙连接编网,编成一件能挡避风档雨的雨具,头上戴的斗蓬,金光闪闪,现在人看到就象武侠中的武士,神秘而帅气,其实以前此物家家都有,历史已有几千年。</p><p class="ql-block"> 在人民公社年代里,每年梅雨季节,无论雨多大,社员们都穿上蓑衣,坚守在抗洪的河堤上,日夜巡查堵漏,这是社员们凝聚力最强的时候,大家知道,防洪坝守不住,庄稼被洪水淹掉,全村就会饿肚皮。抗洪救灾时,防雨御寒蓑衣是最好的东西。自从塑料布雨衣出现后,蓑衣才变成老物件。</p><p class="ql-block"> 蓑衣斗篷老物件,在农耕文化里,是祖辈们的生存智慧,强大的生存能力。</p><p class="ql-block"> 耕犁,犁与牛是连在一起,1978年我离开家时候,我们生产小队还有三条水牛,当年的牛属队里大型生产资料,生死权在公社里,在县里有备案,老牛和病牛宰杀要层层上报审批,这说明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每当耕田师傅们唱着耕田号子,圆润的嗓子,里下河的淮剧调子,很好听!牛拉着犁,犁翻开鱼鳞般的土,样子整齐好看,耕者的乐趣都在那歌声里。</p><p class="ql-block"> 消防水龙,农民把它尊为神,水龙是纯铜铸造,带有虹吸原理的农村消防器械,每村都配置几台,常年都有专门人员管理。</p><p class="ql-block"> 过去农村基本都是茅草屋,土灶台容易发生火灾,只要发生火情,壮汉们马上去请(抬)水龙,家家户户到河边拎水供水,附近村庄见到火情,水龙马就赶来,那种互帮互助的高度自觉,现在想起来都十分感动。</p><p class="ql-block"> 受灾的人家,失去所有,弟兄亲戚都会将其领回家,村上邻居虽然很穷,都倾其所有帮助,生产队负责房屋复建,村上发起救济。那种一家有难全村帮助的场景,那是祖辈传承下来习俗和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村是乡村建设排头兵示范村,种田全用机械化,正向大数据方向迈进,乡村城镇化已成现实,富裕而又美丽。</p><p class="ql-block"> 村上为了不忘祖辈曾经生产生活的样子,将老物件集中起来,建了村史馆,让后人参观铭记。</p><p class="ql-block"> 这些老物件曾经伴随着我们的祖先走过几千年,是农耕文化的宝臧,是村民乡里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老物件值得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