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一本书的牵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讲信用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你的亲人还是外人,不管这个人是男子还是女子,不管这个人是我同学还是老乡等。只要这个人不讲信用,那这个人在我心里便失去了以前存在的那个"信任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十多年前的一个正月。记得那天上午他带着妻子和女儿(也许那时已上幼儿园了?)从平遥到榆次工人文化宫那块,看了他的一位叔叔后,一家三口下午到的我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和我家小孩他爸是平遥老乡,曾经在郑州的同一所大学里是校友,因此他们处的还不错吧!那时他已是平遥一家单位里的一位领导。如今已退居二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领导事务繁忙吧!借书之前来过我家几次,借完书后好像没记着来过,只是偶尔在电话里听到他们聊过天,我也在他们聊天期间有过小声的提醒。当时我家小孩他爸说,不用要了,你要想看就重新买一本吧!不就是一本书。我说不行,我在里面还做着记录呢,再说也不可能再碰到一样的书了。因此这件事一直记在我心上,从而变成了我对它的一种牵挂。</p><p class="ql-block"> 每当说起书和他的老乡时,我就会认为他这个老乡不讲信用,没意思,不想和这样的人相处,一辈子都不想见到这样的人,明明说好借着看看后还给我的,可一直不见人影和书。算起来也都十几年了。我还记得他当时对着我们笑着说过的一句话"他家那位也是一个才女"。听说是一位老师,当然是有文化的女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刚对纸质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态度,不仅开始买着读小说,而且也时不时的从地摊上买几本散文书回来。外国名著(《红与黑》,《基督山伯爵》……)也买了几本,虽然只看了一遍。还有以前在左权职业中学的语文书等。对于这些书来说,已经没有了一个具体的地方放置,从心里上就希望家里能有一个书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学校时,本子上抄过一句话。"小康之家别忘了书架"。因此为了提醒家人和我读书,我攒了三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个欧式书柜。好像是一千六百多元。如今家里最值钱的家具也就是它了。那时我想,虽然我们家还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离达到小康标准还很遥远,但是这个"精神食粮"我要先看到它的存在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它的时候,好像那个"小康标准"我们家已达到了似的。当然看到它后,现实中的温饱问题也会让我感到很知足很开心。也仿佛看到它心里就觉得是得到了一种莫大安慰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家的书柜在阳面家、对着阳台及床的方向放着。在书柜和床之间放着一张普通人家用的那种深色四方桌子,四边下面是折叠回去的,打开就是一个圆形桌子。桌子上面摆着迎接他们的一些小零食等。几个人围桌闲话。不知道是我们一起谈到了读书或买那本书的事情,还是他看到了那本书的缘故?就说要借着拿回去看看还了。不曾想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它想回家了,也许是它知道我一直都在牵挂着它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就在七月二十二日的那天上午,我家小孩他爸要来平遥,中午参加他的一个初中同学家嫁姑娘的婚宴。下午他告我在他这个校友及老乡家里。我一听,马上又想到了那本书。当时我还以为他又反对我要书,当然也担心那本书是否还在他家?没想到他没有反对我要,同时对方也给我找到了书,随即他给我拍了照片过来。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我大喜。还好!书还真在了。一本书"失而复得"。真是激动。之后我问他,他们是不是忘了这回事?他告我说,他们没忘。那怎么……。</p><p class="ql-block"> 它便是十多年前,让我铭记在心的一本《曾国藩发迹史》的上下册。看到它仿佛又看到了我曾经在榆次经纬厂上班的时候,同时也让我想起了那时拿着纸质书看书的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故而知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话正是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自清代学者申居郧的《西岩赘语》,意为最大的罪恶是诋毁别人的善举,最高尚的品德是帮助别人解除不白之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核心内涵</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强调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 毁人之善会直接破坏他人的善行与美德,甚至可能扼杀他人成长机会;</p><p class="ql-block">白人之冤则能化解冤屈、弘扬正义,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 </p><p class="ql-block"> 现实启示</p><p class="ql-block"> 在人际交往中,应避免对他人善行说三道四,更应勇于为蒙受不公的人发声。这种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扬善惩恶"的道德标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解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的交友原则:"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的人,可以结交"。</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中,也符合我要的原则。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竞希却说:"菜根儿补肾,苦瓜根儿去火,都是宝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里提到的苦瓜,如今我也认识了它。因为我在平遥经常见它,也时常拍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到乡人们都说:"曾家吃菜根儿是吃顺口了!"他们哪里知道,为了能让曾国藩安安稳稳地在京里做官,曾家老小一直都在勒紧肚皮过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这段话末尾,那时我用铅笔✏️做着记录。2011年11月21日,泪。那是因为我想到了我的家人,想起了往事……,所以写了一个"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为什么一直都在惦记着它。正是因为这本书对我来说,在它里面留过我的感动,留下了我的身心及情感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读到那些用铅笔✏️勾下的话语时,眼泪又不自觉的掉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正是"多愁善感"之人的常态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还想在书中找到一些安慰或解读?也许书中的某一句话会让我的心灵深处得到些救赎?也许只有在书中才会忘记一些生活琐事等。从而享受一下读书中的那份宁静感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礼拜天我在榆次家时,听他说,他又看了一遍上册,下册也开始了阅读。于是在他读完上册之余,我又大概翻阅了一下,看到曾经我在上册里面勾画下的以上句子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说起这本书时,他忽然又想起还有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这时我也想了起来,于是立马打开书柜,那一本书就在书柜的第二层最边上立靠着。拿出来打开最后一页,看到上面记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祖业富财岂可凭?如山霜雪也消融,凌云万里雏鹰翅,搏宇总徐先自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想起当时还给我家小孩读过。同时也提醒他。靠自己是最可靠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之清《教子女》:"人生至乐,不如读书,人生至安。不如教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句话,我也大概告过我家小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应麟在《三字经》中言:"养不教父子过,养子不教,是父母不可逃避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小孩小的时候,他大声的在阴面家门口严肃的告我们说,"子不孝,父母之过也"。我们听后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确实是啊!子女不孝,全是父母教育之过。就像我以前经常和家里人说。"媳妇不孝全是儿子的过一样"。假如儿子孝敬父母的话,那媳妇敢不孝敬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对一本书的牵挂,犹如牵挂一个人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书已回家,我也安心了。一份牵挂到此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我自己会对它"刮目相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8.5于平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子杀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杀猪教子”的故事流传千古。故事中,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一起去。妻子为安抚孩子,随口承诺回来后杀猪吃肉。曾子得知后,坚持履行承诺杀猪,并教育妻子“言出必行”的重要性,最终夫妻共同兑现承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该故事强调父母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曾子认为,儿童早期教育需注重诚信培养,父母欺骗孩子会失去信任,影响教育效果。这种家风理念至今仍被广泛推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