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大美蒿坪 品紫阳真味

巴山游民

<p class="ql-block">  七月流火,暑气渐盛,2025年7月29日,我们一行十人踏着蝉鸣,奔赴素有“硒镇”之誉的蒿坪,赴一场山水之约,品一味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蒿坪镇静卧于陕南安康紫阳县北麓,得名自明朝前期那片漫坡的青蒿与脚下舒展的平畴,地名里便藏着几分草木清气与岁月沉淀。这里是被富硒土壤滋养的秘境——生态画卷铺展千里,硒元素在土壤与山泉中悄然富集;更藏着深厚的文化根脉,作为京剧声腔之母“汉调二黄”的发祥地,“戏窝子”的雅称早已融入街巷肌理。自清嘉庆年间至今,一代代艺人以匠心守艺脉,让这古老声腔在时光里流转生香。当地老艺人自发组建的“蒿坪艺乐社”,便是传承的缩影:潜心研磨、广纳门徒,让汉调二黄的余韵不仅回荡在戏台,更引得市县瞩目,成为文化名片上鲜亮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蒿坪,早已是集万千荣光于一身的小镇:2014年入选全国重点镇,2021年跻身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2023年更是连获国家卫生镇、省级科技示范镇、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等殊荣,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山水与人文的共荣共生。</p> <p class="ql-block">说到“紫阳味道”,百人便有百种解读:有人说是富民的产业项目,有人说是牵念的乡愁,是外婆灶上的酸辣,是妈妈掌心的温度……于我而言,这味道是鲜活的、立体的:是清晨市集里漫溢的深深烟火,是雨后茶园飘来的淡淡清香,是坛坛罐罐里酝酿的浓浓酱酸,是手艺人坚守的厚厚匠心,是舌尖跳跃的适口麻辣,更是蒸笼里升腾的热烈蒸爆——每一味,都勾连着紫阳的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清蒸魚、粉条鸡、酸辣魔芋、蒿子馍,浆巴饼,洋玉巴巴炒腊肉,酱豆子炒肉……当数百道紫阳特色菜在一家农庄荟萃,那股子热闹劲儿便成了必然。</p> <p class="ql-block">蒿坪镇金石村的硒园生态农庄,便是这样一处“味道博物馆”。他们给传统美食加以创新,以野菜、花叶为原料,推出时令美味!食材带着晨露的鲜,做法是本地老味加新巧,吃着舒坦!”熟客总爱念叨这儿的好,“如今添了景致,能打卡能嬉游,边吃边逛,滋味里更添了几分趣致。”</p> <p class="ql-block">  原来,紫阳味道从不是孤立的滋味。它是山野馈赠的原生态乡味,是岁月熬煮的历史沉香,更是守正创新的匠心巧思。人们捧起的不仅是一碗热饭,更是家的温馨;咽下的不仅是一口鲜香,更是化不开的乡恋。这趟蒿坪之行,看够了山水,更品透了——所谓至味,不过是把日子过成诗,把乡愁酿成甜。</p><p class="ql-block"> 巴山游民2025.8.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