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即将迈入人生的第八十个年头了。站在这个节点回望,过去四十多年的岁月像一本慢慢翻开的书,从1984年从美国回来后的工作、学习与家庭生活,每一页都写满了踏实与认真,自己心里清楚,这份人生答卷算是交得合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夫人离开我已经快九年了,她走于2016年11月6日,那个日子我至今记得清晰。她走后的第一年,我把我们过去的书信往来仔细整理成《家书》上下册,四十万字的篇幅里,藏着我们相伴的点点滴滴,这不仅是对她永恒的怀恋,更是我们共同岁月的缩影。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外孙能和优秀的女婿一起,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过上他们向往的生活,看着他们安好,我便心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怀念过去从不是无谓的怀旧,而是那些值得珍藏的片段太多,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家庭,都刻着时光的温度。今天想好好聊聊我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这部分——毕竟同声翻译的经历昨天已经说过,而教书生涯同样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教书生涯像一棵慢慢生长的树,根系扎在不同的土壤里,却都结出了扎实的果实。在上海的宝钢集团、上汽集团,我一教就是十年以上,那些穿着工装的学员眼里的求知欲,至今想来仍很动人;华为等企业的课堂上,年轻工程师们对专业英语的迫切需求,总让我忍不住多讲一些实战技巧。这些企业的信任,是我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除了本土企业,上海的外资企业里也留下过我的身影。微软、阿斯利康、赛诺菲这些医药或科技公司的课堂上,我教过来自不同国家的职员,也见证了中外职场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瑞金医院的医生、银监局的干部、中国科学院和出入境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专业领域之外对英语的钻研,更让我看到知识跨越边界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难忘的还是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十年,作为客座教授,我从那些优秀的同事身上学到了太多。他们对教育的热忱、对学术的严谨,让我明白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对专业的敬畏。后来给七宝中学、建平中学这些重点中学的老师做培训时,我总把上外的经验分享给他们,希望把这份严谨传递给更多教育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十年来,从同声翻译的即时应变,到课堂上的娓娓道来,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能为国家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帮他们提升水平,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荣幸。把有限的经验和知识分享出去,看着学员们在工作中发光,这种自豪感和幸福感无可替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朋友们总劝我把这些经历整理成文,留作纪念。我想,口语和口译领域四十年的积累,或许真有些东西值得分享。想想 还是慢慢梳理吧……就像今天传的照片,昨天的同传无需稿子全凭临场,今天的国际活动发言虽有稿件,却同样承载着责任。八十年岁月教会我的,正是对每一份责任的认真,对每一份热爱的坚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