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受母亲的影响,自小就对那场国破山河,满是血腥的抗日战争有着格外沉重的关注,以致于平时也是重点查阅那段历史,而与此有关的抗战片更是看了无数部,其中不乏痛杀小日本的神剧。所以当《南京照像馆》里的镜头对准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那些清晰的影像与过往的镜头重叠时,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神经也是紧绷,心情压抑而沉重。</p><p class="ql-block">影片最开始的画面便是国军官兵奋力阻击撕杀日军,随后镜头切换到日军长驱直入,四处追杀中国军人及百姓,由此引出日本贵族家庭出身的随军摄影师,就此该片正式进入了主题。</p><p class="ql-block">影片通过几位人物的塑造,将南京沦陷前后的人间百态铺展在观众眼前。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高大上的英雄,更没有脸谱化的反派,每个角色都带着时代的伤痕与人性的温度,他们在战火中觉醒,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挣扎与坚守。影片用一个个镜头真实还原了战争下人间炼狱的南京城,而照像馆,则是乱世中的一座孤城。老板金承中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扎实过硬的摄影技术为他创造了殷实富裕的家境。他曾用镜头记录南京的烟火人间:秦淮河畔的晨雾、夫子庙前的喧嚣、全家福里的笑靥……可战争的铁蹄踏碎了这一切,他们一家躲在地下室苟延残喘,暗房则成了藏匿罪证的密室,相机沦为记录暴行的工具。最开始他迫于无奈配合邮差冲洗日军照片,当看到照片里满城皆是屠杀,死形各异的百姓,他眼里的痛苦与无力令人动容。这个普通的摄影师,在战火中完成了从“记录美好”到“守护真相”的蜕变,他用生命护住的不仅是几张底片,更是一个民族不能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邮差阿昌是在逃难的过程中被日军摄影师误以为会冲洗照片而抓进照像馆,最初他只想苟活,却在目睹日军的残忍后,他提议用缝制贴身衣物寄邮件的方法传递底片;龙套演员毓秀,起初并未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她以为只要亲日及情人的保护,她还会和战前一样生活,及至后面目睹大屠杀及日军的凶残后,她逐渐觉醒,她将记录日军的底片缝于旗袍内,并冲破日军的封锁将照片送出去从而让罪证公布于众;警察宋存义原是南京城的一名普通警察,他和弟弟是被临时抓壮丁守城,城破后被毓秀救下带进照像馆,最初他只关心失散弟弟的生死,在暗房里看见弟弟被日军残杀的照片后,他怀揣怒火,为保护众人,他在绝境中迸发出勇气,舍身杀死日军派来的冲洗师;翻译官王传海,乱世中的投机分子,他以为用翻译能为家人及自已换来生存机会,他让老婆儿子亲日,为日军做事,可最终还是没能护住妻儿的性命,为自保他也选择了隐忍。他人物形象复杂矛盾,内心有过挣扎,同为中国人,他目睹日军对中国人施暴,他尚存良知并用行动适时的保护同胞,当他看到情人即将被日军军官糟蹋时,这份良知及正义达到了燃点,最终惨烈被杀。赵宜芳,金婉仪,这些一个个小人物,在乱世中都选择了挺身而出。尤其是林毓秀站在日军面前,眼神异常坚定的画面,让人想起那句“女子虽弱,为义则刚”——她们用女性的柔韧,守护着比生命更重要的真相。</p><p class="ql-block">影片对人性的刻画尤为深刻。日军随行摄影师最初尚有良知,对日军残暴会摇头,会抵触,对邮差阿昌,起初还保有尊重及礼貌。会留下食物,并对阿昌说“我们是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目堵了太多的杀戮及军国主义的洗脑,他的良知逐渐被吞噬,他心灵开始扭曲了,并融入罪恶体系,主动策划拍摄更多扭曲事实的照片。他指导日军如何“演”出亲民的样子,对那些被强迫配合的百姓的痛苦视而不见。曾经那个会摇头、会抵触的他已消失不见,彻底沦为了日军美化暴行、欺骗世界的帮凶 ,双手也沾满了无法洗净的血污。而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军阀的恶,中国同胞的善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两者的天壤之别。通行证是战时打开生命的唯一通道,可阿昌及馆主等人的数次迁让,却让这张薄薄的纸片涂满了人性的挣扎与牺牲。最初,阿昌与毓秀将通行证让给了馆主老婆妻女,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她们。后来他们在翻译官身上又找到了两张通行证,阿昌又一次推让给了馆主及毓秀,自己抱着必死之心留下来面对日军。几次推让间,通行证在众人手中传递,每一次触碰都带着沉甸甸的善意——他们都明白这张纸意味着活下去的可能,却不约而同地将生的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这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点角色让我们看到,战争不仅是枪炮的对抗,更是人性的试炼。善与恶的界限在乱世中模糊,却总有微光在黑暗中闪烁。</p><p class="ql-block">影片最后毓秀成功冲破日军的封锁,面对国际友人,她艰难的喊出,“我要见国际友人,我有揭露日军罪证的照片。”至此,那些原本被日军极力掩盖的罪行,终于暴露在全世界的目光之下 。</p><p class="ql-block">当影片最后以“铭记历史,吾辈当强”八个字缓缓浮现于屏幕,那方正有力的字体像是一道警钟,重重地撞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间。是啊,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这八个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中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责任的认知——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当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让每个平凡的我们,都活成支撑民族脊梁的一束光。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沉重也最珍贵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走出影院,暮色浓重,晚风吹过街角,带着夏季的燥热,心头涌起沉甸甸的热浪。街上行人如织,眼前的和平与繁荣和影片中的战火纷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我们脚下坚实温暖的土地,日常的和平,正是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