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其苍诗歌专辑 /诗评:尘世美

沧浪雅苑诗社

<h1><b><i>刊首语:</i></b></h1> 沧浪一词出自战国佚名的《沧浪之水歌》<br>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br>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br><br> 赏析<br> 《沧浪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中国更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说,劝人奋发向上。<br> <br> 同时晚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它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主张,强调诗歌文学同治学儒道不同的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提出师法盛唐梦,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有重要的影响<br> 故此,我社冠以沧浪之名 <h1><i><b>诗人简介</b></i></h1> 戴其苍,字履黄,号明明不如月。中国大湾区诗汇顾问,待渡亭诗社、浮诗绘朗诵团、会诗台文化传播创始成员。诗观:欢歌悲作底、苦海乐为舟。曾经燕赵,现在北京。 <h1><i><b>诗评:</b></i></h1><h3> 尘世美,热爱诗歌与音乐,将对生活的热爱融入诗歌创作与评论。音乐则如灵动的韵律,滋养对诗歌的感悟。</h3> <h1><b><i>《浮诗绘》</i></b><br><br></h1><h3>风起西北,叶落江南<br>我们休戚与共的版图上<br>只有我目睹了星子的折返</h3> <br><h3>毕竟断桥的雪也是白啊<br>今夜,你与谁认取<br>尚未照亮的几何边缘</h3><br><h3>而向晚的芙蕖,尽白<br> 湖底的鱼只消轻轻一跃<br>就会提着时间的刀来</h3><br><h3> 尘世美评:《浮诗绘》以简笔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时空长卷,字里行间漫漶着东方特有的哲思氤氲。“风起西北,叶落江南”的跨域呼应,将地理的辽阔熔铸为命运的同频;“星子的折返”与“未照亮的几何边缘”,又以宇宙的邃远稀释了人间的疏离——原来雪落断桥的白,与芙蕖向晚的白,原是同一片光阴的投影。最妙是尾句“鱼提时间的刀”,将抽象的时间具象为跃动的锋刃,轻轻一划,便割开了记忆与此刻的薄幕。全诗无宏大叙事,却以微观意象串起天地经纬,让人在“休戚与共”的版图里,触摸到万物呼吸的共鸣。诗人用清浅的月光,照亮幽微的共情。<br></h3> <h1><b><i>《涉江》</i></b><br><br></h1><h3>这世间为何不容栖禅寺<br>钱塘朝云,丰湖暮雨<br>啼鸦兀自叩问仙山<br>撬开时间的罅隙<br>我欲浮江而去<br>为长者折枝</h3><br><h3>又是一夜风霜,三春桃李<br>说什么佳人相见一千年<br>再无人笑你不合时宜<br>且许我于六如亭上<br>遥望你为伊筑堤<br>诵金刚经四句偈</h3> <br><h3> 尘世美评:《涉江》,案头的茶盏泛起涟漪,恍惚间看见惠州的风穿过千年烟霭,掠过丰湖的水、六如亭的月,将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往事轻轻摊开。诗中“钱塘朝云,丰湖暮雨”的叠唱,原是苏东坡与王朝云的生死契阔。曾陪他“为长者折枝”的女子,在岭南的霜夜里先他而去,只留啼鸦叩问仙山——世间容得下大江东去的豪迈,却容不下一对相携看云的人。“说什么佳人相见一千年”的诘问,道尽深情者最痛的清醒:三春桃李会谢,风霜会来,可曾笑他“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人,终究成了永夜的灯。末句“诵金刚经四句偈”如晨钟,撞破所有怅惘。原来所有的“欲浮江而去”,都是没说尽的“且许我遥望你为伊筑堤”。诗歌的余韵里,我打捞起的是苏东坡的月光,是所有至情至性者的精神原乡——在容不下的世间,总有深情能凿穿时间的罅隙,让后来者读至此处,仍会为从不凉的温热,湿了眼眶。</h3><div> </div> <h1><b><i>《美人妆》</i></b><br><br></h1><h3>风月如水<br>鸟飞雀落<br>天地间,你与我<br>隔一方锦窗</h3><br><h3>有时铿然一响<br>浩浩汤汤<br>苍茫的山水间<br>环佩声动<br>曲水流觞<br>长长的翰墨漫卷<br>我在这岸边<br>你在水中央</h3><br><h3>抑或破空一跃<br>满庭生芳<br>飞起的云袖间<br>花开蝶舞<br>展叶舒香<br>尽自隔着院墙<br>轻盈摇在<br>秋千之上</h3><br><h3>涉古而来<br>我独守着锦窗<br>由来只见<br>明灭里<br>烟云欢爱<br>活色生香<br>任人海过尽千帆<br>我兀自<br>喧闹里寂寞<br>孤独处悠扬</h3><br><h3>直到无声的吟唱<br>细若游丝<br>一如散落的辞章<br>黄了纸卷<br>负了流光<br>直到你夤夜来访<br>我才知道,原来<br>盈盈一笑<br>雪影临窗<br>便是年复一年<br>世界赠予我的<br>美人妆</h3><br><h3> 尘世美评:《美人妆》,如展一卷被月光浸透的素绢,墨痕未干处,尽是时光的呼吸与心跳。诗中最触动我的是"锦窗"这方若有若无的屏障。隔开了“岸”与“水中央”的距离,隔开了“院墙”内外的光影,却隔不断“铿然一响”的环佩清音,阻不住“满庭生芳”的云袖翩跹。“明灭里的烟云欢爱",“喧闹里的寂寞",原是时光赠予坚守者的诗行——当在孤独中保持着对美的期待,连等待本身都成了优雅的姿态。直到“夤夜来访”的刹那,所有的留白被“盈盈一笑”填满。“雪影临窗”的美人妆,原不是脂粉的雕琢,而是岁月在坚守处绽放的花。诗中没有浓墨重彩的描摹,却让我读懂:真正的美,是穿越时空的默契,是孤独里不熄的灯盏,是所有等待最终照见的温暖回响。合卷时,窗外有雪光漫过窗棂。忽然懂得,所谓“美人妆”,不过是天地以温柔的方式,回应每一份认真活着的深情。</h3> <h1><b><i>《醉僧图》</i></b><br><br></h1><h3>秋还是那秋<br>树还是那树<br>黄昏还是那些个黄昏么<br>滴答的清响里<br>天,碎成七零八落<br>飘下来,把我淹没</h3><br><h3>是树长得太高,穿透了苍冥么<br>什么人在天上,云卷云舒<br>树在天上,还是天在树上<br>我的笔,什么时候长成了大树</h3><br><h3>梵唱飘渺过耳,钟声茫然入户<br>师傅的谜底,莫非是二斤屠苏<br>友来问道,花来邀饮——<br>快取我那挂在松间的酒壶</h3><br><h3>纵酒便狂,狂来轻世<br>料世间并无第二个怀素<br>酒便是德山棒,酒便是临济喝<br>棒喝之下,醍醐酣畅,不亦乐乎!</h3><br><h3>莫飘落那叶,且移开那树<br>细碎的方寸之间<br>再当不得我剑气纵横的锋线<br>再腾挪不开我独步绝叫的草书</h3><br><h3>莫停歇了雨,且铺开那天<br>与风相拥,任风相握<br>将满头毫发饱蘸雨水<br>冲万重虚无,画一幅<br>醉僧图</h3><br><h3> 尘世美评:展卷细品《醉僧图》,眼前似有墨云翻涌,一位披发仗剑的醉僧踏雨而来。诗中“秋”“树”“黄昏”原是寻常物事,却在“天碎成七零八落”的清响里,化作了穿透苍冥的精神锐器。树与天的纠缠,笔与树的生长,将物我界限消融成一片混沌的禅机。最动人处是“酒”的意象,既是“德山棒”“临济喝”的禅门机锋,亦是催发“剑气纵横”“独步绝叫”的艺术催化剂。当“友来问道,花来邀饮”时,松间酒壶里倒出的是琼浆,更是打破世俗桎梏的狂气——这狂,不是放浪,而是怀素式“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生命觉醒。诗末“冲万重虚无,画一幅醉僧图”的呐喊,道尽了艺术创作的本质:以酒为媒,以雨为墨,以破碎的天为纸,在方寸间铺展灵魂的狂草。这醉,是对庸常的突围;这僧,是精神的独行客。读罢方知,所谓《醉僧图》,原是一首写给自由的赞美诗。</h3> <h1><b><i>《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i></b><br><br></h1><h3>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br>艰难地向前爬行<br>有血缘无血缘的亲人们<br>是你们给了我最有力的支撑</h3><br><h3>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br>倔强地向前爬行<br>有血缘无亲情的人们<br>是你们助我无限接近了顶峰</h3><br><h3>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br>不再有一丝一毫的眩晕<br>我数得清涧底的游鱼<br>我摸得到身边的飞鹰</h3><br>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br>见惯了电闪雷鸣<br>终于扔掉了所有的面具<br>每一张脸从此再也没有狰狞<br><br>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br>每个夜晚都把心举过头顶<br>明月碧海,白云苍狗<br>到处都是绝美的风景<br><br>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br>感谢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br>只因为你们异乎寻常的关注<br>我才活得这样认真<br><br>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br>一直因害怕掉落而和高山贴紧<br>如今终于可以把手臂张开<br>尽情享受命运的风<br><br>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br>无穷的未来波澜不惊<br>请容我把故事作一小结<br>然后自空中盘旋而下<br><br>轻轻轻轻轻轻——<br>撒落我曾读过的所有经文。<br><br>注:成于父亲去世前一天,红移后的蓝移。<br><br><h3> 尘世美评:《我跪在直立的峭壁上》以“跪”与“直立的峭壁”的矛盾意象开篇,构建出生命攀爬的艰难图景。全诗以“爬行”为线索,在“支撑”“助我”“眩晕消弭”“面具脱落”的递进中,完成一场向死而生的精神突围。“有血缘无血缘的亲人们”与“有血缘无亲情的人们”的并置,揭示生命张力的双重来源:温暖的支撑与冷漠的推力,共同构成攀登的动力。当“数得清涧底的游鱼”“摸得到身边的飞鹰”时,身体的困境已转化为精神的澄明;“扔掉所有的面具”“心举过头顶”的动作,则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诗末“撒落我曾读过的所有经文”的轻盈收束,与开篇“害怕掉落”的紧张形成对照——峭壁不再是威胁,而成为见证生命淬炼的祭坛。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注此诗“成于父亲去世前一天,红移后的蓝移”。天文学中“红移”指向远离,“蓝移”指向靠近,这个科学隐喻恰如其分地勾勒出生死边缘的情感转向:从对离别的恐惧(红移),到与生命和解的从容(蓝移)。峭壁上的每一步爬行,最终都化作对命运的礼赞——当手臂张开拥抱风的刹那,我看见的不仅是个体的突围,更是人类在苦难中生长出的坚韧与豁达。</h3> <h1><i><b>《遇到》</b></i></h1><br>从那天起<br>春天失去了花朵<br>从今天起<br>树开始有了荫凉<br>叶盛开<br>花落尽<br>在四月的最后一天<br>我思念那些在苍穹里<br>默默无语的亲人<br><br>从今天起<br>日月收敛了光芒<br>从明天起<br>要自己聚变能量<br>你安息<br>我起舞<br>从此北方的大地上<br>每条蜿蜒不已的河流<br>都静静含泪流淌<br><br>你有很多隐痛<br>今世已经无法原谅<br>像圆缺不定的月亮<br>始终背对着我<br>永远不会转过脸庞<br><br>我有很多成长<br>以伤害的方式滋养<br>就像小小的蒲公英<br>独自举起宇宙<br>不再理会风的方向<br><br>既然无法放下悲喜<br>那就远离天堂和地狱<br>我会生生世世来到这里<br>只为了你遇到我<br> 我遇到你<br><br> 尘世美评:《遇到》以克制的笔触展开生命的叙事,在自然意象的叠合中,将生死之思、亲情之痛与成长之悟熔铸成一首深情的生命安魂曲。诗中“春天失去花朵”与“树开始有荫凉”的对举,以季节更迭的自然逻辑,暗喻亲人离去后世界的秩序重构——失去是显性的空缺,而荫凉是隐痛中生长的坚韧。“河流含泪流淌”的意象更将个体之悲升华为大地的共情,让思念挣脱了私人情绪的藩篱,成为天地间共有的震颤。诗人没有沉溺于哀恸的泥沼,转而以“蒲公英举起宇宙”的隐喻,勾勒出“以伤害滋养成长”的生命韧性:当“风的方向”不再被理会,独立的灵魂便完成了从依附到自足的蜕变。我喜欢尾章的“遇到”——在“无法放下悲喜”的现实与“远离天堂地狱”的清醒中,“生生世世来到这里”的誓言,消解了生死的界限。所谓“遇到”,原是跨越时间维度的生命契约:离去是另一种相遇的开始,思念则是永不失效的联结密码。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叩击生命的本质,在离散的日子里,照见了重逢的微光。<br> <h1><i><b>《瓦解》</b></i></h1><br>话说丹书白马,已经太low<br>依然是不知不觉之间<br>有了更多的皮里阳秋<br>作为土,可以轻松拿捏<br>而经了火,就搭在头顶<br>背负青天叠将下来<br>成士,随处遮蔽风雨<br><br>若化身琉璃,或滴水或折腰<br>使飞鸟无以措足而绝迹<br>则是后来才有的事<br>无非是想彰显庸与非庸<br>借以粉饰忽明忽灭的颐指气使<br>无非是来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br>杂以重口味的人间悲喜<br><br>而我更愿意以浅灰之姿<br>默默栖伏在低矮之地<br>灯不红酒不绿<br>云不浊水不虚<br>列队斜铺于山环水抱的所在<br>迎接你自夜中归来<br>一如孤灯里的尘埃。<br><br> 尘世美评:戴其苍的《瓦解》以锐利的诗性目光,完成了一场对世俗价值体系的解构与对本真生存状态的重构。全诗以“瓦解”为内核,在传统与现代、崇高与庸常的张力中,铺展着精神突围的轨迹。诗的前半段以“丹书白马”起笔,用“太low”的口语化判断消解传统功名的神圣性;“土”经火成“士”的隐喻,更将“背负青天”的身份建构拆解为沉重的遮蔽——所谓“士”的光环,不过是风雨中被动的“遮蔽”,而非主动的承担。随后,“琉璃”的意象将批判推向现代性层面:当“飞鸟绝迹”的精致成为“升级打怪”的游戏,当“颐指气使”的虚荣被“重口味悲喜”粉饰,诗人以“无非是”的冷静重复,彻底戳破了世俗进阶的荒诞本质。诗的转折始于“浅灰之姿”。诗人拒绝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站队,选择“低矮之地”的栖伏,让“云不浊水不虚”的自然本相取代人为的价值标签。“迎接你自夜中归来”的朴素承诺,与“孤灯里的尘埃”的微小恒常,共同勾勒出去符号化的生存哲学——瓦解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附着其上的虚饰;重构的不是新的等级,而是返璞归真的生命原力。诗人以诗性的方式,为困在价值迷宫中的现代人,点亮了一盏“灯不红”的归程之灯,倒上了一杯“酒不绿”的安心之酒。 <h1><i><b>《空水虚舟》</b></i></h1><br>把天空铺在脚下<br>踩住所有的影与尘<br>借一幅龙骨潜入深潭<br>让枝桠也静下来<br>收住香气,破开水痕<br>让过去和现在<br>飞进空无所依的碧与青<br><br>如果天心石不在<br>院里的池<br>池蓄住水<br>水擎起荷<br>荷遮住鱼<br>又何必迂回曲折<br>揭去藕荷色的墙纸<br>越过仿木纹的瓷砖<br>把一条无定河<br>仰天喝干<br>拦在虚无的两岸<br><br>龙头变虎头<br>虎头变成龙头<br>包括天子统统跪倒<br>才能用这小小的猗玕亭<br>钦定迴流的酒杯<br>扶住摇摇欲坠的江山<br>才能在每一个春天<br>让一枚枚蜂针<br>死死钉住丁香和牡丹<br><br>殷殷而鉴<br>既然酿得一手好醋<br>何妨安坐待渡亭<br>不品咸与淡<br>不问苦与甘<br>春风如此透明<br>若施粉黛<br>若剪柔柯<br>如何由杨花柳花<br>在镜前似笑非笑<br>舞作细碎浑沌的一团<br>又如何能幽幽一叹<br>把悠悠的念头<br>悠悠吹远<br><br><div> 尘世美评:《空水虚舟》的字里行间,浮动着“无恃”的禅意。诗人以“把天空铺在脚下”的超拔,将“影与尘”踩入虚境,又借“龙骨”潜入深潭,让枝桠、香气、水痕都归于静,这是对“空”的主动拥抱——非是断灭,而是以虚空为镜,照见“过去与现在”在碧青中流转的本相。诗中“无定河”的意象尤为醒神。当“池蓄住水,水擎起荷”的因果链被“仰天喝干”打破,当“龙头变虎头”的权变终被“猗玕亭”“迴流的酒杯”收束,诗人似在说:所有的迂回与执着,终将消弭于更广大的虚无。而“待渡亭”里“不品咸淡”的安坐,则是对这种虚无的和解——春风透明,杨花自舞,不必施粉剪柯,任念头“悠悠吹远”,恰是“空”的圆融。读罢掩卷,方知“空水虚舟”之妙,不在否定实有,而在以虚为舟,载起生命的澄明。也许当我学会“收住香气”时,或许就能看见:所谓“浑沌一团”的纷扰,原是春风里最本真的模样。<br></div> <h1><i><b>《重阳赋》</b></i></h1><br>风起西北,叶落江南。<br>有很多条河流,<br>已经不再行船。<br><br>请不要考验我的耐心。<br>既然相期以雪,<br>我在这里辞青。<br><br>雁陆续南飞。<br>山紧一紧腰身,<br>树就望一望秋水。<br><br>这里有冷泉,也有温泉。<br>有意无意经过的人们,<br>静静围坐在鸳鸯湖边。<br><br> 尘世美评:《重阳赋》以“风起西北,叶落江南”开篇,便将我卷入了一场跨越空间的秋意漫溯。西北的风与江南的叶,在天地间织就一张秋的网,网住的不仅是季节的迁徙,更是时间的流逝——“不再行船”的河流,像极了被岁月沉淀的旧梦,静穆中藏着说不尽的前尘。诗中最动人的是“辞青”二字。重阳本是登高望远的节令,而“辞青”却更添几分温柔的眷恋:与夏花作别,与浓绿作别,与这一年里最后一场炽烈的生机作别。雁群南飞时,山“紧一紧腰身”,树“望一望秋水”,天地万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季节的仪式。冷泉与温泉的并置,围坐鸳鸯湖的人们,又将自然的萧索熨帖成人间的温度——原来秋深之处,不是凋零的怅惘,而是对生命时序的从容接纳。读罢《重阳赋》,方知好诗如秋光:不事雕琢,却自有草木摇落的苍茫;不诉深情,偏能在“静静围坐”的留白里,让所有关于时间的感怀都落了地,便有了诗人笔下重阳的深意——站在夏秋之交,既在告别,也在相逢。<br> <h1><i><b>《章莪山》</b></i></h1><br>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山海经·西次三经》<br><br>纯净水种下去<br>能长成参天大树<br><br>矿泉水种下去<br>也长成参天大树<br><br>如此种种,不一而足<br><br>接引人,请把我带到<br>那片神奇的异土吧——<br><br>五条尾巴的野兽<br>试图唤醒石头<br><br>单足异形的鸟儿<br>口中衔着野火<br><br> 尘世美评:《山海经》以“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定格章莪山的神秘底色,而当代诗人戴其苍的《章莪山》则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这方异土从典籍中唤醒。诗的开头以“种植”为切口,用“纯净水”“矿泉水”等现代日常物与“参天大树”形成荒诞的逻辑碰撞——当现实世界的“种植”规则被彻底颠覆,章莪山的“怪”便不再是《山海经》里静止的定义,而是成为能孕育奇迹的土壤。诗人对“规则”的解构,恰是对古典神话“异质性”的呼应:在章莪山,一切常理都可被打破,连最普通的水也能成为生命的火种。诗的后半段转向《山海经》中典型的“异兽”意象:“五条尾巴的野兽”试图唤醒石头,“单足异形的鸟儿”衔着野火。这些被《山海经》简略记录的“怪”,在诗中获得了动态的生命——野兽的“唤醒”是对山岩的温柔叩问,鸟儿的“衔火”是对黑暗的主动照亮。不再是典籍中令人惊惧的“怪物”,而成为章莪山生机的诠释,将“无草木”的荒芜转化为“有生息”的奇异。从《山海经》的“记事”到诗歌的“造境”,章莪山始终保持对现实的超越性。是古人对未知的想象,也是今人对奇迹的渴望——当诗人在诗中呼唤“接引人,请把我带到那片神奇的异土”,实则是在神话的裂缝里,种植对世界本真的浪漫期待。<br> <h1><i><b>《洪荒纪》</b></i></h1><br>从那以后,西来的蜿蜒<br>在宝镜碎裂之处<br>以洪荒纪年<br><br>从那以后,西来的倾泻<br>在宝镜陆沉之处<br>以纵横纪年<br><br>从那以后,西来的走势<br>在宝镜蚀骨之处<br>以交错纪年<br><br>前五百年,九河大盛<br>“汪洋浩淼,势连天际”——<br>人如是书,我如是闻。<br><br>后五百年,九龙疯癫<br>乘着南来的飓风狂飙猛进——<br>人如是言,我如是观。<br><br>今天河倒悬,而膏壤无恙<br>惟有援箜篌而鼓之,作歌云云<br><br>又后五百年兮<br>安能使噬心之无恙<br>啃食乖离之故土<br><br>收了吧,仙子<br>收了你跌落凡间的宝镜<br>让故土,依然如故。<br><br> 尘世美评:《洪荒纪》以“宝镜”为核心意象,在破碎、陆沉、蚀骨的递进中,铺展一幅跨越千年的文明嬗变图卷。诗中“西来的蜿蜒/倾泻/走势”,以动态的自然之力为笔,在“洪荒”“纵横”“交错”的纪年里,刻下时间的痕迹——前五百年“九河大盛”的壮阔,后五百年“九龙疯癫”的暴烈,今时“河倒悬而膏壤无恙”的微妙平衡,未来“噬心之无恙”的隐忧,构成环状的历史审视。“宝镜”既是自然原初的完整象征,亦是文明存续的隐喻。当碎裂于西来的冲击,陆沉于岁月的淘洗,蚀骨于人为的乖离,诗行里漫溢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人如是书,我如是闻”“人如是言,我如是观”的双重叙事,将集体记忆与个体见证叠合,既承接历史的重量,又注入当下的体温。末章“收了吧,仙子”的呼唤,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想,而是对文明修复的清醒叩问:当自然的馈赠被消耗,当乖离的裂痕在生长,唯有以“援箜篌而鼓之”的温柔守护,方能让“故土”在时间的洪波中“依然如故”。全诗以镜为鉴,照见文明的脆弱与坚韧,在洪荒的苍茫里,写下对永恒的朴素祈愿。<br> <h1><i><b>《空镜》</b></i></h1><br>伸出手来,掌心向上<br>承接无限苍茫的天光——<br><br>方物。凭空无由<br>所谓通感不在。<br><br>天女散花<br><br>方物。曲岂有误<br>降解悠悠不绝。<br><br>天花乱坠<br><br>方物。后视镜里<br>虚妄追逐而来。<br><br>且握住一片花<br>若风<br>若霜<br>若雪。<br><br>即弥散一片叶<br>以歌<br>以泪<br>以血。<br><br> 尘世美评:《空镜》的诗行如同一面蒙着薄雾的铜镜,在“掌心向上”的姿态里,将天地间的苍茫与幽微次第展开。诗中“方物”二字反复叩击,像是在给万物盖下一枚哲学的邮戳。当“天女散花”的浪漫被拆解为“曲岂有误”的诘问,当“天花乱坠”的繁华倒映于“后视镜里”的虚妄,被惯常视为“实”的存在,忽然显露出“空”的底色——掌心承接的天光终会流逝,追逐的幻影原是镜中自缚,连“握住一片花”的动作,也不过是向“风、霜、雪”借取的片刻栖居。但诗的精妙在于“空”不是终点。末段“即弥散一片叶”的转折,让“歌、泪、血”从虚无中蒸腾而起:花的消散不是湮灭,而是以更鲜活的形态融入生命的肌理;镜中的空,原是容纳万有的容器。这让我想起禅宗“空手把锄头”的机锋——空镜照见的,从来不是“无”,而是“有”的本质:所有存在皆如朝露,却因短暂而珍贵,因虚幻而真实。写到这里,我的掌心似乎仍残留着天光的温度。《空镜》的智慧,大抵是教我在“空”的底色上,认真地写下“有”的诗行。 <h1><i><b>《旧金山祭》</b></i></h1><br>我在梦里修改一首诗。<br>旧金山的秋雨潇潇地下,<br>就像一则问候久久得不到回答。<br><br>我试图不动声色地控制声响。<br>周末所有的街区都在夜色里列队,<br>各种肤色的灵魂游进浮动的酒吧。<br><br>恶魔岛上的恶魔不见了。<br>这里的故事和我的故土不同,<br>无法迁移,乌有同化,只余屠杀。<br><br>世间的一切都会变旧。<br>李将军的城池一座接着一座倒下,<br>虚假的金山早在墨尔本面前坍塌。<br><br>是谁第一个踩住印第安少女的乳房。<br>今天,我独自站在双子峰脚下,<br>那里只有草,只有花,没有塔。<br><br> 尘世美评:读了好几遍《旧金山祭》,仿佛被一场秋雨淋透了历史的印记。诗人以梦境为幕布,将旧金山的时空碎片串成一串带血的项链——雨丝是未被回应的叩问,夜色里的酒吧浮着褪色的灵魂,恶魔岛空留“恶魔”的虚名,而双子峰下的草与花,正替消失的塔说着沉默的证词。诗中最刺目的,是“无法迁移,乌有同化,只余屠杀”的断喝。当殖民者将“金山”的幻象铺向新大陆,当李将军的城池在虚假的繁荣中坍塌,被碾碎的不仅是印第安少女的乳房,更是一个文明的呼吸。墨尔本的“真金”或许能替代旧金山的“虚妄”,但被抹去的原住民图腾、被焚烧的部落歌谣、被漂白的历史叙事,却永远成了时间里的黑洞。诗人站在双子峰下的凝视,是对“变旧”的世间最温柔的抵抗。草与花不是装饰,而是大地的墓碑,每一片叶脉都刻着没被书写的真相。当人们在浮动的酒吧里碰杯时,可曾听见秋雨里那声“问候”的回响?那是历史在叩门,是被抹去的名字在要求一场迟到的祭奠——不是为了沉溺伤痛,而是为了让“屠杀”二字永远失去重演的土壤。旧金山的雨还在下。这雨不是天气,是大地的泪腺,是诗的良心在替沉默者发言。所谓“祭”,不过是借一方纸墨,让被掩盖的血重新显影,让被遗忘的痛重新苏醒。 <h1><i><b>《沙丘》</b></i></h1><br>既然想收拾这一片狼藉<br>就无须聒噪酒池肉林的故事<br>当年从这里跳到鹿台投火<br>不过是一个眼神儿的距离<br>睥睨之后,还是睥睨<br>伐能自矜而天下崩<br>面对一群一群游走的细氓<br>纵手格猛兽闻见甚敏材力过人<br>又有什么鸟用<br><br>沙丘沙丘,呜呼哀哉!<br><br>命乎命乎,雍不靠谱<br>哪怕用箭把门楼的枕木射穿<br>使兵士来如飞鸟,去如绝弦<br>哪怕窄袖交领右衽而行<br>化装成一个使者入秦惧秦<br>也难抵突如其来的一场春梦<br>美人荧荧,颜若苕荣——<br>纵胸宽三尺气雄万夫抓鸟充饥<br>又有什么鸟用<br><br>沙丘沙丘,呜呼悲哉!<br><br>而始皇帝既退此养颐<br>遗诏不发,贪尊讳死<br>使辒辌车从井陉抵九原<br>怯怯假一石鲍鱼掩人耳目<br>遂有二世——<br>愿得一郡王,弗许<br>愿为万户侯,弗许<br>愿与妻子为黔首,弗许<br><br>沙丘沙丘,呜呼痛哉!<br><br> 尘世美评:读罢《沙丘》一诗,耳畔似有千年风吼,吹开层层史页,露出那方叫人扼腕的沙丘台——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权力迷局的历史照妖镜。诗中三幕悲剧,商纣“伐能自矜”终赴鹿台之火,赵武灵王“抓鸟充饥”困于春梦之局,秦始皇“贪尊讳死”遗诏成灰,皆因权力膨胀时失了对命运的敬畏。商纣纵“材力过人”,却视“细氓”如草芥;赵武灵王“气雄万夫”,终败于权力交接的疏漏;秦始皇“使兵士来如飞鸟”,却在“讳死”的执念里,让帝国航船触礁于鲍鱼腐臭。诗中“又有什么鸟用”的诘问,如重锤叩击青铜,震响权力者的傲慢之疾。沙丘的风从未停过,吹落过鹿台的灰烬,卷走了胡服骑射的尘烟,也吹散了辒辌车的腥气。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越是紧握权力不肯松手,越是加速它的崩解;越是沉溺天命在我的幻梦,越是离深渊更近一步。读此诗可醒悟:真正的权力智慧,原是对细氓的平视、对命乎的清醒、对生死的坦然——这才是沙丘留给后世最痛切的镜鉴。<br> <h1><i><b>《漠河记事》</b></i></h1><br>人如我何——<br><br>十五年,三箭飞逝<br>百战射中遗愿。<br>又轻易用两口银盆<br>端出儿子,端掉<br>无限匪气的新江山<br><br>人如君何——<br><br>雨水泼天,也要有个人样。<br>梦里的橘子不敢剥开<br>恐有金甲猛士跳出<br>谋划肆意流淌的版图<br><br>胡乡入我乡——<br><br>遥望旷野万古<br>若有子登殿升座<br>使人奇而抚问<br>必对曰:此天命耳!<br><br>我乡入胡乡——<br><br>谁使这不息的蜿蜒<br>抹去犬牙交错的不堪<br>北岸入夜即黑<br>而星流于天棓。<br><br> 尘世美评:《漠河记事》,记了什么事呢?我想,在漠河这座中国极北之城,诗人站在黑龙江南岸,心中闪过中国历朝历代的故事,截取三个截面,试图追寻成败的缘由、兴亡的奥秘,通过总结回顾,遥向北望,发出默然浩叹。本诗以“人如我何”“人如君何”等四重追问,将李存勖、朱元璋、赵匡胤三段历史熔铸于漠河的苍茫时空,在金戈与星斗的交辉中,完成关于权力、天命与文明的对话,使短章具备贯穿千年的精神纵深。<br> 漠河的苍茫是地理的,更是文明的;权利的边界是金戈铁马的,更是交汇共融的。而背后的演变逻辑,是不分国家种族的人性,既有其发自本能,又有其自我约束——前者无限可能,后者行稳致远。当“星流于天棓”的清辉漫过历史,后人终能读懂:所有的“人如我何”“人如君何”,最终都指向“我乡”与“胡乡”人性在时空里的彼此转化——我想这就是诗人戴其苍借漠河传递的深刻哲思。<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