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打卡英爱 ‍《大英博物馆:一场跨越千年的凝视》

青山绿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这就引发了一个到底文物是拥有还是存在的问题?当然最好是存在并拥有。</span></p> 大英博物馆的“大威德花瓶”(又称“至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瓷器之一,也是元青花研究的标准器。<div> 大威德花瓶(David Vases),因英国收藏家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而得名。<br>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景德镇烧造。<br> 高约63.6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17.5厘米。<br>  长颈、瘦腹、高足,颈部两侧各附象首形耳环(部分已损)。<br>  共八层纹饰,包括缠枝菊、蕉叶、飞凤、缠枝莲、云龙、海涛、缠枝牡丹及覆莲杂宝纹,层次繁复但清晰。<br>  颈部有62字铭文,记载信州路玉山县张文进供奉香炉花瓶以求平安。<br>原供奉地:北京智化寺。<br>1920年代被古董商吴贲熙带到琉璃厂,因当时中国学界不认可“元代有青花”,被误判为赝品,后由大维德爵士购得。<br>1952年,美国学者波普以此瓶为标准器,确立“至正型”元青花,推翻“元代无青花”的旧说。</div><div> 元青花标准器:全球最早带明确纪年的元青花,成为鉴定同类瓷器的基准。<br> 其海涛纹、云龙纹等为后世研究元青花提供了重要参考。<br> 代表元代景德镇制瓷巅峰,融合伊斯兰钴料与中国传统绘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br> 类似元青花(如“鬼谷子下山”罐)曾拍出1400万英镑。<br> 大威德花瓶不仅是元青花的断代标准,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其流失与学术发现折射了20世纪中国文物研究的曲折历程。目前,这对珍品仍藏于大英博物馆,成为全球研究中国瓷器的重要参照。</div> 明朝景泰蓝龙纹大罐是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制作的珍贵掐丝珐琅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皇家象征意义而闻名。<br> 通体装饰云龙纹,瓶盖及瓶身共有三条五爪龙,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腾飞于祥云之间,象征皇权至高无上。<br> 口沿处镌刻“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款识,罐内亦重复刻有相同款识,表明其为宣德皇帝御用之物。<br> 景泰蓝在明代由宫廷御用监负责制作,专供皇室使用,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皇家审美。<br>  目前已知存世的明宣德景泰蓝龙纹大罐仅有三件<br>1. 大英博物馆藏(1967年入藏)。<br>2. 瑞士藏家尤尔德里夫妇收藏(长期借展于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br>3. 2012年美国拍卖行拍出的一件(由中国买家以135万美元竞得)。<br>  景泰蓝(掐丝珐琅)技术自元代传入中国,明代宣德年间达到工艺巅峰,胎体精细,釉色纯净,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br>  明代景泰蓝器物流传极少,带有宣德款的龙纹大罐更是稀世珍<br><br> 辽三彩大罗汉像是辽代(907-1125年)制作的等身三彩釉陶佛教造像,以其极高的写实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闻名于世。这些罗汉像原藏于河北省易县白玉山峨嵋寺八佛洼山洞中,民国初年被发现后遭盗卖,现全部流散海外。<br> 辽三彩大罗汉像原供奉于河北易县八佛洼山洞(又称百佛洞),据《易县志稿》记载,洞内原有“大瓷佛八尊,小瓷佛七十二尊”,后被认定为辽代作品。<br> 1912年,日本学者寺泽鹿之助和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Friedrich Perzynski)先后发现这批罗汉像。随后,古董商勾结村民盗运至北京售予外国人,导致至少3尊在运输过程中损毁。<br> 原本16尊罗汉像中,目前确认存世仅10尊,分别收藏于欧美日的博物馆,国内已无留存。<br> 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盛赞其“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认为其神态、衣褶、身体结构均极尽写实,每尊罗汉表情各异,充满人性化特征。<br>  采用辽三彩(黄、绿、白釉),不同于唐三彩,无蓝色釉,且釉色不交融。<br>  人体比例精准,袈裟纹理自然,甚至随衣褶起伏变化,展现高超的雕塑技艺。<div>  罗汉像既有佛教造像的庄严,又融入世俗人物的生动表情,如沉思、悲悯等,突破了传统宗教塑像的程式化表现。<br><br></div><div>目前已知的10尊辽三彩罗汉像收藏于以下机构:<br>1.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尊) <br>2.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1尊,头部补塑) <br>3.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1尊) <br>4.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物馆(1尊,梁思成曾研究) <br>5.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尊,头部为明代补塑) <br>6.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1尊) <br>7. 法国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馆(1尊) <br>8. 日本私人收藏(松方幸次郎旧藏,1尊) <br>9.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仅存胸像,原藏柏林,二战中损毁部分) <br> 这批罗汉像代表了中国古代写实雕塑的巅峰,被誉为“后人无法企及的典范”。<br> 它们的流失是中国文物的重大损失,目前国内已无真品留存,仅能通过海外博物馆或文献资料了解。<br>可悲,自己的东西一件没有。它这个底座和身子不配套,据说当时批发,拿到哪个就哪个。<br><br></div>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三菩萨壁画”是中国明代佛教艺术的珍贵遗存,原位于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现为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之一。<br> 高4米,宽3.9米,接近正方形,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单幅壁画中面积最大的一幅。 <br> 画面描绘三尊菩萨立像,分别为: <br> -中央: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 <br> -左侧:普贤菩萨,手持拂尘,头冠饰有三宝。 <br> -右侧: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头冠亦有一佛像。 <br>-风格:菩萨面庞丰腴,体态雍容,衣饰华丽,色彩以金红为主,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明代佛教艺术特征。 <br> 壁画原位于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该寺建于金代大定年间(1183年),是五台山朝圣者的重要歇脚点。 <br> 始绘于1424年(明永乐年间),最终完工于1468年(明成化年间),由五台山僧人绘制。 <br> 1925年左右,壁画被古董商分割成12块盗运出国,后由英国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购得,并于1927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br> 原清凉寺在20世纪30-40年代毁于战火,现已不存。 <br>  由于早期揭取技术不成熟,壁画在分割时部分画面受损,拼接后进行了补绘,部分区域可见明显的修补痕迹。 <br>  现陈列于大英博物馆33号中国展厅,是该馆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物之一。 <br>  大英博物馆的“三菩萨壁画”是中国明代佛教艺术的杰作,其流失与临摹回归的故事也折射出中国文物保护与追索的历程。目前,壁画原作仍藏于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五代水月观音图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珍贵佛教绘画,代表了五代时期(907-960年)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div> 五代(约10世纪)观音菩萨呈半跏趺坐(游戏坐)于岩石上,背景为满月圆光,象征“水中月”的佛教意境。 <br> 头戴宝冠,冠上有化佛(阿弥陀佛),手持杨柳枝与瓶,象征慈悲与净化。 <br> 周围绘有竹林、莲花池、山石等自然景观,体现《华严经》中观音道场补怛洛迦山的意境。 <br> 周昉“水月之体”:中唐画家周昉首创水月观音形象,五代敦煌画作延续其风格,但更显自由灵动。 <br> 观音姿态闲适,面容肃穆,背景山水描绘细腻,体现五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 <br>  早期水月观音多为男性,上身半裸,斜披璎珞,体态雄健,与后世女性化观音不同。 <br>  原属敦煌莫高窟藏经洞,20世纪初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购得并带回英国,现藏大英博物馆。<br>  佛教艺术典范:融合印度佛教元素与中国山水画技法,展现“禅意美学”。 <br><br><br><br></div>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龙纹琉璃墙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珍贵代表,原为山西寺庙建筑屋脊的装饰构件,现陈列于博物馆33号展厅(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馆)入口处,是该馆的标志性展品之一。<br>  由20块珐华彩釉面瓷砖拼接而成,整体宽2.44米,高39厘米,厚12.7厘米,呈四排五块组合,形成屏风式壁板。<div>  以黄龙(朝南)和蓝龙(朝北)为主,象征阴阳调和。</div><div> 龙纹为五爪,姿态矫健,穿梭于莲花、牡丹等植物纹饰之间,寓意吉祥与皇权。<br> 采用珐华彩(低温釉)高浮雕工艺,龙鳞、花瓣等细节立体生动,色彩对比鲜明。<br> 15-16世纪(明代)山西寺庙的屋脊装饰,兼具防火象征意义(龙主水,寓意避火)。<br> 清末民初因战乱被盗,后流入欧洲市场。<br> 2006年由香港实业家何鸿卿爵士在伦敦拍卖行购得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br> 因体积庞大,原构件被切割成20块运输,至今仍可见拼接痕迹。<br> 龙纹寓意:象征皇权、祥瑞,体现明代皇家建筑装饰风格。<br> 工艺代表:展现明代山西琉璃工艺的巅峰,与大同“龙壁之城”齐名。<br> 陈列意义:大英博物馆将其置于中国馆入口,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性展品。<br> 大英博物馆的明代龙纹琉璃墙是山西建筑艺术的瑰宝,其流失与收藏历程折射了中国近代文物的命运。目前,它作为中国馆的核心展品,向世界展示着明代工艺的精湛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div>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类艺术品,总数超过2.3万件,其中约2000件长期在33号展厅展出。以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藏品:<br><br>1. 《女史箴图》(唐摹本)<br>时代:东晋(唐摹本,8世纪) <br>来源: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入英国,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br>价值:中国现存最早的绢画之一,公认最接近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原作已佚,仅存两幅摹本(另一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极少公开展出,需特殊审批才能观摩。<br><br> 2. 敦煌文物<br>数量:1.3万件(包括壁画、经卷、绢画等),占敦煌藏经洞文物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br>代表作品:《引路菩萨图》(唐代),描绘菩萨引领信女往生极乐世界,由斯坦因于1907年从王圆箓处低价购得。 <br>争议:壁画被切割运输,拼接痕迹明显,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痛心例证。<br><br> 3. 青铜器<br>商代双羊尊:存世仅两件,另一件在日本根津美术馆。此尊造型独特,由两只背靠背的羊组成,1860年从圆明园掠走。 <br>青铜鸮形卣:商代酒器,出土于河南安阳,纹饰精美,展现商周青铜工艺。<br><br> 4. 瓷器<br>大维德花瓶(元青花龙纹大瓶):世界最著名的青花瓷之一,铭文标注制于1351年,1935年由大维德爵士购藏。 <br>明代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全球仅存三件,另两件分别由私人收藏。 <br>北宋汝窑青釉盏托:原为宫廷茶具,釉色温润,代表宋代瓷器巅峰。<br><br>5. 玉器<br>红山文化玉龙(约公元前3500年):中国最早的龙形玉器之一,象征新石器时代玉雕技艺。 <br>良渚文化玉琮(约公元前2500年):刻有神秘兽面纹,用途至今成谜。 <br>乾隆题诗玉璧:商代玉璧,上有乾隆御题诗,体现清代皇室对古玉的珍视。<br><br>6. 雕塑与佛教艺术<br>辽三彩罗汉像:原为一组16尊,现存11尊分散于全球,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尊,工艺媲美文艺复兴雕塑。 <br>北齐砂岩观音立像:展现南北朝佛教艺术的飘逸风格。 <br><br>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多通过19至20世纪的战争劫掠(如圆明园)、低价收购(如敦煌文物)等非正当途径获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流失中国文物约164万件,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最集中的机构之一。近年来,中国通过国际合作、法律诉讼等方式已促成15万余件文物回归,但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因英国法律及博物馆政策仍难以追索。<br><br>。 大英博物馆的印度馆(南亚馆)是展示印度次大陆文明的重要展区,主要位于33号展厅,部分藏品与其他亚洲文物共同陈列。以下是其核心特点: <br>1. 核心展品<br>佛教艺术:包括来自印度阿马拉瓦蒂大塔的佛教浮雕(公元前2世纪),展现佛塔建筑与佛教故事。 <br>印度教与耆那教造像:如舞王湿婆、耆那教祖师像等,体现宗教多样性。 <br>莫卧儿帝国珍宝:细密画、珠宝、武器等,反映16-18世纪伊斯兰艺术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br>2. 殖民时期收藏<br>部分文物通过英国殖民活动获得,如斯坦因从敦煌和中亚带回的佛教绢画、文书(部分与中国馆共享)。 <br>3. 布展逻辑<br>以宗教脉络为主线,串联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辅以历史时间轴展示。<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赶紧再回到中国馆青铜器拍这个西周康侯簋,<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是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的一件重要青铜礼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历史价值和铭文内容而闻名。</span></h3> 康侯簋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青铜簋形制,侈口、鼓腹、圈足,两侧有兽首耳,耳下有垂珥(小耳状装饰),整体造型庄重大气。<br> 腹部通常饰有兽面纹(饕餮纹)或夔龙纹,颈部可能饰有蕉叶纹或云雷纹,圈足部分常见弦纹或简化兽面纹。<br> 康侯簋最珍贵的部分是其内底铸有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早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分封、赏赐或祭祀等内容。<br> 康侯簋的铭文通常包含以下关键信息:<br> 作器者:如“康侯”(即卫康叔,周文王之子,西周卫国始封君)。<br> 作器缘由:可能是受周王赏赐、纪念战争胜利或祭祀祖先等。<br> “子子孙孙永宝用”:常见于西周青铜器铭文,表达希望后代永久珍藏的意愿。<br>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的康侯簋(又称“沬司徒疑簋”),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封康侯的史实。<br> 康侯簋的铭文常被学者引用,用于研究:<br>-西周早期分封制度(如卫国的建立)。<br>-青铜器断代(通过铭文中的王年、月相记载)。<br>-金文书法(西周早期铭文的书写风格)。<br> 西周康侯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范,其铭文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存世真品极为稀少,主要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等顶级机构,市场价值高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庭集合准备午餐后去格林尼治天文台</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下来到格林尼治天文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敬请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青山绿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制作:青山绿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8月7日于上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