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史者,以心为镜,照见千年兴替;以情为笔,勾勒帝王春秋。"盖文章之道,贵在通古今而铸新意,咏史之要,妙在寓褒贬于婉辞。</p> <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写作固然是阅读的逆向输出,然终究是呕心沥血的输出。如果说"逆向输出"侧重技术层面,如春蚕食桑而吐丝;那"呕心沥血"则直指精神代价,似蜡炬成灰则泪干。前者犹匠人运斤,后者则近修士苦行。</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以待;这是一门孤独的手艺,要孤往直前;这是一门精微的手艺,要千锤百炼。三者兼备,方称"技进于道"。</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还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虔诚,体现的都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一种"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学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坚守清贫熬出来的;都是孜孜矻矻、爬梳剔抉,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都是以简驭繁、不厌其详,笔耕不辍码出来的。众所周知,写诗词相比写散文更难。诗词写作不仅要遵法度,还要有才识,更要有情感。诗歌像酿酒,埋在黑暗中,却要很长时间才可能成为好酒。常言说"诗言志",又云"诗者,情之所之也"。诗人入得境来,诗意才能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文艺创作中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叩问内心、叩击灵魂。要想抵达"望尽天涯路"的高远意境,怎能不经历一番"独上高楼"的心灵苦旅?法国作家拉费里埃说:"一定是阅读在先,写作在后,所有作家一定首先是读者。正是由于酷爱阅读,他才希望可以写作。"读多了才能吸纳、内化通行的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任元银先生一直如苦行僧般深居简出。他在书斋之中,仿佛只做两件事:阅读和写诗。我与元银是宗亲,大约15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均是从豫南出发迁徙到江南。我们二人大约15年前因修谱而相识,其后又由血缘亲近渐成志趣相投的挚友。修族谱工程浩繁,我们经常在一起商讨。而我却又时常对他生出陌生之感——每次相见,他都像从山中悟道归来,虽淡淡地笑着,但眼中却透着"一身诗意千寻瀑"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癸卯金秋,承蒙元银抬爱,来电索序。因血缘之亲,岂敢辞劳?只好先应诺。由是便开始认真鉴赏他的大作,从桂花落时读到大雪纷飞,感觉生命在延展,而不再是画地为牢。转眼就要跨年,掩卷之余,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p> <p class="ql-block">元银生长于太湖西岸的长兴县泗安镇尹家边村,就是那个遐迩闻名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所在地。那里处于一块冲积扇盆地的边缘,波光粼粼的陂塘和潺潺的溪流中,被称作远古"活化石"的"神兽"逡巡栖息,莺飞草长,稻菽飘香。在恬静的自然禀赋滋养之下,他自幼嗜读文学,往往得一诗文,便手抄口诵,往复烂熟而不已。</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从湖州师范毕业。许是见多了"古村旧宅颓瓦甍,斑驳老墙苔痕青",才格外在意"当日黄鹂鸣灌木,经冬红叶映斜曛"。据后来享誉浙江文坛的一名同事回忆,当年他们一起任教时,元银时常"兴来欲把诗情寄,未梦生花秃笔描",甚至"披银裹素访朋去,同醉梅香煮雪天",颇有几分疏狂的古风。退休后,他虽享受着"一鸡黍一瓢酒"的恬淡生活,但闲暇之余并不愿虚度光阴,专注于读书和吟诗。日积月累,在"令我和诗开笑颜"中,辑成厚厚的两册,捧起来沉甸甸的。第一册已经付梓,墨香犹新;第二册即将问世,诗心愈炽。</p> <p class="ql-block">这本诗集共咏怀了中国历史上的315位皇帝,从秦皇汉武到末代宣统,堪称一部以帝王为轴的历史长卷。纵观咏史的诗句,因以博征文史为重,通常会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湮没了文本的审美体验,大多因过于"繁称远引"而显得缺点明显。我读元银的诗,发现与晚唐的咏史诗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其辞章漱玉为浆,炼金成液;其对仗如鸾翔凤翥,岳峙渊渟;其韵律雅韵欲流,顿挫绝佳;其义理风格沉雄,寄慨遥深。</p> <p class="ql-block">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在优美的文字之间或多或少地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因此又总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元银善于独具慧眼地捕捉到常人失之交臂的诗情与诗料,把抒情、叙事、议论融于一体,把怀古与伤今熔为一炉,而且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事不板不枯,达到"使事无迹"、"用人若己"的程度。他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概括提炼成感人的诗歌艺术形象,克服了诗词拙于叙事的弱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叙事的同时他还能腾出手来抒写自己的感慨,往往辞似怨天,意实尤人,可谓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使作品呈现出多方面的意蕴,诚为不易。</p> <p class="ql-block">翻开诗集,我发现他还不厌其烦地对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了注解,有的诗解还融进了一些鉴赏,目的是能更好地与读者一起欣赏艺术性较高的咏史之作,可见其真是煞费苦心。读他的咏史词,不仅能引发我们的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引起我们对古与今的思索。历史是有生命的,也就是说她是有血有肉、有脉搏有心跳的。一切艺术文学的最高境界,乃是在有限的具体事物之中,敞开一种若有若无、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主客合一的无限境界。正如唐末著名的诗评家司空图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一首好诗是社会的财富,弥足珍贵。此中真意,恰似明月映照千江,虽光影万千,终归于一心之悟。</p> <p class="ql-block">"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华夏大地上几千年来的文明生机不朽,给予炎黄子孙源源不断的滋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故纸堆里的回忆,而更应成为一眼深邃的泉。细品元银的诗,其生命力即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任大晟</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