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素颜

<p class="ql-block">昵 称:素 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15332</p> <p class="ql-block">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现将立秋的来源、传说、习俗、诗及农事安排与各位美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b>立秋的来源。</b>立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天象变化,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立秋便来临。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立秋的传说。</b>据传在周代,立秋这天,周天子会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唐宋时期,官方仍沿袭着太史官报秋,于西郊祭祀五帝的礼制。宋代有梧桐报秋,立秋这天,宋代的皇宫会将宫内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p> <p class="ql-block"><b>立秋的习俗。</b>贴秋膘:立秋时,人们会吃炖肉、肘子、红焖肉等美食佳肴,以增加夏季减肥后的体重。咬秋:天津等地流行“咬秋”,人们在立秋这天吃瓜,认为可以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在江浙等地,“咬秋”又被称为“啃秋”,人们会吃西瓜、香瓜、山芋、玉米等。摸秋:立秋夜晚,人们会悄悄去别人的瓜园菜地里摸回各种瓜果、蔬菜,主人即使发现了也不会追究。戴楸叶:宋代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皆以之剪成花样戴在头上。</p> <p class="ql-block"><b>立秋的诗。</b>古人写了很多立秋的诗,最有名的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初秋》“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景象,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从时间和触觉角度,描写了初秋夜晚渐长、凉风习习的特点。后两句“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则从听觉和视觉入手,展现了暑气消退后的宁静舒适以及露珠闪烁的美景。整首诗通过对初秋夜晚的感受及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对初秋特点的准确把握。</p> <p class="ql-block"><b>农事安排。</b>立秋时节,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需要充足的水分,做好防病、防旱、防涝等工作,便于作物的优质高产。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适合蔬菜生长,此时可播种大白菜、萝卜、菠菜等蔬菜,保障秋季蔬菜供应。西瓜、香瓜等瓜果进入成熟期,需及时采摘;葡萄、苹果等水果也进入成熟期,需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果实品质,及时采摘售卖。</p> <p class="ql-block">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它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农事纷繁的节气。立秋伊始,暑热渐退、凉爽初至,昼夜温差增大,自然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成熟,收获的季节悄然临近,天地间弥漫着一种从热烈到宁静的过渡之美。立秋后早稻成熟、中稻灌浆、玉米抽雄、棉花结铃、瓜果飘香,它提醒着人们顺应季节,把握农时,迎接秋收。</p> <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立秋时节,暑热渐退,金风送爽,瓜果飘香,丰收在望。愿您享受收获的快乐,心境如秋空般澄澈,生活似秋果般甘甜,烦恼随秋叶而去,心情像秋花飞扬。</p>